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众所周知,自1997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已由短缺经济过渡为相对过剩经济时代。其三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商品严重积压;行业利润显著下滑;物价出现负增长。但这并不说明我国经济领域内就没有消费潜力巨大而又能赚取较高利润的新兴产业。这是因为中国宏观经济最根本的问题并非是过剩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结构方面的问题。是生产纯粹物质产品的人太多,生产精神产品的人太少(或者说是生产具有精神消费内涵和含量的产品太少)。要知道,人类对精神和服务产品的需求将永不满足和永无止境,精神生活的需求在商品社会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超越物质生活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我们这个物质产品相对过剩的市场条件下精神产品的开发和塑造无疑将成为拉
简介:产业集聚区是社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和加快产城融合,进一步发挥其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产业集聚区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仍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投资融资机制不灵活、要素供给能力不匹配、绿色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创新河南省产业聚集区体制机制,有必要深化投融资机制,优化用地保障机制,完善人才聚集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简介:在Fujita与Thisse(2002)和王洪光(2007)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政府公共服务,可以分析政府公共服务与产业集聚和地区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某区域运输成本较低,政府公共服务完善,收入水平高时,产业集聚将在此地形成;区域间人力资本水平相近时,政府公共服务对于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有限;某一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时,政府公共服务对于缩小地区差距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内地1999~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不确定与非均衡的;收入水平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关键因素;政府公共服务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有限,却是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人力资本是地区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简介: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合作方式及水平的相应变化,进而引起产业组织形态的演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模块化技术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大量面向外部契约供应商的外包子系统的出现,使模块化生产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形态,并由此产生了较传统市场明显相异的产业组织效应。
简介:产业集聚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章根据影响产业集聚的一般因素,结合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研究了长三角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空间演化路径和集聚绩效。文章认为,产业的集聚动力在于地区的竞争优势,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则加深和放大了地区的产业集聚过程;长三角的历史沿革、区位优势和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改革特征决定了长三角省区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是产业同构;这种以产业同构为主要内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并没有表现为省区经济之间的“重复建设”或者是“恶性竞争”,基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廉价劳动力比较分工优势的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引起的外部性、市场扩大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成为区域产业同构具有正面绩效的支撑因素,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对相关产业的绩效存在影响。文章的实证研究支持上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