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以顺丁烯二酸酐和正丁醇为原料,以甲苯为带水剂,选取合适的催化剂,用直接酯化法合成顺丁烯二酸二丁酯。探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顺丁烯二酸二丁酯产率的影响,得到了适宜的合成条件甲苯20mL,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2h,正丁醇和顺丁烯二酸酐的摩尔比2.5∶1,硫酸氢钾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顺丁烯二酸酐的7%,在此条件下产品的产率为93.64%,气相色谱测得酯含量为88.31%。用阿贝折光仪测定了产物的折光率,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适宜条件下得到的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品为顺丁烯二酸二丁酯。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八氟异丁烯致化学性肺炎的患者。该患者工作时误吸八氟异丁烯约30 min,当时无不适,后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体检双肺可闻及湿啰音,胸部CT可见双肺斑片状磨玻璃影。入院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利尿、抗感染、化痰等对症治疗后患者肺部病变基本吸收。八氟异丁烯为含氟聚合物工厂的主要副产物,毒性大约是光气的10倍,它可以与肺迅速发生反应,引起急性肺损伤、肺水肿甚至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二肽基肽酶-4(DPP4)的表达,以及其对膀胱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以及顺铂化疗敏感性调节。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32例膀胱癌患者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病理标本,包括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DPP4在膀胱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在BIU87细胞系中转染DPP4小干扰RNA(siRNA)及其阴性对照,分组为DPP4敲低组(si-DPP4)和对照组(si-NC),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细胞克隆,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观察DPP4对膀胱癌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DPP4蛋白表达情况和顺铂耐药实验验证DPP4对膀胱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RT-qPCR结果表明DPP4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P<0.01);膀胱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2.55±0.29、1.54±0.23)高于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系(1.0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0、3.92,P<0.01),生存分析显示DPP4高表达与预后不良明显相关(P<0.05)。与对照组比较,DPP4敲低组的细胞增殖能力(0.84±0.02,0.87±0.02)低于敲低对照组(0.92±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3.65,P<0.05)、DPP4敲低组的克隆数[(203.98±6.73)、(252.77±5.83)个]低于敲低对照组[(351.64±8.5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16.57,P<0.01)、DPP4敲低组的迁移能力(2.24±0.43,3.12±0.47)低于敲低对照组的迁移能力(7.59±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1、12.05,P<0.01);DPP4敲低组的侵袭数目[(147.23±8.71)、(179.19±9.83)个]低于敲低对照组[(372.21±18.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2、15.94,P<0.01)能力下降。顺铂药物敏感性实验表明,DPP4敲低组(18.63±1.40、19.56±1.47)膀胱癌细胞顺铂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低于敲低对照组(26.21±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4.98,P<0.01),并且在同时应用顺铂和DPP4抑制剂西他列汀时IC50值(16.96±1.10)低于顺铂单药对照组IC50值(23.6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4,P<0.01)。结论敲低DPP4基因可以通过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增加顺铂化疗敏感性,最终限制膀胱癌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7-A3在评价肌酐(Cr)测定干扰因素中的应用。方法根据CLSI EP7-A3文件,采用实验当天新鲜血清(无溶血、脂血、黄疸),通过配对差异实验确认干扰物质,通过剂量效应实验中应用点对点分析方法明确干扰物质带来的结果差异。结果甘油三酯16.94 mmol/L、盐酸多巴酚丁胺4.01 μmol/L、抗坏血酸298 μmol/L对Cr测定无干扰,以游离胆红素684 μmol/L、结合胆红素684 μmol/L、羟苯磺酸钙144 μmol/L、血红蛋白10 g/L为最大干扰物浓度做剂量效应实验,结果显示以上干扰物对Cr测定有负干扰。结论按照EP7-A3评价肌酐测定的干扰因素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酐(Scr)现行参考区间(采用2015年卫生行业标准)和原参考区间(采用第三版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360例年龄在20~79岁(其中20~59岁男性90例,20~59岁女性90例,60~79岁男性90例,60~79岁女性9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血标本,测定胱抑素C的浓度,结合Scr浓度,以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判断。通过卡方检验对肌酐新旧参考区间判断的结果与eGFR的符合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60例20~79岁人群中,血清Scr与eGFR结果的总符合率:现行参考区间83.40%,原参考区间77.00%,前者符合率明显高于后者(P=0.03)。