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业绩预告制度的实施和演进,我国资本市场上逐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这对于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是什么因素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披露业绩预告?通过借鉴西方的自愿信息披露理论,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本文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的三类动机:资本市场交易、管理层股票收益和管理层能力信号传递,并以2001-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融资需求高、管理者利益协同程度高、会计业绩好的上市公司更有动机自愿披露业绩预告,并且国有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动机更弱。
简介:政府补贴作为地方政府对上市公司[帮助的手]的一种手段,体现出地方政府在转型经济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决策理论模型以及实证研究发现:政府会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重要程度、政府自身的财政实力、补贴政策的持续性等因素对企业进行补贴。其中,扭亏和保牌的动机是非常明显的。当上市公司业绩面临盈利状况不佳问题时,政府往往会大力出手,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政府补贴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亏损程度的影响,对于容易实现扭亏为盈的企业,政府补贴力度较大;前一年亏损,当年补贴后能够盈利的公司,政府给予的补贴更高;上市公司避免连续亏损的动机越强,政府补贴力度越大。地方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财政补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真实业绩。
简介:本文运用Bertrandetal.(2002)模型,验证了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操纵的动机和路径。研究发现,具有提高利润含金量动机(也称匹配动机)或跨越经营现金流量零点动机的上市公司在受到行业冲击时,其现金流量反应的灵敏性显著低于其他公司,说明这些公司存在现金流量操纵行为。且当行业冲击为负向时,这些公司现金流量的敏感性下降更多,即操纵幅度更大。具有操纵动机的公司主要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以及“支付给职工的现金”达到操纵的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嫌疑公司主要利用了“经营性应收”和“经营性应付”项目来操纵“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或“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简介:可比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旨在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和比较不同会计主体信息的异同,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不同于已有研究,本文把公司报告动机纳入分析框架,考察市场对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定价,以评价可比性带来的经济收益和成本。本文以2007—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当公司具有报告较高信息含量会计信息的动机时,"实质"可比性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的现金持有市场价值;当公司具有报告较低信息含量会计信息的动机时,"名义"可比性的提高反而会显著降低公司的现金持有市场价值。在使用公司固定效应方法和工具变量方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并排除其他替代性解释后,本文研究发现依然成立。本文结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会计信息可比性带来的经济收益和成本。
简介:中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以公允价值回升的名义转回。本文研究发现:第一,被限制的四项长期资产减值在2003年至2005年问的确被用于多种目的的损益操纵,新准则的这一规定是有事实基础的:第二,除了减值的公允价值回升转回被用于损益操纵以外,名义上基于资产出售等交易事实的减值转出很可能也是操纵性减值转回的隐蔽通道;第三,2006年会计监管环境的强化起到了遏制减值突击转回的作用,甚至使部分多转操纵动机相比往年减弱,说明强化监管环境对遏制会计操纵具有积极意义:第四,2006年部分多减操纵动机较往年有所减弱,说明禁止转回规定已显现出遏制减值操纵的效果。
简介:本文以1997年至200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招股上市的267家公司为样本,对企业股份制改制过程中大股东操纵资产评估的动机和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发现:(一)控股股东有动机操纵评估结果,在改制时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比例的股份,实现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股份制改制前大股东完全控股的公司,由于没有制衡股东的约束,控股股东具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来操纵评估结果。大股东完全控股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的非正常评估增值率高于其他股权结构的上市公司。(二)由于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大股东以较小的资产投入获得了较大的股份,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水准。非正常评估增值率越高的上市公司,其未来会计业绩和回报率业绩均显著差于其他上市公司。本文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在改制过程中存在通过资产评估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