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3 个结果
  • 作者: 王美娟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10-20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10期
  • 机构:摘要:为了研究和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的校园暴力问题,笔者对江西省高职院校的校园暴力问题进行了调查,一是对省内某高职院校一年来保卫及学工部门档案记载的学生严重校园暴力事件进行了调查;二是采用校园暴力调查问卷对省内两所高职院校321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调查,对江西省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对浙江和江西两省2005年相关数据的定量研究发现,县级教育支出都明显地受到地方财政实力的影响。财力性转移支付在两省都会正向影响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支出,但上级指定用途的专项补助,在江西省干扰了县级政府的支出行为,使得它为了完成配套,或是完成上级指定的项目,不得不减少本级的教育投入,而在浙江却不会产生挤出效应。看来相对雄厚的地方财力会使得教育支出更有保障,而财力较弱地区更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只维持对教育的基本支出需求。在不改变当前干部考核机制的情况下,单纯靠转移支付并不能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标签: 农村教育支出 财政转移支付 挤出效应 浙江 江西
  • 简介:江西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省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为提高资金利用率,有必要在高校实施教育凭证制度。实施策略有:政府要做好宏观管理,学校应侧重于内涵的提升,学生应自主、理性地行使教育选择权。

  • 标签: 教育凭证制度 高校 实施策略
  • 简介:本文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文献,特别探讨了教育在其中的作用。然后,估计了一个关于增长的综合模型,并就其稳健性进行了跨国检验。最后,据此得出了政策性建议。

  • 标签: 增长 教育 政治经济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中部3省12县市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探讨了教师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问题。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部地区教师流动意愿强烈,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向城镇地区流动。统计分析表明,工资待遇和职业认同感对教师流动有显著影响。教师从农村到城市、从薄弱学校到重点学校的单向流动将导致农村师资力量更加薄弱,教师队伍结构更加不合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路径。

  • 标签: 中部地区 教师流动意愿 影响因素
  • 简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伴随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变化而变化,新时代人民的需求从物质向更高的美好生活转变,要求我们必须科学理解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科学内涵,思考解决人民的新需求的主要路径选择,为化解新矛盾创造条件。

  • 标签: 新矛盾 幸福经济学 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幸福感 非收入因素 路径
  • 简介:<正>一经济,指的是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活动。这一活动,无疑是人的历史活动。自有了人类以来,就有了经济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依靠人的活动,依靠人的求生存、求改造,求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断地向前推进。其表现形式,就是在生产力方面的不断前进和为人所需的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丰富的趋势。在这里,起直接决定作用

  • 标签: 决定作用 表现形式 历史条件 内在需要 物质财富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利用研究者在湖北和广东两省二十多个县(区)自行收集的调研数据,基于"教师一学科一学生"三维匹配的设计,检验了"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收人结构中"业务绩效"的贡献。在控制了影响教师收人的相关变量后发现:第一,学生学业表现水平对其相应学科任课教师的收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校能识别"有效教师"而非采用"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第二,对"绩效"的奖励可能鼓励了教师忽视班级内部差异的行为及有悖于教育过程公平的做法。在大力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背景下,讨论了设计更具包容性的教师激励机制以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可能性。

  • 标签: 教学绩效 绩效工资 教师激励 教学质量 教育公平
  • 简介:<正>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并不是从来就很密切的,而是从生产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趋于密切的。旧话有曰:“士、农、工、商,各居一业”。意思就是说,士是以读书为业的,其子孙世世代代要做士,或士大

  • 标签: 生产实践 专科教育 受教育 经济的 历史过程 教师
  • 简介:<正>我是《教育与经济》的忠实读者,曾三年自费订阅,受益非浅。该刊确是一份集理论与实用于一体的优秀刊物。该刊对我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对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我每期必渎,同是时也有如下几点建议。

  • 标签: 教育与经济 几点建议 职业高中 中等专业学校 教学与管理 教师
  • 简介:<正>一、有机协调问题的产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对于一国或一地区来说,相对于生产力水平的教育短缺或者教育过度,都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力量;相反的结果是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或劳动生产率的降低。

  • 标签: 国民教育水平 有机协调 教育过度 教育资源 受教育 教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