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杭州富阳区的《常安镇奉宪禁碑》为近年发现,是乾隆晚期规范纸业贸易行为的官禁碑。该碑附刻了一尺八寸长的凹槽,为纸业裁捆运输的定衡官尺。杭州周边地区,以宋代泗洲造纸作坊为代表的纸业,明清以来兴盛不绝。禁约碑中反映的对于利益纠纷的规定,可以看到牙商、牙行自明清以来的逐利行为,以及当地官府对纸业管理的意识不断提升。碑文中处罚规定细致而严厉,条款清晰,对建立规范的纸业运营环境十分有益,从长远角度维护了浙江纸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常安镇奉宪禁碑》 纸业 牙人
  • 简介:清代是《文选》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政治上源于清政府的导向,学术上是因为考据学的兴起、李善注的阙失,文化上根源于骈体文的兴盛。清代《文选》学呈现出与往代《文选》学不同的特点:以小学释"选学";运用多种方法,系统综合研究《文选》;运用新思维,与现实相结合来评价研究《文选》。虽然清代《文选》学成为"显学",但是它仍然存在版本受限、严重因袭等不足。

  • 标签: 清代 《文选》 学术史 李善 骈文
  • 简介:浙江,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省份之一,山清水秀,肥沃富饶,同时处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自然成了众多毕业生工作地点的选择。特别是它的省会城市杭州,更是成了很多人的首选工作城市。而杭州打出的“学在杭州,就业在杭州,创业在杭州、同时生活在杭州”的口号更是成为它竞争的最大筹码。

  • 标签: 杭州市 寒假 高校 毕业生 就业指导 择业心态
  • 简介:清代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为其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对于清代"红楼"戏剧总数、第一部红楼戏剧和曲艺作品,以及舞台演出最红火的红楼戏剧等问题,学术界却至今未有定论。

  • 标签: 《红楼梦》 戏剧与曲艺作品 考证
  • 简介: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到清代进入鼎盛阶段,《聊斋志异》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仿作的创作热潮,曾衍东的《小豆棚》就是其中成就较高、令人瞩目之作。时代、环境对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风格的重要影响,创作意图与作品评价息息相关,都在小说中充分体现出来。

  • 标签: 曾衍东 创作意图 评价
  • 简介:通事是清代处理台湾汉番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它的权力及其管辖范围随着番民的汉化、汉番交往的增多,以及清政府对通事地位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扩大.尽管通事制度存在许多弊端,但通事对于清政府理番、汉番关系以及番族自身的进化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清代 台湾 通事
  • 简介:<正>城市符号:历史名城、茶都、现代都市感和古朴人文气息完美融合性格特写:勤奋、智慧、时尚、活力、国际化、高品位知名企业:外企:松下、Nokia、三星、NEC、道富、灵川民企:万象、青春宝、阿里巴巴、恒生、恒逸国企:中策、娃哈哈、中纺猫咪汤姆考上了公务员,做了警长;鹦鹉波利凭借外语才华进了外企;小狗卡特只身一人闯荡杭州。刚踏上火车,它便陷入了美丽的懂憬。不知道自己在美丽的人间天堂,会展开一幅怎样的职业图景……在杭州下车,它张开双臂,拥抱这个梦想胜地。而走出车站,面对熙攘的人群和繁华的街道,它却陷入一种迷失。茫茫人海,何去何从?这个时候,它打开自己的第一个贴身锦囊。

  • 标签: 卡特 NOKIA 茫茫人海 历史名城 灵川 波利
  • 简介:山西书院在清代达到顶峰,推动了清代山西的文化教育发展。从清代山西书院的发展、制度、人物与个案、其他研究四个方面回顾历年清代山西书院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发现,尽管清代山西书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研究过于零散,主题不够深入,范围过于狭窄等问题,今后清代山西书院的研究应注重系统动态研究、个案特色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 标签: 清代 山西书院 研究综述
  • 简介:7月8日下午,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正版软件事业部的总经理AlexCooper率领大中华区教育培训与认证事业部经理等部门负责人访问了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双方围绕“杭州师范大学-微软IT学院”各项工作进行的深入性会谈。双方就“杭州师范大学-软件IT学院”筹建、学院实训工作安排、软件正版化等问题进行沟通。

  • 标签: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 工程学院 师范大学 国际服务 杭州 IT
  • 简介:<正>孟子身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为志事,其人气象高明,其书浩然奇绝,是以学显于当世。自李唐韩愈发显孟学,赵宋《孟子》入经,孟学自此盛名四达,天下共传。究其情,非独科举推波助澜之为能,实乃孟子继善成性,情悯千古价值之必然。自汉以降,注疏推阐《孟子》一书者纷然杂处,而在此基础上对后人研究之研究的著作也不乏其书。民国以来,孟学研究籍借西风,出现多种研究路数,其一文献

  • 标签: 孟子思想 圣王 史大纲 三圣 处士横议 李唐
  • 简介: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传统学术蕴涵着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传统治学方法中的科学精神。梁启超之所以能对清代学术作出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总结,与他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勇于接受西方新思想与新学理,以及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反思精神密不可分。

