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讲者从分子医学的角度分别就"乳腺癌干细胞"、"三阴乳腺癌适配子(Aptamer)"、"雄激素受体(AR)"几方面对乳腺癌的致病因素、靶向治疗以及如何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针对高复发乳腺癌,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检测指标和治疗靶点;乳腺癌干细胞可作为高复发乳腺癌治疗评估的指标和传统治疗的补充手段;Aptamer可用于高复发乳腺癌的早期筛查;AR可成为临床新的分子分型指标和治疗靶点。讲者的观点和经验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宝贵方法和思路。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51岁,因“左髋、腰骶疼痛7个月”于2019年11月就诊。发现左骶骨软组织包块伴骨质破坏,穿刺活检诊断为浆细胞瘤。查体:睑结膜无苍白,左侧髋部及骶骨压痛。结合血、尿M蛋白为κ(+),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一线治疗应用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VRD)方案3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前诊断左侧肺癌,局部肺叶切除,基因检测证实为EGFR突变,服用埃克替尼靶向药物。ASCT暂缓并序贯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IRD)方案治疗MM,持续达到完全反应(CR)。既往2016年右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史。2021年2月新发胸椎转移性腺癌,行局部放疗。2021年4月左侧乳腺癌复发,开始全身化疗6程。MM治疗持续进行,放化疗过程顺利。随访至今,3种肿瘤均病情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医学互联网多元化教育对新发乳腺癌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3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新发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入康复医学互联网多元化教育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及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个月及术后8个月的自我效能水平,评估其生活质量。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GSES评分、QLQ-C30评分中各功能领域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GSES评分[(27.39±4.68)分比(25.91±3.18)分]、躯体功能评分[(65.50±4.34)分比(63.07±5.42)分]、认知功能评分[(67.63±10.32)分比(63.29±11.36)分]、角色功能评分[(50.82±10.80)分比(45.59±13.94)分]、总体生活质量评分[(63.47±6.98)分比(59.26±7.98)分]等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功能评分[(57.60±11.72)分比(55.53±10.61)分]、社会功能评分[(49.86±12.11)分比(46.13±10.25)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GSES评分[(28.82±3.31)分比(26.73±3.06)分]、QLQ-C30评分中各功能领域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康复医学互联网多元化教育对新发乳腺癌患者自我效能的改善有显著作用,能更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内容简介】 本期讲座中,张瑾教授以美国临床医师协会和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南为基础,介绍了乳腺癌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乳腺外科诊疗模式的改变、乳腺外科的发展方向、分子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方案、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HER-2阳性乳腺癌高危患者的治疗方案、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的方案、化疗不良反应的全程管理、常见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高危因素及其治疗策略等,详细阐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乳腺癌诊疗的变迁,有助于临床医师全面、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富集裸鼠乳腺癌移植瘤中的乳腺癌干细胞并进行分选。方法将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接种于20只裸鼠右侧腋窝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30 d后剥离肿瘤,对组织进行HE染色,并从组织中分离出肿瘤细胞。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分离出的移植瘤细胞,观察移植瘤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应用流式细胞分选仪检测移植瘤细胞中干细胞(CD44+ CD24-/low细胞)比例。用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B27细胞培养添加剂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移植瘤细胞,获得细胞微球体;应用流式细胞分选仪检测培养第10天微球体中干细胞比例,并根据细胞表面标志分选出干细胞。结果20只裸鼠皮下注入MDA-MB-231细胞9 d后,17只皮下出现肿瘤,肿瘤组织实质细胞多,间质少,瘤细胞呈条索样排列,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细胞核大小不一,深染,核分裂象多见,核仁清晰,多形性明显。用含血清的DEME培养液培养移植瘤细胞24 h后,细胞开始贴壁,3 d后贴壁率达60%,7 d后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形态更趋于一致,多呈梭形,和MDA-MB-231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其中干细胞比例为(0.10±0.02)%。用含细胞培养添加剂的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移植瘤细胞后,细胞呈球样生长,第10天微球体中干细胞比例为(70.47±2.03)%。结论裸鼠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能建立裸鼠乳腺癌异位移植瘤模型,分离出的移植瘤细胞经无血清培养能富集移植瘤中的乳腺癌干细胞,从而能分选出更多乳腺癌干细胞,为研究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保留乳头的乳腺癌切除术(NSM)及传统乳腺癌根治术(CM)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临床效果及近远期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式不同分为NSM组(n=42)和CM组(n=34)。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年龄、肿瘤大小等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美学评估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利用log-rank检验,评估5年预后生存情况。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SM组38例接受Ⅰ期乳房重建,4例接受Ⅱ期乳房重建;CM组仅3例接受Ⅱ期乳房重建。NSM组术后发生组织缺血坏死率大于CM组(P<0.05),但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NSM组乳房重建美观度优良率90.5%高于CM组79.4%(P<0.05);术后5年两组局部复发率(7.1% vs. 5.9%)、无病生存率(83.3% vs.82.4% ),总生存率(90.5% vs.9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CM术相比,NSM在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同样具有安全性,且术中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并不会增加其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两组5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的逐步认知、阐明及系统治疗的进一步完善,目前乳腺癌的治疗理念产生了颠覆性转变。其中,腋窝淋巴结处理策略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围绕这些理念的转变,大量相关临床试验也逐步开展,NSABP B04研究率先发起了对乳腺癌经典治疗术式中腋窝处理策略转变的探索。尽管该研究并没有改变当时腋窝处理的临床实践,但为后续一系列保留腋窝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前期数据基础。在这些变迁中,前哨淋巴结活检作为乳腺癌外科治疗中里程碑式的进展,已经成为目前腋窝阴性患者的标准分期术式。此后,还展开了一系列相关临床研究,其中对低负荷腋窝转移患者研究的结果证实了部分患者保留腋窝的可行性,并由此影响和改变了临床实践。此外,新辅助治疗后进一步保留腋窝的研究结果,使部分患者新辅助治疗后保留腋窝成为可能,有效减少了术后上肢水肿。在该研究领域中,同等生存获益的前提下能否完全豁免腋窝手术,以及有关新辅助治疗后腋窝阳性患者是否可以豁免腋窝清扫等热议话题,也都在临床试验探讨中受到广泛关注与期待。
简介:摘要2018年乳腺癌放疗领域进展主要呈现以下3个趋势:更短——全乳超大分割(FAST和FAST FORWARD)和同步瘤床加量(IMPORT HIGH)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更准——部分乳腺照射的两大Ⅲ期随机对照试验(NSABP/RTOG 0413和RAPID)首次发布结果;更精——基于临床肿瘤因素、分子分型及多基因模型精准定位放疗获益人群的探索。精准放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随着对乳腺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并不断取得新进展。目前,针对乳腺癌的分子靶向药物不断出现,主要包括针对雌、孕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药物,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药物,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针对BRCA1/2突变的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等。由于某些信号通路异常可发生于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因此同一类分子靶向药物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中存在交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