其中214例eGFR异常结果符合率:现行参考区间94.86%,原参考区间41.59%,前者符合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146例eGFR正常结果符合率为:现行参考区间74.66%,原参考区间99.32%,后者符合率明显高于前者(P<0.01)。在20~59岁女性人群、20~59岁男性人群和60~79岁女性人群中显示与上述一致的结果;在60~79岁男性人群中,Scr与eGFR判断结果的总符合率:现行参考区间75.56%,原参考区间88.89%,后者符合率明显高于前者(P=0.01);二者异常结果符合率:现行参考区间57.69%,原参考区间98.08%,后者符合率明显高于前者(P<0.01);二者正常符合率:现行参考区间100%,原参考区间76.32%,前者符合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现行参考区间对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筛查能力优于原参考区间,更有利于肾功能轻度下降患者的早期识别。但是在60~79岁男性人群中,现行参考区间的准确性和对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筛查能力均差于原参考区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尿蛋白肌酐比值(ACR)、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人民医院2021年10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60例HDC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2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未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3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集60例HDCP患者静脉血进行检测,比较两组ACR、D-D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ACR、D-D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CR与D-D单独与联合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结果观察组ACR、D-D水平[(34.84±5.21)g/mol、(3.75±1.02)mg/L]高于对照组[(27.49±3.48)g/mol、(2.38±0.67)m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R、D-D与HDCP患者不良妊娠结局有关(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ACR联合D-D预测HDCP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39(95%CI:0.860~1.000),高于ACR、D-D单独预测的0.776(95%CI:0.648~0.904)、0.760(95%CI:0.640~0.880)。结论ACR、D-D水平升高是HDCP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对两项指标进行检测可尽早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继而指导临床施行针对性防范措施,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绝经后女性生育周期(RLD)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5至12月在中国7个地区招募的共11 055名自然绝经后女性,按RLD分为4组,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减少偏倚,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及分层分析观察各RLD组出现UACR≥30 mg/g的比值比(OR),中介效应分析量化RLD在UACR对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中的影响。结果RLD 18~31年、32~34年、35~36年、37~50年组,分别有2 373、2 888、2 472、3 322人。RLD最短(18~31年)组的年龄偏大(P<0.001)、CVD发生率(P=0.025)和UACR水平最高(P<0.001)。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最短RLD(18~31年)相比,RLD最长(37~50年)的女性发生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8%(OR=0.72,95%CI 0.64~0.82,P<0.001)。RLD每延长1年,出现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OR=0.98,95%CI 0.97~0.99,P<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体重正常(P=0.003)或超重(P=0.001)、无CVD病史(P=0.001)以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P=0.004)的女性中,RLD与UACR的相关性更加显著。中介效应分析发现3.0%的尿白蛋白对发生CVD的影响是通过RLD介导的(P=0.048)。结论在中国人群自然绝经后的女性中,长RLD(37~50年)与较低的UACR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不清楚PICU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出院后是否进行肾功能监测。目的:(1)描述PICU-AKI患儿出院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监测情况;(2)确定出院后Scr监测相关因素。设计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二次分析。场所蒙特利尔和埃德蒙顿的两个PICU。对象2005至2011年PICU入院且存活≥2d的0~18岁儿童。排除标准:心脏术后和既往肾脏疾病患儿。暴露因素:肾脏疾病导致的AKI:改善全球预后Scr定义。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血肌酐。次要结果:医疗事件和肾病随访。分析:预后比例;Logistic回归法评估主要预后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时间与Scr和医疗事件的关系。主要结果在277例患儿中,69例(25%)发生AKI。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时分别有29/69(42%)、34/69(49%)和51/69(74%)例患儿化验Scr。在所有时间点,发生过AKI的存活患儿较未发生者更有可能化验Scr(P≤0.01)。