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制造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内在机理。运用1999—2008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溢出效应,并基于不同要素密集类型制造业和三大经济带制造业进行相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FDI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的正溢出效应,后向溢出效应不显著。(2)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前向正溢出效应最强,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生微弱的后向正溢出效应。(3)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向正溢出效应,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地区与之相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后向正溢出效应。
简介:制造业依然有进一步向城市集聚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在什么条件下集聚才能避免拥挤效应,从而有效地提高集聚效应,对此,现有文献尚未作出很好的解释.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可使用中国2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与已有文献普遍认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提升制造业生产率不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单元表现不同,在全市范围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提升19.52%;在市辖区表现为显著的拥挤效应,每平方公里增加100个生产性服务就业人口,企业的平均生产率下降19.87%.这表明只有与集聚区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发现,集聚效应只显著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大城市,说明生产性服务业要集聚到一定程度才显著发挥外溢作用.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地级市政府宜提高辖市辖县与辖区之间的交通便利性,辖市辖县专业发展制造业,以接受市辖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
简介:新常态下,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心。然而,转向以服务业为重心的经济增长能够自动克服粗放发展模式的弊端吗?换句话说,服务业发展一定是绿色的吗?运用改进后的Bootstrap两阶段分析方法,实证考察包含能源消耗和污染及排放因素的中国服务业环境全要素效率(ETFE)及其影响因素。由于该方法能够克服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缺点,纠正效率偏差,使评估更为科学准确。在绿色增长框架下,核算了2010—2013年间我国30个省市服务业部门的环境全要素效率。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发展不是绿色的,样本期内中国省际服务业部门的有效程度总体较低,存在技术无效、区域间差异较大的问题,呈现由沿海向内陆有效程度递减的态势。省际间的能源消费结构、劳动力素质、工业化率、城市化率等因素对省际ETFE有显著影响。此外,研究结论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污染避难所"假说。
简介:服务业繁荣与否已经成为评判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究服务业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1980—2014年服务行业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数据,应用协整理论、分位数回归、Granger检验和时变参数模型对服务业具体行业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并且在Tapio脱钩评价模型框架内,对样本期内服务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进行了总体评价。研究表明:能源消费和服务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不断变化的均衡非线性关系;在较高经济增长水平下,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弹性比较小,不同服务行业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能源贡献弹性差异明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原因在不同服务行业不同;服务行业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虽然总体上都处于弱脱钩状态,但有从弱脱钩状态向扩张连结和扩张负脱钩状态转移的趋势。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简介:本文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构建理论、计量模型及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可得性测度,运用2003~2011年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作用,且其有效空间作用范围为100公里;有效距离范围内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东向西依次递增,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不同分位点的技术溢出效应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经济增长分位数增加,有效空间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趋势,而多样化集聚的作用不断增强。
简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自发展机制创新是我国实现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要求。现代生产性服务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简明清晰,要求以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知识资本的提升为基础。企业自发展的兴趣与动力主要源于盈利预期,其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对知识资本的投资、积累与运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的自发展应具备良性的竞争机制、合理的行业标准、有效的行业管理、顺畅的信息流等特点。应正确、恰当地处理好自发展与跨越式发展、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转变战略理念,实施开放战略、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要素市场配套改革战略,推动其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