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简介: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制造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运用1999—2008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溢出效应,并基于不同要素密集类型制造业和三大经济带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FDI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的正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不显著。(2)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前向正溢出效应最强,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生微弱的后向正溢出效应。(3)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正溢出效应,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与之相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后向正溢出效应。
简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自发展机制创新是我国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要求。现代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简明清晰,要求以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知识资本的提升为基础。企业自发展的兴趣与动力主要源于盈利预期,其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对知识资本的投资、积累与运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自发展应具备良性的竞争机制、合理的行业标准、有效的行业管理、顺畅的信息流等特点。应正确、恰当地处理好自发展与跨越式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转变战略理念,实施开放战略、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要素市场配套改革战略,推动其跨越式发展。
简介:在世界经济大幅度发展的今天,生产性服务业应世界市场不断呈现的新需求,已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日益成为各国抢占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一环。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积极出台相关举措,重视并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发展,多项技术领先于世界,大幅度缩短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尽管如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存在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出口结构不均衡,贸易逆差较大,出口规模不足等问题。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大致归类为主要的6类,利用CMS模型分析市场规模效应、商品构成变化效应、市场分布变化和产业竞争力效应对2012-2016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增长的影响,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简介:摘要:新型工业化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行业,其发展水平对工业发展质量及转型效率有直接影响。当前,随着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强力推进,泰安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规模小、结构重等短板,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薄弱,也影响着其对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本文立足泰安市工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际,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建议,为促进泰安市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简介:制造业依然有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什么条件下集聚才能避免拥挤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集聚效应,对此,现有文献尚未作出很好的解释.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可使用中国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与已有文献普遍认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提升制造业生产率不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单元表现不同,在全市范围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提升19.52%;在市辖区表现为显著的拥挤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下降19.87%.这表明只有与集聚区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现,集聚效应只显著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大城市,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要集聚到一定程度才显著发挥外溢作用.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地级市政府宜提高辖市辖县与辖区之间的交通便利性,辖市辖县专业发展制造业,以接受市辖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简介:现有研究表明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是基于国土空间上的城市集聚,但需作进一步的行业细分和实证.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以我国285个城市的区位空间为足迹空间,从连续空间上大规模聚集角度计算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聚集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性,没有形成"中心—外围"结构;2003-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程度提高,呈现集中化聚集发展趋势,聚集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其细分行业空间聚集程度的一致性较高,分布椭圆均呈"东北—西南"方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聚集程度最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聚集程度最低,总体呈现"递增型"、"递减型"、"稳定型"三种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