简介:目的:经阴道CDFI观察宫颈形态大小,肌层回声及宫颈内膜线对宫颈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medsion8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9MHz,嘱患者排空膀胱,行膀胱截石位经阴道CDFI检查,主要观察宫颈厚度以及与宫体之间的比例,宫颈线的厚度,连续性是否完整,宫颈肌层回声是否均匀,其内有无异常回声团块以及应用CDFI观察正常和异常血流情况。结果:15例宫颈癌均有不同程度的宫颈增大,2例宫颈无明显增大。在宫颈前后径增大的同时,有2例患者表现为宫颈肌层回声不均匀,呈减弱、低回声。其余可见到大小不等肿块回声。17例患者中,除2例早期宫颈癌外,其余15例均有明显的丰富的血流信号,特别是肿块内部可见"火球样"改变。CDFI呈低阻型动脉血流频谱。结论:经阴道CDFI不仅能发现肿瘤的直接征象,而且能了解肿瘤的浸润与转移,并能协助临床分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视频终端综合征(VDT)的临床症状、致病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干预和防治对策,为青少年眼部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选取岳阳职业技术学院264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常见症状发病情况、VDT发病情况和不同视频显示终端使用时间的发病率情况,并比较眼部检查中的泪膜破裂时间测定、泪液分泌实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三个主要指标和VDT知识知晓率在健康干预前、后的情况。结果:高职生常见眼部症状有眼干涩(75.38%)、眼疲劳(58.33%)、眼痒(56.06%);264名学生中VDT患者占37.12%;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学生VDT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干预前、后VDT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x2=6.589,P=0.000)、泪液分泌(SitI)试验(x2=3.452,P=0.000)以及角膜荧光染色(FL)检查(x2=-7.59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少年VDT患者实施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科学有效的健康干预,有利于减轻干眼所致的临床症状,可以确保较好的临床疗效,从而有效的防治青少年VDT。
简介:目的分析将心理护理与人文关怀应用于宫颈癌患者护理中。对患者的焦虑情绪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份~2016年02月份在我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2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对比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健康知晓总分为57(±2.01)分,与对照组的84(±2.34)分相比,分值明显要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焦虑(SAS)评分与抑郁(SDS)评分都有改善,研究组患者改善的情况较为显著,组间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将人文关怀应用于宫颈癌患者护理中,能够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与护理的满意度。
简介:为了有针对性地探讨高校女职工宫颈癌的预防策略,在针对某高校565名女职工进行宫颈刷取材普查的同时,对宫颈癌“知信行”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38份有效答卷中:对宫颈癌预防知识“与宫颈癌相关的高危行为”“宫颈癌危害及相关症状”“宫颈癌的预防方法”的认知正确率分别为69.2%、63.4%和69.6%;对宫颈癌预防产生信任的占60.1%;行动支持占87.0%。分别与在校女大学生及预计标准(知晓率90%)进行比较,发现高校女职工的知晓率明显高出在校女大学生(均为ρ=0.000),而仍然低于预计要求(ρ=0.000)。因此,高校女职工对防治宫颈癌的知晓率仍然需要干预,以提高预防水平。
简介:目的分析40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相关的预后.方法选择大别山区2014年3月到2016年4月12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的宫颈癌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均在40岁以下,对所有患者在多方面上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病理类型为非鳞癌的比例更高,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0岁以下宫颈癌患者与年老组相比,在性生活方式、孕产次、临床表现、妇科体检、病理类型、生存期等方面上差异显著,据此探讨大别山区宫颈癌的病因、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关系、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
简介:目的探究不同化疗方案同期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8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采用紫杉醇+顺铂化疗联合放疗治疗)与实验组44例(采用替加氟+顺铂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3.2%)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0.9%,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中采用替加氟+顺铂化疗联合放疗治疗,疗效与采用紫杉醇+顺铂化疗联合放疗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前者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临床上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