与90 d血肌酐化验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期间肾脏病会诊(未校正OR,95%CI:14.9,1.7~127.0),2~3期AKI(校正OR:3.4,1.1~10.2)和入院诊断为肿瘤(校正OR:10.0,1.1~93.5)。AKI存活者与非AKI存活者相比,90 d(25例,36%比44例,21%;P=0.01)和1年(33例,38%比70例,34%;P=0.04)再入院率更高。24例在5~7年随访时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AKI存活者中,16例(67%)出院后行血肌酐化验,3例(13%)在出院后接受肾病随访。结论一半的PICU-AKI存活者在出院后1年内化验Scr;对于出现长期肾脏后遗症的患儿,随访是次优选择。知识转化策略应强调儿童AKI后Scr监测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不清楚PICU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出院后是否进行肾功能监测。目的:(1)描述PICU-AKI患儿出院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监测情况;(2)确定出院后Scr监测相关因素。设计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二次分析。场所蒙特利尔和埃德蒙顿的两个PICU。对象2005至2011年PICU入院且存活≥2d的0~18岁儿童。排除标准:心脏术后和既往肾脏疾病患儿。暴露因素:肾脏疾病导致的AKI:改善全球预后Scr定义。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血肌酐。次要结果:医疗事件和肾病随访。分析:预后比例;Logistic回归法评估主要预后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时间与Scr和医疗事件的关系。主要结果在277例患儿中,69例(25%)发生AKI。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时分别有29/69(42%)、34/69(49%)和51/69(74%)例患儿化验Scr。在所有时间点,发生过AKI的存活患儿较未发生者更有可能化验Scr(P≤0.01)。与90 d血肌酐化验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期间肾脏病会诊(未校正OR,95%CI:14.9,1.7~127.0),2~3期AKI(校正OR:3.4,1.1~10.2)和入院诊断为肿瘤(校正OR:10.0,1.1~93.5)。AKI存活者与非AKI存活者相比,90 d(25例,36%比44例,21%;P=0.01)和1年(33例,38%比70例,34%;P=0.04)再入院率更高。24例在5~7年随访时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AKI存活者中,16例(67%)出院后行血肌酐化验,3例(13%)在出院后接受肾病随访。结论一半的PICU-AKI存活者在出院后1年内化验Scr;对于出现长期肾脏后遗症的患儿,随访是次优选择。知识转化策略应强调儿童AKI后Scr监测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化疗药顺铂及长春瑞滨后观察兔肝脏的常规超声表现、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测定值、实验室检测及病理改变,并对比研究用药后肝脏的病理损害与生化检验及超声所见的相互关系,重点观察肝脂肪变性的情况。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应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A组)、顺铂+长春瑞滨组(B组)及顺铂+长春瑞滨+高脂饲料(C组),每组10只。用药前测定兔肝功能及血脂,对兔肝行常规超声及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检查,应用6个周期化疗药后再次行上述检查,比较用药前后的肝功能、血脂、常规超声表现及ARFI测定值,最后行兔肝病理检查。结果A组用药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用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较用药前升高(P值均<0.05),C组高于B组(F=1 204.517、5 695.501,P值均<0.001)。A组和B组用药前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用药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较用药前升高(t=441.536、10.506,P值均<0.05),且均高于A组和B组(F=122 890.902、75.943,P值均<0.001)。A组用药后超声未见异常;B组应用化疗药后肝脏常规超声显示肝包膜稍增厚,肝实质回声不同程度增强,回声不均匀,胆管壁及门脉管壁回声增强;C组肝体积稍大,内部回声情况同B组,还可见肝实质回声稍致密增强,类似轻度脂肪肝的表现。A组用药前后ARFI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用药后ARFI测定值均较用药前增加(t=18.30、23.92,P值均<0.001),C组ARFI测定值高于B组(F=159.103,P<0.001)。A组用药前后无明显异常,B组可见肝细胞水肿,轻微散在脂肪变性,汇管区、小血管壁及小胆管壁炎细胞浸润、少许淤血及淤胆,点状坏死及少许纤维化等。C组除了B组病理损害外,还显示体积稍大,脂肪变性明显加重,还可见少许再生结节。结论单纯应用化疗药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但不会引起兔肝明显的脂肪肝病理改变,临床上出现的所谓"化疗性脂肪肝"主要是由过量高脂营养物质引起,高血脂易引起肝功能异常或加重肝功能损害。ARFI对化疗药物性肝损害评估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清肌酐(S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增龄变化,探讨筛查老年人低eGFR的SCr预警值区间。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分析,纳入103 513例体检受试者,其中18~29岁14 221例、30~39岁29 763例、40~49岁23 151例、50~59岁18 838例、60~69岁10 019例、70~79岁5 009例、≥80岁2 512例,使用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推荐的基于SCr的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公式(CKD-EPISCr)计算eGFR,计算各年龄组SCr及eGFR均值及标准差,观察其随增龄的变化;分析SCr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的研究对象,不同年龄组低eGFR的发生率;采用非参数百分位数法建立老年人群低eGFR的SCr预警值区间。结果随增龄,SCr在女性中呈上升趋势(F=340.80,P<0.001),男性50岁后也呈逐步上升(F=111.05、P<0.001),eGFR随增龄均逐渐下降(F=8 301.60、9 114.53,均P<0.001)。