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财政、农民“双脱贫”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必须加以重视和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农民脱贫是财政脱贫的基础,财政脱贫是社会整体脱贫的关键。因此,笔者以郧西县为例,拟从如何发挥财政职能,优化服务,实现财政、农民“双脱贫”,谈一管之见。一、农民脱贫与财政脱贫的关系。(一)农民脱贫是财政脱贫的基础。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来说,农民脱贫不仅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的繁荣富强,而且是财政脱贫的前提和基础。二者休戚相关。改革20年来,郧西县财政脱贫伴随着农民脱贫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由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加上国家较大幅度提高副产品价格,是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阶段。7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1元增加至207元,平均增幅43.7%。同期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58万元增加到1984年的392万元。财政
简介:促进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是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物质基础的重陵工作。去年以来,江苏省盐城市明确提出,确保2019年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目标必须完成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目标必须完成。为顺利实现“两个必成”目标,响水县针对经济薄弱村靠自身实力一时难以脱贫的实际,采取外部帮助措施,实行社会多元筹资、合作社配备股权、公司统一经营、集体分红获益、政府监督管理的办法,为全县97个经济薄弱村每村配200万元股金,人股县政府投资平台一灌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确保每村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分红收益,整体解决经济薄弱村税贫问题。一、多元化众筹,解决发展资金短缺。资金充足是经济薄弱村脱贫的关键。响水县坚持政府、扶贫、社会、集体“四轮驱动”,多元化筹集经济薄弱村发展资金。去年以来,共筹集1.94亿元,其中,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集北片区猪场建设省扶贫补助资金1000万元,城乡建设用地出让金中提取0000万元(全县6.3亿元土地出让金的15%左右)县慈善总会组织27个企业定向捐赠资金3170万元,集体资产资源折现3230万元。
简介: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客观研判脱贫攻坚形势与进度,有效落实脱贫攻坚资源与政策,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目标,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履行与承担的职责。在扶贫开发实践中,防范“脱贫急躁症”的苗头与倾向问题,聚焦非贫困县(村)贫困人口被“边缘化”的可能性问题,有效落实开发性、长效性脱贫政策问题,考量贫困人口的收支失衡问题,关注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意识导致的脱贫难度问题等,关注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区域性和共性问题,规避其带来了不利影响也十分重要。
简介:池园经济就是一家一户修一口微水池,池里养鱼,池外养禽,池园栽果树,一水多用,带动畜禽、水产和林果、加工、运输业的发展,实现“井池园机配套,种养加运结合”,达到饮用、灌溉、养殖、消防、美化“五位一体”。池园经济是贫困山区越温脱贫实践中的一项创造性成果。一、池园经济的实践与成效巴中地区位于川北大巴山区,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缓慢。到1993年建区时,全区尚有建卡贫困人口91万人未解决温饱,年人均财力仅3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99元,人均占有粮食不足300公斤,全部指标都在国家划定贫困地区的标准以下。为此,巴中地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