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常见分离菌对葡萄糖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CHG)的耐药性,以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常见分离菌共1 000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细菌各200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CHG对1 000株分离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分离菌对CHG的耐药性与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 000株临床分离菌中,共检出57株CHG耐药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占49.1%(28/57);多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占38.6%(22/57)。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对CHG的耐药率分别为16.0%(32/200)、7.0%(14/200)、3.0%(6/200)、1.5%(3/200)和1.0%(2/200)。CHG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53.1%(17/32)、78.1%(25/32)、65.6%(21/32)、50.0%(16/32)]分别高于CHG敏感铜绿假单胞菌[25.0%(8/32)、25.0%(8/32)、21.9%(7/32)、15.6%(5/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17、18.080、12.444、8.576,均P<0.05)。感染CHG耐药菌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22.8%(13/57),高于感染CHG敏感菌组患者的7.0%(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8);感染CHG耐药菌组患者的CHG接触史和抗菌药物治疗史占比分别为61.4%(35/57)和70.2%(40/57),分别高于感染CHG敏感菌组的17.5%(10/57)和47.4%(27/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47、6.118,均P<0.05);感染CHG耐药菌组多重耐药菌株占比为54.4%(31/57),高于感染CHG敏感菌组的35.1%(2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3,P=0.039)。结论CHG耐药菌株具有更高的抗菌药物耐药性。与感染CHG敏感菌患者相比,感染CHG耐药菌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更高,其重要危险因素是CHG接触史和抗菌药物治疗史。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在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0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固定方法,研究组利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固定。观察两组患者48 h内脱管、内引流管阻塞、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研究组48 h内脱管、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9%(1/35)比8.6%(3/35)、2.9%(1/35)比11.4%(4/35)、5.7%(2/35)比45.7%(16/35)、2.9%(1/35)比11.4%(4/35)、0比8.6%(3/35),均P<0.05]。结论将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应用于腰大池置管术后中能够有效降低48 h内脱管、内引流管阻塞、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理想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己定修饰多孔钛的抗菌性能及其对成骨细胞黏附及增殖的影响,为构建具有抗菌性能的种植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直径10.0 mm、厚度1.5 mm的光滑纯钛试件,以碱热处理后钛试件为对照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的钛试件为硅烷化组、碱热处理+共价结合氨基硅烷+戊二醛接枝氯己定的钛试件为接枝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试件表面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元素组成、接触角测量仪分析亲水性(每组6个)、酸性橙Ⅱ法分析氨基或亚胺基团含量(每组5个);用光密度法测定氯己定组5个钛试件的氯己定接枝密度;用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涂板计数法、抑菌环法评价各组钛试件抗菌能力,甲基噻唑基四唑法评价各组与成骨细胞共培养1、3、5 d后的细胞活性,细菌-细胞共培养评价有菌环境中各组钛试件的细胞黏附能力。结果氯己定接枝后多孔钛表面的孔隙减小,C、N、Cl原子百分含量增加,接触角下降至37.5°±4.0°,氯己定接枝密度为(5.07±0.39)μg/cm2;死活菌染色及扫描电镜显示氯己定组仅有少量细菌黏附且细菌壁破裂;氯己定组菌液涂板仅见零星菌落,抑菌环透亮;细胞培养1、3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5 d氯己定组细胞活性(0.547±0.087)显著小于对照组(0.751±0.056)(P<0.05);细菌-细胞共培养显示对照组钛表面黏附大量细菌,氯己定组钛表面黏附大量细胞,且细胞形态良好。结论氯己定接枝修饰的多孔钛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在有菌环境中可保障细胞黏附。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山葡健脾颗粒中葡萄糖酸锌、滴定法测定枸橼酸含量的方法。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锌元素含量,采用空气-乙炔火焰,锌元素测定波长213.9 nm,燃气流量0.9 L/min,燃烧器高度7.2 mm,背景校正:氘灯,通带宽度1.0 nm;以酚酞作为指示剂,氢氧化钠进行滴定,测定枸橼酸含量。结果山葡健脾颗粒中锌元素在0.1~2.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回收率94.06%(RSD=1.67%),枸橼酸含量的平均回收率为94.65%(RSD=0.91%)。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山葡健脾颗粒中葡萄糖酸锌和枸橼酸含量的测定。
