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运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1994-2004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Feltham—Ohlson剩余收益模型对横截面股票收益的预测能力。与国内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通过计算“综合收益”来运用剩余模型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满足了剩余收益模型所要求的“清洁盈余假设”(CleanSurplusRelation,CSR)。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借鉴了FamaandFrench(1988a,b;1989)使用的多期收益的检验模型,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控制了各种可能因素的影响,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本文研究发现,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中国股票市场中未来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超过一年),剩余收益模型对股票收益的预测能力及其稳定性明显高于其他变量,而且在控制了相关变量的影响后,运用剩余模型计算的内在价值/价格比率(V/P)仍然与未来股票收益高度相关。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剩余收益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未来的股票收益,在本文的样本检验期内,时间越长,预测的效果越好;在控制了相关因素的影响之后,该结论仍然是成立的。
简介:采用中国A股市场数据,基于我国特定的货币环境定义货币政策周期,利用货币政策与风险特征的交叉变量,研究规模效应、价值效应等风险特征在不同货币周期下对股票横截面收益的解释能力。研究发现,添加货币周期变量之后的模型对于股票未来收益的解释能力,较传统资产定价模型具有显著的提高。规模效应(小市值公司表现优于大市值公司)在全样本周期内稳定存在,且在货币扩张期更为明显,这与货币信贷传导机制和我国信贷配置的制度环境是一致的。价值效应(价值股表现优于成长股)在货币紧缩期更为明显,在货币扩张期表现不显著,这与货币信贷传导机制和价值效应的风险特征是一致的。
简介:实地调研是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互动交流、获取公司信息和未来规划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发现基金参与实地调研后可获得超额收益,但关于基金获得超额收益的原因,目前学术界没有得到统一结论。通过手工收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从2012年7月到2014年12月的基金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发现:相比于单独调研,基金与证券分析师联合调研后仓位调整方向具有一致性,基金参与联合调研后持股变动较多时,基金能获得超额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常规性调研,基金参与关系型调研后仓位调整方向具有更高一致性,但基金参与关系型调研后持股变动程度越高,基金获得的超额收益不一定增加。研究结果为完善公平信息披露规则、规范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上市公司三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链提供了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