SCr水平正常时,总体老年人群中eGFR<60 ml·min-1·1.73m-2和60~75 ml·min-1·1.73m-2的占比分别为3.83%(661/17 280)、12.50%(2 160/17 280),在≥75岁的老年人群中则高达10.39%(488/4 699)和22.75%(1 069/4 699),显著高于非老年人中的0.07%(56/84 145)和0.91%(762/84 145)。在eGFR相同水平段,60~74岁老年人与≥75岁老年人SCr水平均低于非老年人(均P<0.001)。年龄≥75岁老年人群中,预警45≤eGFR<60 ml·min-1·1.73m-2的SCr区间,男性为98.76~126.03 μmol/L,女性为95.12~130.00 μmol/L。结论老年人群在相似eGFR区间内SCr水平低,且部分eGFR所诊断的肾功能受损的老年人肌酐仍在正常范围,应建立老年人的SCr预警范围,为老年人群的合理用药和疾病管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尿中7种苯系物代谢产物并实时进行肌酐校正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尿样加入盐酸和过量氯化钠后,加入乙腈∶异丙醇(9∶1)溶液提取待测物,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经反向C18柱分离定性,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代谢产物和肌酐含量。结果各代谢产物在2.00 mg/L~1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4.15~70.7 μg/L,定量下限为13.8~235 μg/L;测定高、中、低三个添加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85.4%~105.5%,相对标准偏差为1.78%~8.23%(n=6)。结论本法经过方法学验证,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以满足尿液中7种苯系物代谢产物及肌酐的同时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电子凋亡显像剂18F-2-(5-氟-戊基)-2-甲基丙二酸(18F-ML-10)检测顺铂诱导的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情况的可行性。方法将肺腺癌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顺铂不同作用时间组、顺铂不同剂量组,其中对照组细胞不加顺铂;顺铂不同作用时间组加入50 μg/ml顺铂分别作用12、18、24、30、36、42、48 h,对照组细胞培养48 h;顺铂不同剂量组分别采用10、20、30、40、50、60、70、80、90、100 μg/ml顺铂作用30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各组凋亡细胞18F-ML-10标准摄取值。结果随着50 μg/ml顺铂作用时间的延长,A549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F=66.87,P<0.01),18F-ML-10标准摄取值也逐渐增加(F=86.47,P<0.01)。顺铂作用时间为48 h时细胞凋亡率达到最高[(63.10±14.00)%],18F-ML-10标准摄取值也达到最高(4.97±1.03)(均P<0.01)。顺铂作用30 h后,随着顺铂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率、18F-ML-10标准摄取值均逐渐增加(均P<0.01),顺铂100 μg/ml组细胞凋亡率最高[(37.31±2.48)%],18F-ML-10标准摄取值最高(3.08±0.20)。结论采用18F-ML-10检测顺铂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具有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酸/肌酐比值(UA/Cr)与早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51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UA/Cr值,并按三分位数法分为低UA/Cr组、中UA/Cr组、高UA/Cr组3组,评估UA/Cr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肾功能进展的预测作用,肾功能快速进展为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超过每年5 ml·min-1·1.73 m-2。结果随着UA/Cr组份的增加,年平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eGFR/Y)及肾功能快速进展的发生率逐渐增高(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UA/Cr与早期DKD患者的eGFR/Y独立正相关(B=1.448,P=0.01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UA/Cr是DKD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OR=5.553,P=0.03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UA/Cr是预测DKD快速进展较好的指标。结论UA/Cr是早期DKD患者eGFR/Y增加的危险因素,并且对于预测DKD快速进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血压与血清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8年1—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岁以上资料相对完整的46 792名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问卷采集血压、肌酐等生理、生化指标,获取研究对象的基线数据。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20~64岁和≥65岁组,将血压指标按连续变量(收缩压、舒张压五分类)进行分析,采用F检验、t检验、χ²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检人群血清肌酐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基线特征,以及血压与血清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结果(1)20~93岁研究人群平均血清肌酐水平为(72.89±16.84)μmol/L,平均肾小球滤过率为(102.17±17.01)ml·min-1·(1.73 m2)-1;男性平均血清肌酐水平高于女性,平均肾小球滤过率低于女性(均P<0.001)。(2)上述体检人群中血清肌酐水平异常者为514例(1.10%),肾小球滤过率异常者为657例(1.40%),男性、≥65岁人群、糖尿病、高血压者的血清肌酐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异常发生率更高(均P<0.05)。