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反复潜水以往是指一次潜水结束后12 h内所进行的潜水,而其新的定义是指潜水员体内仍留有前一次潜水的余氮时进行的再次潜水。反复潜水的水面间隔时间并非单一的12 h,而应根据前次潜水减压方案的反复潜水分组符号而定。因此,正确确定反复潜水的水面间隔时间上限尤为重要。美国海军认为前次潜水结束后领先组织内氮张力完全脱饱和时即为水面间隔时间上限,而本研究认为还需注意半饱和时间更长的理论组织内的氮张力是否完全脱饱和,各类理论组织内的氮张力值≤0.805 ATA时才能保证反复潜水的减压安全,此时才为水面间隔时间上限。为方便实际使用,本研究还增加了水面间隔时间0~9 min档次的余氮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入住ICU带声门下吸引气管切开导管机械通气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护理措施,A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1 h/次,B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3h/次,C组患者间歇声门下吸引6 h/次。比较三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量及培养结果、VAP的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的VAP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含量、气道黏膜隐血的发生率、气道黏膜肉眼可见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C组患者发生吸引管堵塞的次数明显高于A、B两组患者(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吸引的最佳间隔时间为3 h/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取卵术后最佳解冻移植时间。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第一次行取卵术且术后因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行全胚冷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取卵术与解冻移植间隔时间分为3组,A组:间隔1个月;B组:间隔2个月;C组:间隔≥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活产率,次要观察指标为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项指标组间差异。结果B组活产率为70.27%(26/37),高于A组[58.62%(17/29)]和C组[52.27%(23/44)],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A组流产率[0%(0/18)]显著低于C组[25.81%(8/31),P=0.017];三组间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早产率及出生缺陷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取卵术后解冻移植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的有两次分娩史的经产妇(二孩产妇)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对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2 357例二孩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临床数据,并进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依据不同分娩方式组合下两次分娩间隔时间与盆底肌肉Ⅰ、Ⅱ类肌纤维肌力进行曲线拟合,求得分娩间隔时间-肌力的函数方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最大曲线下面积和相对误差率验证函数方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 357例产妇,以两次分娩方式分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共589例;阴道分娩-剖宫产组,共480例;剖宫产-剖宫产组,共1 273例;剖宫产-阴道分娩组,共15例。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为二次曲线,取Ⅰ类肌纤维肌力>35 μV、Ⅱ类肌纤维肌力>40 μV时适合的分娩间隔时间: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为6~8年,阴道分娩-剖宫产组为5~10年,剖宫产-剖宫产组为1~11年;其中二次曲线达到峰值的年份为: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7~8年,阴道分娩-剖宫产组7~8年,剖宫产-剖宫产组6年。各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曲线的最大曲线下面积均>0.6(P均<0.05),相对误差率平均为4.909%。结论二孩产妇盆底功能随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先升高再下降,呈二次曲线形态,出于保护盆底功能的角度考虑,二孩产妇的分娩间隔时间取6~8年为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术后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间隔时间对患者围手术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前列腺穿刺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并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6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70.11±5.01)岁,范围为60~79岁。根据前列腺穿刺后至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间隔时间分为<7 d组(n=32)和6~8周组(n=34)。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术后尿失禁率,以及术后6个月的尿失禁率、术后勃起功能异常率、术后骨转移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非条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评价结局与暴露的关系。结果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85.00(174.50,193.50)]、[183.00(175.00,187.5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 8,U=512.0);<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5.50(177.75,205.25)]、[189.00(180.75,206.0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 9,U=512.0);<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00(11.75,16.00)]、[13.50(12.00,15.0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 7,U=522.5);<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8.75%、1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9 5,χ2=0.194);<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术后尿失禁率分别为6.25%、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随访6个月后,<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术后尿失禁率分别为6.25%、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 7);<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术后勃起功能异常率分别为9.38%、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7 d组和6~8周组患者的术后骨转移率分别为6.25%、5.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结论前列腺穿刺后短期(穿刺后7 d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不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后果,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和子代出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后实施IVF-ET的274例患者,按间隔时间分为3组。A组:手术与IVF-ET间隔1个月(n=114);B组:手术与IVF-ET间隔2个月(n=92);C组:手术与IVF-ET间隔3个月或以上(n=68)。