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1986年2006年相关的报刊杂志、网站上收集了650篇征婚启事。通过对这些征婚启事的语义语法、语体分析,说明了征婚启事语言的一些特点。

  • 标签: 征婚启事 语义 语法 语体
  • 简介:语态(voice)一直是众多语法学者研究考察的重要对象之一。王宗炎先生在《英语应用语言学词典》(1988:142)中对“语态”的解释是:一种语法形式,用以表示动词与主语及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英语有两种基本语态即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这两种语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 标签: 语法 功能 系统 传统 语言学 英语
  • 简介:文章考察了短时副词在事件句和非事件句,陈述句(肯定、否定)和非陈述句中的分布规律和语法功能,文章提出:短时副词几乎可以用于各种疑问句、祈使句、标题句和从属句中,不能用于惯常句中。由于受到否定句类的句法语义要求和否定词否定“辖域”的制约,短时副词并不能自由地用于否定词是“不”“没(有)”的否定句中,多数情况下短时副词是出现在否定词后面的。

  • 标签: 短时副词 事件句 非事件句 否定辖域
  • 简介:为了解决语义Web服务匹配方法主要针对服务IO描述的匹配,导致匹配结果较为片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描述逻辑的语义Web服务IOPE描述及匹配方法.具体使用描述逻辑概念标注服务IO,以描述逻辑断言库刻画服务PE.进行服务匹配时,利用描述逻辑TBox概念包含检测确定服务请求与广告IO之间的包含关系;利用描述逻辑ABox一致性检测推理,判断服务请求与广告PE之间的逻辑蕴含关系;依据此蕴含关系,将PE匹配情况划分为4种,即Exact,Perfect,Side-effect和Common匹配,用以对匹配结果进行有意义的排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召回率与现有方法相当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查准率.更多还原

  • 标签: 功能匹配 语义WEB服务 前提与效果
  • 简介: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节选的一篇《新概念》教材中被动语态进行功能分析,认为语篇分析有利于优化语法教学。

  • 标签: 被动语态 语篇功能 语法教学
  • 简介:先秦时期,“朝”“夕”常用作名词,二者并列连用为名词短语,后发生词汇,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时日,光阴”义,也可指“非常短的时间”。唐代时,“朝夕”虚化为副词,表示“时时,常常”,其副词用法的产生是语法的结果。而“日夕”也经历了类似的词汇语法过程。

  • 标签: “朝夕” “日夕” 名词 副词 词汇化 语法化
  • 简介:在前人共时和历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义素分析法对连词“所以”的语法过程及其条件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连词“所以”是由表工具的所字结构“所以”经历了从先秦唐代前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语法过程后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法因素和认知因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标签: 所以 连词 语法化 认知
  • 简介:滇南方言的名词“家”,在“NP1+家+NP2”结构中逐步语法化为结构助词,与结构助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平行并存,但是“NP1+家+NP2”结构受到许多限制,包括对NP1的限制,对NP2的限制,以及对整个结构的限制。这说明结构助词“家”还具有语法前的一些特征,只具有“的”的部分功能

  • 标签: 滇南方言 语法化 “家” “的” 限制
  • 简介:文章从历时的角度详细描述了"滚"的语义演变过程,并通过对这一语法过程的分析,得出了修辞是"滚"语法的动因。

  • 标签: “滚” 语法化 修辞化
  • 简介:"如果"一词宋代才开始出现,它是在"若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两者都经历了"假设连词+语气副词""假设连词+假设连词"这样一个语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分析以及类推是其发生语法的主要动因和机制。到了明代,"如果"完成了语法和词汇的转变,成为了一个专职的假设连词。

  • 标签: 若果 如果 语气副词 假设连词 语法化
  • 简介:情态是长期以来语言学一直在探究的问题之一。传统语法教学范畴中的情态仅限于情态动词及语言片段的理解,局限于分析语法,使学生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语法教学立足于篇章整体,强调情态意义的重要性,提倡动态的情态教学。论文从功能语言学视角下提出如何在情态方面进行语法教学,弥补语法教学的不足,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情态教学开辟一条很好的经验之路。

  • 标签: 情态 语法教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
  • 简介:本文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分析理论,在分析泛读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指出泛读课的目的在于对整个语篇的理解。通过教学实例得出从篇章结构入手分析全文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中心,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篇章的综合能力。

  • 标签: 系统功能语法 语篇分析 泛读教学 阅读技巧
  • 简介:本文从谚语的历史联系意义、谚语中词的潜在意义、谚语中词的限制意义以及谚语的语义关系等方面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谚语的语义.在语义关系中,对比了对等关系、假设关系、比较选择关系和直接指导关系,并论述了语义关系中反义词的使用.

  • 标签: 谚语 历史联系意义 潜在意义 限制意义 语义关系 英语
  • 简介:GMAT(GraduateManagementAdmissionTest)考试由美国ETS(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主办,是美国高等院校管理学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它是由美国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委员会发起、为申请到各院校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从事研究与学习的人员提供的考试,其主要目的是用于评定考生的入学资格,目前,全世界大

  • 标签: GMAT 入学考试 研究生 美国 高等院校 管理学专业
  • 简介:动词语法隐喻能增强语言的表意功能或文体价值,使语言结构简练而生动。文章将科技文体中动词现象作为一种语法隐喻进行讨论,以科技文体的语料作定量研究,发现:动词的发生频率低于名词,以关系过程化为特征,与名词相关,其文体价值在于体现科技文体的实体性和权威感。

  • 标签: 动词化 语法隐喻 科技文体 文体价值
  • 简介: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在英汉日常用语和文学作品中,一些原本表示精确数目的数词在语义上出现模糊,从而表示非精确的数目。英汉语言中语义模糊的数字及其呈现的意象存在着部分对应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数词语义的模糊性,既能反映英汉语言文化的共核部分,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彰显不同语言文化的各自特性。

  • 标签: 英汉数词 语义 模糊性
  • 简介:介词表达事物间的关系,它反映在句子结构上就是一种句式.at句式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TR+at+LM,表示某一物体处在另一物体的某一点.本文从认知角度主要研究介词at句式的引申机制.

  • 标签: 介词 at句式 认知语义 句子结构 英语 引申机制
  • 简介:“扎堆”的本义是用手或工具聚土成堆,以比喻的方式引申为“很多人或物体聚集一处”,进而引申为“众多”“过多”“过于集中”“成堆”或“单个的人或事物加入一个群体或行列”等意思;“扎堆”既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的语境,还具有视觉形象色彩;“扎堆”常与行为主体、地点、时间三要素和“凑热闹”“撞车”“随大流”“合伙”等同义词配伍;“扎堆”进入语言交际是“意象图式”隐喻投射的产物;“扎堆”能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能充当述语带名词性补语,能充当状语表示动作的情貌,能充当定语修饰名词,但不能带宾语。“扎堆”的运用还存在问题,需要规范。

  • 标签: “扎堆” 语义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