  • 标签: 梁启超 清代学术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简介:李绂是清代中叶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其对于当时学术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是时正值清代理学发展的过渡时期,作为主心学的代表人物,李绂为发扬陆王学说做出了较大贡献。文章以“躬行心得、忌谈心性”为核心线索,探讨李绂获此美赞的历史缘由及其深层次原因。

  • 标签: 清代 李绂 陆王学说 躬行实践
  • 简介:清代文论视野中的情景论,主要在三个维面上展开:一是对情景交融的探讨;二是对情景主宾关系的考察;三是对情景创造的其他有关问题的论说.上述三个维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古典情景之论,将其推到了完善的境地.

  • 标签: 清代 文论视野 情景论 展开
  • 简介:在稻作文化的框架下,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具体翔实地论证了越族与臼本倭人的紧密联系。本文使用的“鸡血石”、“蟠螭纹谷纹璧”以及越语与日语关键词的语音对应等证据都是笔者的新发现,据此而提出的许多观点也是前人从未提出过的。结论是:公元前222年,越国“子爵”从杭州湾逃往日本九州岛南部,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方国,而且他的四世孙经过“东征”,最后终于在日本本州岛的奈良盆地开创了一个新王朝。

  • 标签: 越语“nioh” 日语“に”(ni) “ぬ”(nu) 鸡血石 蟠螭纹谷纹璧
  • 简介:有宋一代,学理型佛教渐寝,而实践型佛教渐兴,故净土信仰遍及整个社会阶层。与此同时,佛教各派之间开始在实践层面上融合,北宋初叶杭州的华严净行社便是其中一个表现。该社的创始人省常根据《华严经·净行品》弘扬净土思想,创造了华严信仰与净土信仰融合的一种形态。除去这些宗教学方面的因素,该社团亦得到了当时代的士大夫的广泛响应,很多名士纷纷加入该社团,并且留下了不少诗歌。本文通过考证现存之文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宗教学相关理论,对宋初杭州华严净行社进行系统研究,着重探讨净行社中佛教实践和社会互动等问题。

  • 标签: 净行社 省常 结社 王禹偁 反佛
  • 简介:自明末清初以来,最早在马六甲生活的汉传佛教僧众,都是冒着海禁之险,投身在化外之民斩荆辟棘的异域,照料开荒民众的生死大事。他们一代接一代,经历两百余年艰苦变迁,确保了汉传佛教在南洋华人垦荒的地区继续流传。今日回顾清代在马来亚弘法的汉传佛教僧侣,他们多数人默默无名,这些法师为了随顺文盲众多的垦荒社会,从赶经忏到提出开办佛教公司兴办实业,甚至有耍杂技和开动物园的,无所不为,俱是为了能深入民间广说妙法、建立汉传佛教在地方上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其贡献实不能以成败评价。后人可以为他们结论:"菩萨心肠是不能以著作等身评价的。"

  • 标签: 汉传佛教 马来亚 香资 僧律 南洋华人 垦荒社会
  • 简介:清代闽籍赴台诗人创作的诗歌有多方面内容,如对台湾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对当时时局和渡海情形的描述、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记载和评议、对台湾民俗民风的描绘、对台湾风物名胜的状写、对台湾秀丽景观的激赏、对台湾物产的咏叹.

  • 标签: 清代 闽籍赴台诗人 诗歌
  • 简介:清代福建理学复兴,具体表现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学术传统形成和大批杰出人才的出现,而鳌峰书院的创办是其契机。鳌峰书院之成功,是地方政要与福建学人持续努力的结果。书院学术曾经历重宋学、重汉学、倡实学的变化,但始终贯彻注重人格养成、学行并重的主线,给福建知识界和社会风气带来重大影响,先后培养出许多杰出的经世人才,弘扬了朱子理学“躬行践履”的实践理性精神,并表现出有利于与近代文化相衔接的开放性品格。到了近代,福建知识界和教育体系比较顺利地实现从传统到近代形态的转变,知识精英活跃于全国舞台,这种现象与鳌峰书院所承载的实践理性品格不无关系。

  • 标签: 鳌峰书院 理学 清代学术 闽学
  • 简介:章法,是寺志撰写所遵循的隐性规则。特别是藏传佛教寺志中很少讨论寺志撰写的要求,这种隐性规定的深度更深。文章结合汉传佛教寺志撰写所遵循的一般要求,总结出清代藏传佛教寺志的章法结构。

  • 标签: 清代 藏传佛教寺志 章法
  • 简介:举出从现存1901年《杭州白话报》上找到的7篇白话道情,通过与林纾晚年的有关自述相印证,推断这些道情作品的作者即是林纾;推测在《杭州白话报》的创办之初,林纾确是参与者之一;并通过文本内外的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文章进而对道情文本与主题略加剖析,表明道情的写作与时事、报章的直接关联,并指出该组道情实为林纾白话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 标签: 林纾 白话道情 《杭州白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