(3)肌酐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在性别、年龄、血压、体质指数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随着血压的升高,20~64岁人群调整性别、年龄、民族、体质指数、高血压、糖尿病等变量后,血压≥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组血清肌酐水平异常及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的相对危险分别是血压<120/80 mmHg组的8.434、5.168倍;而≥65岁人群只有血压在160~179/100~109 mmHg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64岁人群血压与血清肌酐及肾小球滤过率异常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肌酐胱抑素C比值(creatinine/cystatin C,Cr/CysC)与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的关系,为评估糖尿病患者骨折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216例,根据是否合并骨折分为骨折组(56例)和无骨折组(160例)。收集两组基线资料、临床一般资料、实验室、影像学资料,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Cr)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并计算两者比值,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等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糖尿病患者骨折风险的影响因素,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价Cr/CysC与糖尿病骨折风险间的关系。结果两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有42组配对成功(每组42例),匹配后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129.13±37.51)ng/ml、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97.50±23.80)U/L较无骨折组(108.41±29.33)ng/ml、(84.35±25.66)U/L高;Cr/CysC(0.87±0.15)、四肢骨骼肌量(19.58±3.99)kg较无骨折组(0.99±0.21)、(21.81±4.38)kg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四肢骨骼肌量(OR=0.865,95%CI 0.761~0.985)、Cr/CysC(OR=0.048,95%CI 0.002~0.933)为糖尿病合并骨折的保护因素;ALP(OR=1.023,95%CI 1.002~1.044)、AGEs(OR=1.022,95%CI 1.006~1.039)糖尿病合并骨折的危险因素(均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Cr/CysC与糖尿病合并骨折间呈显著非线性关系(P<0.05)。结论Cr/CysC与糖尿病患者骨折发生相关,可作为糖尿病合并骨折发生的潜在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尿碘浓度(UIC)/尿肌酐(UCr)比值评价妊娠早期妇女碘营养状况的参考区间。方法在5 609名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无影响甲状腺功能的疾病和药物应用史的妊娠早期妇女中,确定UIC/UCr比值的参考区间,然后在7 514名妊娠早期妇女中验证该参考区间的可靠性。结果以UIC/UCr比值在75~149 μg/g作为参考区间,在参考区间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Tg)的水平均较低,整体呈现近似U型分布。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抗体阳性率和Tg>40 μg/L的比例在参考区间内最低,在该区间两侧则较高。结论碘充足地区妊娠早期妇女UIC/UCr比值的参考区间为75~149 μg/g,是合理的碘营养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同步放疗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方法选择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2012年1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2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B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两组放疗方案相同,均采用调强适形放疗(IMRT)。完成放疗剂量50 Gy,并且至少完成1个周期化疗视为符合方案。生存数据分别按意向治疗人群(ITT)和符合方案人群(PP)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114例接受治疗并且可评价不良反应,包括A组55例,B组59例。B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较A组高[49.2%(29/59)比25.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5,P=0.012),两组其余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13例可进行生存分析,按ITT分析,A组和B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8.0个月(95% CI 15.5~34.5个月)和27.0个月(95% CI 17.0~41.0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28.0个月(95% CI 15.8~34.2个月)和未达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PP分析,A组和B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28.0个月(95% CI 15.8~34.2个月)和29.0个月(95% CI 15.0~45.1个月),中位OS时间分别为28.0个月(95% CI 3.7~52.3个月)和未达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同步放疗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PFS和OS时间相似,不良反应有差异,但均可耐受。在临床中可以综合考虑不良反应和卫生经济学等方面,个体化应用两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