简介:摘要卵母细胞成熟所消耗的能量部分来源于卵丘细胞,但主要由卵母细胞线粒体产生;能量代谢的底物为葡萄糖,其次为脂质和氨基酸代谢。卵丘-卵母细胞复合物(cumulus-oocyte complex,COC)中葡萄糖代谢有四种途径,即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己糖胺生物合成途径和多元醇途径。糖酵解途径是卵丘细胞主要代谢途径,在无氧或低氧时的产能效率低;有氧条件下卵母细胞主要通过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途径代谢葡萄糖,产能效率最高。卵母细胞自身直接代谢葡萄糖的能力弱,需要利用卵丘细胞糖酵解所产生的丙酮酸作为能量代谢的底物。卵母细胞成熟包括核成熟和胞质成熟,都是能量依赖的过程。本文综述卵母细胞糖代谢及其对卵母细胞成熟、核质成熟同步化的作用,可望通过调节糖代谢方式实现优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方案,有益于改善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质量和发育潜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及评价协助诊断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GLUT1-DS)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及上海德济医院营养科就诊的16例SLC2A1基因突变并癫痫和/或运动障碍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表型、脑脊液和/或基因检查结果判定是否患有GLUT1-DS,选取同时期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健康查体的44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使用流式细胞术和葡萄糖氧化酶法对2组外周血红细胞膜表面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水平及红细胞葡萄糖摄取率进行检测,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6例患儿均患GLUT1-DS。GLUT1-DS患儿红细胞膜葡萄表面GLUT1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儿童降低[17.96%(13.43%,22.12%)比27.93%(24.76%,3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9,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一致性检验加权Kappa系数为0.791(P<0.001)。12例GLUT1-DS患儿较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红细胞葡萄糖摄取率降低[23.14%(14.80%,26.45%)比27.40%(24.61%,3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6,P=0.018);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一致性检验加权Kappa系数为0.344(P<0.001),一致性评价较差。结论使用流式细胞术对人红细胞膜表面GLUT1水平进行检测可能有助于GLUT1-DS的诊断。红细胞葡萄糖摄取率试验要求较高,对于GLUT1-DS诊断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中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GRP94的水平,探讨其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90例为肺栓塞组及40例健康成年人定义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GRP78、GRP94的水平,根据2019年欧洲心脏学会的肺栓塞诊治指南将急性肺栓塞组分为高、中、低危组(高危组: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中危组:右心室功能不全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低危组:无上述表现),比较三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GRP78、GRP94、血气分析、肺动脉压、肺栓塞风险评分(PESI)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GRP78、GRP94水平比较,肺栓塞组高于对照组[(3.86 ± 1.82) mg/L比(0.31 ± 0.15) mg/L、(2.68 ± 0.71) μg/L比(1.64 ± 0.38) μg/L、 (1.31 ± 0.29) μg/L比(0.98 ± 0.1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GRP78、GRP94的水平及肺动脉压、PESI评分均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5.63 ± 1.75)mg/L比(2.29 ± 0.51)和(3.64 ± 1.02) mg/L、(3.24 ± 0.76) μg/L比(2.17 ± 0.41)和(2.64 ± 0.47) μg/L、(1.57 ± 0.33) μg/L比(1.12 ± 0.13)和(1.26 ± 0.14) μg/L、(47.75 ± 6.98) mmHg(1 mmHg = 0.133 kPa)比(26.15 ± 4.63)和(35.21 ± 5.85) mmHg、(123.5 ± 20.59)分比(85.5 ± 14.31)和(102.5 ± 13.32)分](P<0.05),中危组上述指标均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患者PO2水平低于低危组和中危组[(53.85 ± 5.53) mmHg比(76.21 ± 4.96) mmHg和(72.71 ± 4.76) mmHg](P<0.05),中危组低于低危组(P<0.05)。三组患者血气分析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血气分析PCO2水平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GRP78、GRP94与PESI评分均呈正相关,r = 0.610、0.622、0.627,P均<0.01。肺栓塞组治疗后D-二聚体、GRP78、GRP9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中GRP78、GRP94水平与急性肺栓塞有关,且其水平可以反映肺栓塞病情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清中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GRP94的水平,探讨其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90例为肺栓塞组及40例健康成年人定义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GRP78、GRP94的水平,根据2019年欧洲心脏学会的肺栓塞诊治指南将急性肺栓塞组分为高、中、低危组(高危组: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中危组:右心室功能不全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低危组:无上述表现),比较三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GRP78、GRP94、血气分析、肺动脉压、肺栓塞风险评分(PESI)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GRP78、GRP94水平比较,肺栓塞组高于对照组[(3.86 ± 1.82) mg/L比(0.31 ± 0.15) mg/L、(2.68 ± 0.71) μg/L比(1.64 ± 0.38) μg/L、 (1.31 ± 0.29) μg/L比(0.98 ± 0.1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GRP78、GRP94的水平及肺动脉压、PESI评分均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5.63 ± 1.75)mg/L比(2.29 ± 0.51)和(3.64 ± 1.02) mg/L、(3.24 ± 0.76) μg/L比(2.17 ± 0.41)和(2.64 ± 0.47) μg/L、(1.57 ± 0.33) μg/L比(1.12 ± 0.13)和(1.26 ± 0.14) μg/L、(47.75 ± 6.98) mmHg(1 mmHg = 0.133 kPa)比(26.15 ± 4.63)和(35.21 ± 5.85) mmHg、(123.5 ± 20.59)分比(85.5 ± 14.31)和(102.5 ± 13.32)分](P<0.05),中危组上述指标均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患者PO2水平低于低危组和中危组[(53.85 ± 5.53) mmHg比(76.21 ± 4.96) mmHg和(72.71 ± 4.76) mmHg](P<0.05),中危组低于低危组(P<0.05)。三组患者血气分析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血气分析PCO2水平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5),中危组与低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GRP78、GRP94与PESI评分均呈正相关,r = 0.610、0.622、0.627,P均<0.01。肺栓塞组治疗后D-二聚体、GRP78、GRP9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中GRP78、GRP94水平与急性肺栓塞有关,且其水平可以反映肺栓塞病情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细胞核因子1α(HNF1α)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调控肾脏葡萄糖重吸收的机制。方法构建小鼠HNF1α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肾HEK293T细胞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中过表达HNF1α,将HNF1α siRNA和GLUT2 siRNA转染入HEK293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葡萄糖类似物2-NBDG被细胞吸收的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NF1α基因沉默后对GLUT2表达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HNF1α下游靶基因如GLUT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等的mRNA水平,通过共聚焦免疫荧光检测GLUT2在肾上皮细胞的定位情况,使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NF1α对GLUT2的转录激活能力。通过凝胶迁移实验(EMSA)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HNF1α与GLUT2的结合作用。结果过表达HNF1α摄取2-NBDG的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NF1α和GLUT2基因沉默后细胞对2-NBDG吸收作用减弱,HNF1α基因沉默后GLUT2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HNF1α使得肾脏包括GLUT2在内的有关糖转运基因表达水平上升(P<0.01)。过表达HNF1α显著增加GLUT2转录活性,干涉HNF1α可下调GLUT2转录活性。此外,HNF1α可与GLUT2的启动子直接结合。结论HNF1α通过直接结合GLUT2促进其表达,进而调节肾源细胞对葡萄糖重吸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呼吸道囊上分泌物冲洗联合氯己定口腔护理在预防ICU人工气道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ICU收治患者中随机抽取47例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作为研究组进行研究,给予呼吸道囊上分泌物冲洗护理及氯己定口腔护理;另随机抽取同期入住ICU且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气道管理,记录患者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VAP发生情况。采用一次性无菌痰液收集器留取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样本,送检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常规细菌学培养,统计菌落数。结果研究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64%比33.33%),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均P<0.05)。对发生VAP重症患者气囊上分泌物进行收集送检微生物培养,所得结果分析致病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菌、鲍曼不动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研究组患者致病菌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ICU人工气道患者行持续呼吸道囊上滞留物吸引冲洗,同时配合0.12%氯己定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可有效清除囊上滞留物、减少囊上及口腔细菌定植,可有效预防ICU患者VAP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贫血患者大脑静息状态下葡萄糖代谢改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经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贫血的51例患者的脑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35例,年龄21~60(41.13±9.78)岁。根据WHO和相关文献中的贫血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贫血(90 g/L~正常下限)、中度贫血(60~90 g/L)、重度贫血(30~60 g/L)3组。将56名同期行全身PET/CT检查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9名、女性27名,年龄19~58(41.96±9.27)岁。