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文章首先针对ADS-B系统工作原理展开简要分析,而后进一步就其在空中管制领域中的应用加以讨论,对于深入了解ADS-B系统特征以及优势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吞咽时脑区激活情况及吞咽中枢环路的时空特性。方法选择10名健康受试者,在磁屏蔽室内应用148通道全头型脑磁图系统采集受试者执行吞咽动作时的脑磁信号,利用CURRY8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位算法采用基于最小模分析的低分辨率电磁成像方法(LORETA),每300 ms作为一个独立分析阶段,以大脑皮层F-分布值(F-distributed)最高的位置为刺激反应区域,通过时间和空间定位,对执行吞咽动作时激活区域进行分析。结果在执行吞咽动作时,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延髓、中央后回、额下回、顶上小叶、角回、胼胝体、额中回、扣带回、眶回、丘脑、三脑室底部、放射冠、楔前叶、额岛叶、桥小脑角区、额上回、基底节等区域被激活,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八位脑区为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回、胼胝体、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10名受试者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有8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或中间区域激活为主,601~900 ms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和601~900 ms以左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1名受试者在0~300 ms和601~900 ms时脑磁信号以右侧大脑半球激活为主,301~600 ms时以中间区域激活为主。结论在执行吞咽动作时,早期呈现左侧偏侧性,后期呈现右侧偏侧性,存在高度的时间依赖关系,可能存在以中央区为核心的中央区-胼胝体-顶上小叶-额中回-扣带回-基底节相关的吞咽中枢环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区组循环范式下图片命名任务中全脑在时间、空间维度内的变化,以及不同语义相关程度对脑区激活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右利手志愿者10例。采用区组循环范式,包括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和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应用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检测图片命名任务中全脑在不同时间窗内的激活强度。结果在视觉相关时间窗内,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的左侧额极(1.421±0.468)、右侧额极(1.431±0.435)、左侧眶额回(1.601±0.620)、右侧眶额回(1.567±0.556)、左侧额上回(1.899±0.062)、右侧顶上回(5.218±0.678)和左侧舌回(5.016±0.088)激活高于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1.038±0.217,1.131±0.235,1.312±0.316,1.253±0.340,1.710±0.151,4.538±0.478,4.275±0.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义相关时间窗内,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的左侧中央旁小叶(3.176±0.392)、右侧楔叶(4.190±0.330)、左侧扣带回后部(2.430±0.196)和右侧扣带回后部(2.405±0.236)激活高于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2.594±0.254,3.626±0.560,2.038±0.115,1.990±0.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音相关时间窗内,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的左侧颞上沟(3.709±0.274)、左侧颞上回(3.901±0.380)、左侧颞中回(3.340±0.380)、左侧颞横回(4.449±0.265)、左侧缘上回(3.205±0.308)、左侧岛叶(3.140±0.204)、左侧扣带回前部(2.217±0.194)和右侧扣带回前部(2.341±0.167)激活高于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2.662±0.300,2.503±0.342,2.614±0.324,2.633±0.281,2.663±0.278,2.248±0.284,1.818±0.315,2.005±0.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间窗、语义相关程度导致脑区激活差异。在视觉相关时间窗内,相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时前额叶优势激活,可能与持续注意和类别判断有关;在语义加工和语音编码时间窗内,不同类别图片命名任务时左侧颞叶、左侧岛叶及双侧边缘系统为主的优势激活,与语义处理和语音自省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探索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起始阶段(疫情出现到武汉市解封)在地级行政区层面的时空聚集性及发展演化规律。方法收集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4月8日全国367个区域研究单元COVID-19确诊病例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应用GeoDa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应用Satscan软件对COVID-19确诊情况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确定疫情热点区域,并将其可视化。结果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3月4日COVID-19发病率具有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COVID-19发病率空间分布不同;2020年3月5日至4月8日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时空扫描统计分析识别出2个时空聚集区,一级聚集区包括10个区域研究单元,主要聚集于湖北省,时间跨度为2020年1月13日至2月25日;二级聚集区包括142个区域研究单元,主要聚集于湖北省以北和以东的其他省份,时间跨度为2020年1月23日至2月1日。结论全国COVID-19起始阶段早期(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3月4日)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起始阶段后期(2020年3月5日至4月8日)随着病例基数的减少和疫情防控经验的成熟,地区间疫情不再具有明显关联性;研究结果与全国各省份应急响应等级的启动和调整时间节点一致。此外,缩短对新发疫情的认知响应期,采取及时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对阻断疫情暴发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对孕产妇死亡率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方法以1991至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和2009至2018年我国各省市孕产妇死亡率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描述分析方法对孕产妇死亡的时间及空间的变化进行分析,采用ARIMA(即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对全国、农村和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结果在孕产妇死亡时空分布方面:1991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80.0/10万,到2018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比1991年降低77.1%,年平均增长率为-5.3%;2009年西藏孕产妇死亡率最高,为232.2/10万,江苏孕产妇死亡率最低,为5.2/10万,两者相差44.7倍,经过9年的发展,西藏依然为全国孕产妇死亡率最高的省份,为56.5/10万,上海孕产妇死亡率最低,为1.4/10万,两者相差40.4倍;1991年,农村和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46.3/10万和100.0/10万,城市与农村死亡比为1∶2.16,到2022年,我国城乡死亡率之比为1∶0.95。孕产妇死亡率的预测:202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是10.1/10万,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的预测值是16.0/10万,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的预测值是15.0/10万。结论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大幅降低,城乡之间孕产妇死亡率的差距由1991年的53.7/10万下降至2022年的0.7/10万,呈下降趋势。