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企业财务评价中强调保值增值,但企业在什么情况下能保值增值?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财务评价公式。在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十项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计算公式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数÷期初所有者权益数。从表面上看来,依期末与期初之比,能确定这一比值是大于1或小于1来判定是否保值。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欠妥。因为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中,不仅包括企业新增“未分配利润”额,更主要的是它包含了法定财产重估增值部分和企业接受捐赠部分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而且所有者在年度内新投入企业的资本(实收资本)也增加了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即使国家不再投入资金给企业,而企业实行“内部职工控股
简介: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使碳会计成为会计领域的国际性难题。在众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中,碳会计的定义无疑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关于碳会计定义的研究成果表明,碳会计定义的多重性源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碳会计(Carbonaccounting)理解的差异。基于宏观和微观层面内在联系的视角,将碳会计重新定义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借助实物、技术等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核算和鉴证等方法,向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碳排放财务信息的一项管理活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碳排放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从财务会计视角制定《碳排放权》会计准则,从管理会计视角制定《碳管理》会计准则指南。
简介: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引申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提高碳排放绩效。因此,对碳排放经济绩效和碳排放福利绩效加以区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出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标,测度了1997-2008年中国省域碳排放福利绩效,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分析碳排放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大多数省域碳排放福利绩效呈下降趋势,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②推动中国省域碳排放福利绩效的主要力量是技术效应,所有省市区的服务效应都小于0,表明服务效应对碳排放福利增长有抑制性作用,并且有8个省市区的福利绩效增长面临技术效应与服务效应的双重瓶颈。
简介:碳排放审计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碳排放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类型,其演进经历了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阶段、国际组织制定碳排放评价体系阶段、IAASB碳排放审计评价准则阶段。具体而言,排放交易计划、监管披露制度、自愿披露促使碳排放数据披露逐渐增多,继而推动了国际组织碳排放评价体系的建设,而评价体系的完善与碳交易的兴起又促使IAASB发布了ISAE3410用于具体指导碳排放审计的执行。纵观碳排放审计评价制度的演进历程,我国应从制定统一的评价与报告制度、建立碳排放线上资料库、制定碳排放审计指南的措施着手构建碳排放审计评价体系。
简介: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实现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基本手段,以弥补政府间纵向财政失衡和横向财政失衡。但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因体制的诱致性变迁、设计理念缺陷、事权与支出责任分离等原因,存在效能不彰、运行效率漏损、结构不合理、规范性水平低、程序规制失范等问题。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下,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和国家治理作用,对转移支付从审计内容、审计导向、资金流向等方面提升审计层次,把问效、问绩、问责贯穿转移支付审计过程始终,关注转移支付资金的安全性、效率性、经济性,实现政府支出责任随事权转移、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优化转移支付,完善政府治理。
简介:建立非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模型,考察国际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并对加工贸易隐含碳进行产业分析,为我国外贸结构低碳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出口隐含碳20.64亿吨,进口隐含碳17.66亿吨,净出口隐含碳2.98亿吨,加工贸易隐含碳0.83亿吨。“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既是进口隐含碳较多的部门,也是出口隐含碳较多的部门,说明这些部门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