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固体材料表面的光学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介绍,总结出声光衍射检测技术、激光相位速度扫描检测技术和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三种常用方法,并对各方法的原理、发展及适用范围进行了阐述。

  • 标签: 光学检测 声光衍射 激光相位速度扫描 激光全息
  • 简介:主要对食用茵栽培用固体培养物料的微波灭菌条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其灭菌时间短,灭菌效率高.该工艺为微波在食用茵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在替代传统高压蒸汽灭菌的工艺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微波 灭菌 固体物料
  • 简介:本文介绍了固体废物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从污染土的理化与力学特性及污染土的毒性特性两个方面介绍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该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固体废弃物 固化剂 固化 稳定化
  • 简介:针对固体分子氢在高压下氢分子共价键变化规律的两种有争议的观点进行了集团计算,结论是:随着外界压力的增加,键长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在高压下电子电荷已明显地从分子内转许多到分子间,谈论分子键已不再适宜。

  • 标签: 电子 电荷 压力 氢原子 布居数分析理论 键长
  • 简介:<正>去年十年,我受上海市高教局委托,参加了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生学位质量检查和评价工作。这次检查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论文工作及质量、专业的培养条件、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我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通过检查,对各单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一次推动,参加检查的同志也学到了许多好的经验。通过检查别的单位,就象一面镜子,既看到了兄弟院校的长处,又看到了本单位的不足,对于改进今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很大帮助。现就固体力学专业学位质量检查和评价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

  • 标签: 力学专业 固体力学 质量检查 研究生 研究方向 课程设置
  • 简介:无机化学实验中Cr2O3溶于浓硫酸的内容,其目的是试验并证明铬的氧化物的两性,接铬元素所在周期表的位置,其正常氧化物应能溶于酸和碱中,即属两性氧化物。对这一问题,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各有不同说法,计有下列三种不同叙述,一是载Cr2O3可溶于酸亦可溶于碱;二是载Cr2O3能溶于酸,但不溶于碱;三是载Cr2O3不溶

  • 标签: 无机化学实验 两性氧化物 CR2O3 H2SO4 酸和碱 三氧化二铬
  • 简介:以柠檬酸和正戊醇为原料,采用自制的稀土固体超强酸SO4^2-/TiO2/La^3+、SO4^2-/SnO2/La^3+、SO4^2-/ZrO2/La^3+、SO4^2-/Fe2O3/La^3+为催化剂催化合成增塑剂柠檬酸三戊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各反应因素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柠檬酸与正戊醇摩尔比为1:4.0、S04^2-/TiO2/La^3+催化剂用量为柠檬酸总量的4%、催化荆活化温度为250℃、反应温度140-150℃和反应时间3.0h条件下,柠檬酸三戊酯的酯化率可达到97.3%,催化剂重复使用多次,活性未见明显降低.产品经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纯度经气相色谱分析大于99%.

  • 标签: 稀土固体超强酸 催化合成 柠檬酸三戊酯
  • 简介:探讨了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模式,与国外著名大学对比,提出在巩固基础求原创的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增加代表新的研究方向的课程,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和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 标签: 固体力学 课程建设 质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 高校 教学内容
  • 简介:以南开牌D001大孔树脂和无水三氯化铝为原料,以载铝量作为检验指标,对D001.Na型和D001.H型络合A1C13做了对照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合成试验摄佳工艺条件。氢型比钠型好。氢型在树脂:无水AICl3=1:1(mol),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7小时,10g手树脂溶剂量为60ml时,可制得含铝量为2.79%.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标签: D00l树脂 三氯化铝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 简介:利用豆渣代料固体发酵灵芝菌丝粉,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势与菌丝培养温度、培养料/糖比密切相关,培养温度在28℃,料/糖比为100:2,菌丝生长势最强;以单位重量菌丝粉含三萜化合物量为目标函数,利用豆渣培养基培养灵芝菌丝体的最佳条件则为料/糖比为100:2;培养温度为24℃;培养时间为菌丝满瓶后12d.每g菌丝粉三萜化合物含量可达2.44mg.灵芝菌丝特有三萜化合物含量可间接反映菌丝粉中纯菌丝含量及灵芝多糖的含量.

  • 标签: 灵芝菌丝粉 三萜化合物 固体发酵 液体发酵 豆渣
  • 简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课堂玩手机成为一种常态,严重降低了听课效率.文章分析大学生玩手机现状,对比“无手机课堂”和“手机进课堂”两种改革方向,提出更应将智能手机作为教学工具为教学服务的观点.结合课程实践,发现建立微信交流群将手机引入课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听课效率,方便开展课外交流,实现移动教学.

  • 标签: 智能手机 移动教学 实践 微信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