但是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城市孕产妇的死亡率出现轻微反弹现象,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则保持平稳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浙江省2016—2020年梅毒疫情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梅毒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个案管理模块导出浙江省2016—2020年网络直报的梅毒病例,利用Arcgis10.2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平台,建立浙江省2016—2020年梅毒空间分析数据库,对梅毒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浙江省2016—2020年共报告梅毒158 420例,各县区年均报告发病率49.07/10万(20.52/10万~124.29/10万),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西部较高、中部较低的态势。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年梅毒报告发病率Moran′s I指数均> 0,Z值均>1.96,P值均< 0.001,提示梅毒疫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浙江省存在2个空间相近的高-高聚集区域(杭州市桐庐县和淳安县,丽水市景宁县)和1个低-低聚集区域(金华市金东区、东阳市、永康市)。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梅毒疫情存在6个正热点区域和8个负热点区域。SaTScan时空扫描探测到3个聚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台州市、舟山市以及西南部山区部分县区。结论浙江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今后应加强西南部山区及东部海岛等交通欠发达和偏远地区的梅毒防控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0—2019年福建省淋病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9年福建省各县区报告的淋病病例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采用OpenGeoda 1.1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莫兰指数(Moran′s I)作为统计量,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探索高风险地区。结果2010—2019年福建省共报告56 053例淋病,2010—2013年报告发病率小幅增长,2013—2014年降低,2014—201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8.36%,2019年报告发病率又出现大幅下降。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10—2019年全局Moran′s I值为0.48~0.65(P < 0.05),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福建省淋病聚集类型主要为高-高、低-低和高-低聚集,近年来高-高聚集区有扩大趋势,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厦门市思明区和湖里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石狮市和南安市。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一级时空集聚区为厦门市辖区和泉州市中心城区及晋江市、石狮市和南安市,聚集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结论福建省淋病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有逐渐扩大趋势。厦门市辖区和泉州市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县区应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登记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探测聚集区域,为结核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ArcGIS 10.0软件作为数据管理和呈现的平台,建立我国2004-2016年结核病空间分析数据库,对结核病疫情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04-2016年全国共登记结核病病例13 157 794例,全国年均登记率为75.90/10万(27.95/10万~180.82/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呈聚集性分布,局部Moran’s I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西藏、贵州、广西和海南(省、自治区)为高-高聚集区域,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省、直辖市)为低-低聚集区域;局部G统计量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结核病疫情存在15个"热点"区域,其中3个"正热点"区域分别为新疆、西藏和海南(省、自治区),12个"负热点"区域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山西、河南和吉林(省、自治区、直辖市)。利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分阶段时空扫描分析,3个阶段共探测出12个聚集区域,每个聚集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004-2016年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均登记率并非随机分布,呈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分阶段时空扫描聚集区域逐渐减少,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高风险地区仍持续存在,需重点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4-2018年甘肃省甲型肝炎(甲肝)时空分布与聚集性特征,为甲肝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04-2018年甘肃省各县(区)甲肝病例报告数据,描述甲肝疫情流行特征,采用SaTScan 9.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ArcGIS 10.3软件实现扫描结果可视化。结果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91/10万,报告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均不明显;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EPI)后,年均报告发病率异常高值的7个县(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2004-2012年各年龄组发病RR值均低于0~9岁组(P=0.000)。除2015年0~9岁组外,2013-2018年各年龄组发病RR值低于≥60岁组(P=0.000);年均报告发病率的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2004-2008年探测出1个一级聚集区,聚集半径为91.95 km,时间为2004-2005年,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陇南市。2009-2018年探测出1个一级聚集区,聚集半径为183.26 km,时间为2009-2012年,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和陇南市。结论2004-2018年甘肃省甲肝发病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流行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周期性和季节性均不明显。0~9岁组儿童甲肝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且低于其他年龄组,≥60岁人群发病率最高应被重点关注。甲肝存在时空聚集性,重点防控区域在甘肃省西南部地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麻疹病例时空分布和空间聚集性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系统2001-2016年全国麻疹病例数据,人口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01-2016年全国共报告麻疹1 012 537例,年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2004、2005-2008和2009-2012年的麻疹发病存在全局空间聚集性,其Moran’s I值分别为0.29、0.26和0.3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麻疹在各时间阶段均存在高-高聚集区域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同时2005-2008年广东省是一个单独的高-低离散区域,未检测到低-低聚集区域。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1-2008年我国麻疹病例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山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形成一个广泛的聚集区。结论2001-2016年我国麻疹的发病在空间、时间上均存在一定的聚集性,可根据聚集情况,为麻疹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