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所谓历史非决定论,是一种否认社会历史及其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主张事物运动只存在偶然性、无序性的学说。与之相反,历史决定论是承认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决定论一般分为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决定论。而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又可区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唯物决定论。在当代历史哲学领域,否定历史决定论,主张历史非决定论,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因为,假如历史无规律的话,那么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了伪科学!但这仅仅是假设。我们知道,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它虽然坚持了社会历史存在规律这一正确方向,但对社会规律的理解却十分死板、机械,缺少辩证思想,因而是软弱无力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在承认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又对这些规律加以辩证理解,是辩证的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历史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一团混乱,人们的历史活动也不能随心所欲。相反,社会历史本身内在地固有着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这些规律的实质,是指明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的不可避免性。因此,人们不可漠视社会规律,更不能同
简介:摘要: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焕发生机,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为西方学界的重要理论理论话语。其中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主张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和相关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阿尔都塞着重论述了“矛盾与多元决定”,重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以多元决定的因果论替代对立统一的辩证因果论。引申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阿尔都塞由于缺乏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考量,忽视了“历史合力论”的基本出发点与根本属性,进而导致了其对“历史合力论”的曲解,并执着对“历史合理论”解构。
简介: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存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
简介:引言:对研究思维的再思考郭沫若的思想“转换”问题,一直是学界颇有争议的热点。但在“转换”的方向和性质方面,却有着毋庸置疑的“共识”,即郭沫若的思想“转换”是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转换”。在这一点上,我也曾长期坚信不疑,然而,随着对郭沫若著作及相关材料的反复研读,我却越来越发现,“世界观决定论”不由得人不“置疑”。长期以来,在这一结论前提下,大家的争鸣最多的是这样两个问题:一、郭沫若的思想到底何时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转换”?二、“世界观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应如何解释?我也曾为这两个问题而苦恼过,试图为它们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无论怎样解释,总能找到“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