主要观察指标为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和子代出生情况(包括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和出生缺陷)。因移植胚胎种类可能影响上述观察指标,所以本研究对卵裂期胚胎和囊胚进行分别比较。结果三组患者行卵裂期胚胎移植或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G阳性率、胚胎种植率、异位妊娠率和流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子代出生情况方面,移植卵裂期胚胎后单胎分娩新生儿中B组出生体质量[(3.61±0.31)kg]显著高于C组[(3.25±0.60)kg,P=0.014];移植囊胚后双胎分娩新生儿中C组出生孕周[(36.22±1.44)周]显著大于B组[(34.14±3.11)周, P=0.012]。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近端结扎联合远端造口术后间隔1个月、2个月或≥3个月行胚胎移植不影响妊娠结局,但可能对子代出生孕周和出生体质量有一定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行再次手术治疗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34例胃癌术后行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胃癌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以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34例患者中,因术后出血、消化道瘘、消化道瘘合并出血行再次手术患者分别为16例(47.1%)、7例(20.6%)、6例(17.6%),因其他原因行再次手术5例(14.7%)。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后不同原因再次手术患者比例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次手术原因与初次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相关性(rs值分别为-0.032、0.120,均P>0.05)。结论术后出血是胃癌术后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最常见的原因,减少术中损伤、围术期危险因素管理是减少再次手术发生的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非计划重返ICU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非计划重返ICU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及资料提取,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同时评价不同模型的准确度。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非计划重返ICU比例为2.54%~13.13%,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60~0.858。15篇纳入文献中,只有5个预测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大多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但整体适用性表现良好。结论多数非计划重返ICU预测模型存在一定的方法学和统计分析的缺陷,医护人员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谨慎解释其预测效果,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模型的外部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手术患者术后早期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及再次手术的原因、处理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ICL植入手术的患者744例(1483眼),对其中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将因拱高异常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者分为低拱高组和高拱高组。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的年龄及屈光度;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白到白距离、房角到房角距离、前房深度、晶状体矢高、晶状体厚度、眼轴及拱高;采用t检验比较再次手术前后的拱高、散光度数及裸眼视力。结果:在术后2周内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共37眼(2.49%)。其中进行ICL调位术34眼,ICL置换术3眼。最常见的再次手术原因为拱高异常和散光残留。进行ICL调位术的原因为高拱高(13眼)、残留散光(11眼)、低拱高(10眼)。进行ICL置换术的原因为低拱高(2眼)和高拱高(1眼)。通过再次手术,高拱高组的拱高由(974±174)μm降低至(691±120)μm,低拱高组的拱高由(174±49)μm增加至(388±78)μm,散光残留眼的散光由(1.34±0.34)D降至(0.39±0.26)D,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再次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拱高异常和散光残留是ICL植入术后早期进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通过再次手术均可获得理想拱高和屈光度。
简介:目的:对患者非计划重返ICU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非计划重返ICU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该院ICU 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26例患者中转出ICU后重新返回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找出23例患者重新返回ICU的原因。结果:非计划重返ICU的最主要疾病原因是呼吸道问题26.87%(6/23),其次为误吸13.04%(3/23)、心力衰竭13.04%(3/23)和感染性休克13.04%(3/23),这与患者转出ICU到普通病房后不适当护理有关。结论:通过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严格遵守ICU出入标准管理规范,提高临床科室医疗技术水平,对减少患者重返ICU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镜初筛阴性人群再次进行结直肠镜筛查的时间间隔。方法选择美国前列腺、肺、结直肠及卵巢筛查数据库中基线期结肠镜检查结果正常(初筛阴性)、完成两次结肠镜筛查的14 606名研究对象,收集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态、种族、吸烟)、生活习惯、癌症家族史及结直肠筛查结果等信息。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随着筛查间隔的延长阳性病例(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息肉)检出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内部标准人口计算各筛查间隔组阳性病例的标化例数、阳性率和构成比。结果研究对象基线期的年龄为(61.9±5.2)岁,男性占54.4%(7 948名);有癌症家族史占46.2%(6 745名);筛查间隔为(1 639.1±320.9)d,筛查阳性者共1 716例。随着筛查间隔的延长,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腺瘤和息肉的阳性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P趋势<0.001)。经内部标准化人口(14 606名)标化后,采用3、5年筛查间隔方案分别检出17.99、11.57例结直肠癌和177.37、240.35例进展期腺瘤。结论基于美国结肠镜检查初筛阴性人群,3年筛查间隔方案能筛出相对较多的结直肠癌病例,但其卫生经济学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UE)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的189例UE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UE患者一般资料、拔管及约束情况。结果189例UE患者年龄为(79.69±10.62)岁,内科UE患者占比62.43%(118/189),意识状态主要为清醒(46.03%,87/189)和意识模糊(39.15%,74/189),管路类型多为营养类(56.99%,110/189)和血液类管路(22.80%,44/189),发现人多为医护人员(60.32%,114/189),且多为首次发生(85.71%,162/189)。不同护理级别、意识状态、自理能力、科室,是否有营养类管路、血液类管路、引流类管路、重新置管的UE患者约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点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置入管路类型等因素,谨慎使用身体约束措施,同时建立UE风险预警系统,应用智能设备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实时监测,以预防UE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非计划性拔管(UEX)发生的影响因素,为UEX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就诊的152例长期带管高龄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UEX发生情况,对可能导致UEX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2例患者中共发生UEX 36例,发生率为23.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醒、嗜睡、完全卧床为UEX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患者UEX发生率较高,主要受意识状态和活动情况影响。管理层面应完善风险评估工具,加强陪伴人员护理风险培训,提高风险认识水平;护理层面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制订个性化的UEX干预策略,加强离院时的健康宣教,进行预见性护理,最大限度地降低UEX的发生率,提升带管生存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肿瘤手术共10 761例,其中非计划再次手术132例,发生率为1.23%。非计划再次手术主要发生在术后3 d后(81.82%),吻合口漏(50.00%)、肠梗阻(17.42%)、造口并发症(12.12%)、出血(9.85%)是主要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患者(OR=2.32;95% CI:1.53~3.52;P<0.001)、直肠癌患者(OR=2.87;95% CI:1.86~4.45;P<0.001)、有既往手术史的患者(OR=2.98;95% CI:1.99~4.48;P<0.001)是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独立影响因素。非计划再次手术会导致患者转入ICU和死亡风险增高,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平均延长10.78 d,住院费用平均增长42 428.69元。结论非计划再次手术增加医院运营成本和患者负担。有既往手术史的男性直肠癌患者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风险较高,要充分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重点防范吻合口漏、肠梗阻、造口并发症和出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31天非计划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某省29家公立医院产科的病案及相关临床资料,构建关于产科31天非计划再入院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2017年某省29家公立医院产科共出院71 330例,31天非计划再入院690例,占0.97%。医保支付类别、前次住院次数、前次住院情况、年龄、剖宫产史、妊娠合并症、产时合并症均为产科31天非计划再入院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产科31天非计划再入院情况受到产妇自身的社会学因素、前次就诊因素、临床因素三方面的影响。在以该指标进行产科质量管理及评估时,应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考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在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超时间窗(发病时间为4.5~8.0 h)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对其中42例患者经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后于急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束后即刻予替罗非班治疗(经微导管动脉泵入负荷量替罗非班,并静脉持续泵入维持量48 h)及强化降脂治疗(研究组),对剩余42例患者于造影检查结束后即刻予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随访康复情况;同时依据急性梗死部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前循环梗死组(n=24)与后循环梗死组(n=18),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随访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8 h、7 d、1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比例(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52.38%),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94.76±11.67)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1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梗死组患者治疗后48 h、7 d、10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前循环梗死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组,3个月后的预后良好比例(94.44%)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组(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后循环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患者间在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四项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且其疗效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0.4、4.2.3版本螺旋断层治疗计划系统叶片打开时间参数和γ通过率差别及改进状况。方法用4.0.4、4.2.3版本治疗计划系统各选择345例计划进行回顾性比较。从患者备份计划文件提取出Sinogram并计算叶片打开时间参数进行评估分析,包含最大叶片打开时间、叶片平均打开时间、打开时间<100 ms的叶片数比例、打开时间在最大时间5 ms范围内叶片数比例及出束总时间。对升级前后计划的γ通过率(分析标准为3 mm/3%、10%Threshold和全局误差)及叶片打开时间参数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评估叶片打开时间参数与γ通过率之间相关性。结果4.0.4版本的γ通过率低于4.2.3版本(97.86%∶98.6%,P<0.001),4.2.3版本的最大时间与投影时间的间隔低于4.0.4版本(1 ms∶11 ms,P<0.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4.0.4版本最大打开时间附近5 ms范围内的叶片数比例和出束总时间与γ通过率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4.2.3版本仅出束总时间与γ通过率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螺旋断层治疗系统升级到4.2.3版本后提高了计划验证的γ通过率,且有效修复了旧版系统在最大叶片打开时间附近的叶片可能会导致γ通过率下降的问题。
简介:目的:探讨ICU谵妄患儿非药物干预方案在重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的141例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3人和干预组78人。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谵妄发生率及中高危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试验组患儿谵妄发生率为33.38%(26/78),对照组患儿谵妄发生率为50.79%(3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8,P<0.05);对照组患儿中高危类导管非计划拔管率为22.22%(14/63),实验组患儿为7.7%(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5,P<0.05)。结论: 实施ICU谵妄患儿非药物干预方案可降低重症儿童谵妄发生率及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在Eclipse计划系统中实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体部立体定向放疗计划中靶区适形度、剂量溢出、剂量跌落等指标的自动评估。方法使用Eclipse Scripting API应用程序开发接口和C#编程语言,以脚本插件结合可执行程序的方式进行开发。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0915号报告中NSCLC立体定向放疗计划要求,实现相关指标的自动评估,其中还设计了一种等间距采样和双阈值的规则,可以更精确和便捷进行靶区外剂量跌落的评估。结果随机选取临床上13例NSCLC立体定向放疗计划,分别使用本文中的方法和Eclipse系统自带的模块进行评估结果对比可知,两种方式评估结果都符合临床要求,耗时分别为(6.31±1.11) s和(678.54±60.92) s,使用前者评估效率更高(P<0.05)。结论NSCLC立体定向放疗计划评估软件界面友好,能实现靶区适形度、剂量溢出和剂量跌落等指标的自动评估,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