采用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对贫血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PET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分别将贫血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轻度、中度、重度贫血患者间的脑PET图像进行体素对体素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各自组间的脑葡萄糖代谢差异分布图,同时利用xjView软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进行立体定位分析及体素值定量分析,得出各异常区域的t值。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贫血患者脑PET图像表现为区域性大脑静息葡萄糖代谢减低,累及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上、中、下回,右侧颞叶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未见明显代谢增高脑区,总体素数为3705个(t=5.01~5.85,均P<0.05)。与轻度贫血患者比较,中度贫血患者脑代谢减低区见于双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叶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总体素数为832个(t=5.22~5.86,均P<0.05);重度贫血患者脑代谢减低区见于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下回、右侧颞叶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总体素数为1834个(t=5.42~6.05,均P<0.05)。与中度贫血患者比较,重度贫血患者脑代谢减低区见于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叶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总体素数为1598个(t=5.72~6.48,均P<0.05)。结论贫血患者大脑静息状态下葡萄糖代谢改变以区域性葡萄糖代谢减低为主,代谢减低区多涉及情感、认知等相关的脑区,且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脑代谢减低区的范围扩大。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用离子色谱测定唾液中葡萄糖浓度的方法。方法利用热变性法去除唾液中的蛋白质,以CarboPac PA20(3×30 mm)作为保护柱,CarboPac PA20(3×150 mm)作为分析柱进行离子色谱分析。以超纯水(A),250 mmol/L NaOH溶液(B),500 mmol/L NaAc(C)为淋洗液进行梯度洗脱,采用脉冲安培检测器检测。结果本方法在0.04~0.12 mg/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6 7;葡萄糖的检出限是0.002 mg/L;重复性测量相对标准偏差(RSD)的平均值为0.75%,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103.07%。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结果稳定,可用于唾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FD)患者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的拓扑变化。方法用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18例SFD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39.5±12.0)岁,病程(3.67±3.20)年;SFD组]、21名健康体格检查者[男13名、女8名,年龄(43.9±8.4)岁;对照组]的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建立静息状态下2组的大脑葡萄糖代谢网络。使用图论的方法计算脑网络的全局参数(标准化聚类系数、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和节点参数(聚类系数和介数中心度)。2组脑网络参数间的差异采用重复1 000次的置换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聚类系数和介数中心度定义前20%(18/90)的节点为脑网络的关键(Hub)节点,分析SFD患者Hub节点的改变。结果SFD组患者的脑网络和对照组一样具有小世界属性(σ>1),但标准化聚类系数、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有降低趋势,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有增加趋势(P>0.05)。与对照组相比,SFD患者左侧苍白球、左侧杏仁核、左侧楔前叶和右侧角回的介数中心度明显升高(置换检验,P<0.05),左侧颞中回和右侧枕上回的介数中心度明显降低(置换检验,P<0.05);双侧苍白球、双侧丘脑和左侧杏仁核的聚类系数明显降低(置换检验,P<0.05)。SFD组发生改变的Hub节点多数(16/24)位于边缘系统。结论SFD患者的葡萄糖代谢脑网络拓扑性质发生改变,小世界属性和全局效率呈降低的趋势及Hub节点的改变,导致网络信息传递效率有所降低,功能整合和功能分离的平衡被打破,这为躯体化症状的脑功能异常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证据。
简介:摘要线粒体是负责细胞能量代谢的细胞器,是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合成三磷酸腺苷或转化成脂肪酸等物质的重要场所。其功能障碍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线粒体功能由众多蛋白决定,受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精细调节,如磷酸化、乙酰化、琥珀酰化及糖基化等。这些修饰通过调节各种酶的活性影响线粒体代谢葡萄糖的能力,从而决定血糖稳态,是理解葡萄糖代谢紊乱的重要切入点。笔者以葡萄糖代谢为中心阐述线粒体蛋白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1,5-AG)的检测方法。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招募正常糖代谢(NGT)者和糖尿病患者共100例(NGT 69例,糖尿病31例,男、女各50例),咀嚼Salivette唾液采集管匹配的棉棒收集唾液。采用酶法检测探究检测唾液1,5-AG样本留取及储存方法。采用质谱法检测唾液1,5-AG水平,分析其在NGT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法。结果(1)唾液采集前刷牙与否不影响唾液1,5-AG水平;1 min咀嚼40~50、50~60和60~70次采集的唾液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采集后立即检测相比,唾液采集后常温或4 ℃储存2 h检测的唾液1,5-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NGT相比,糖尿病患者唾液1,5-AG[(1.17±0.24)比(0.94±0.19)μg/ml,t=4.084]及血清1,5-AG水平[22.0(17.6,28.5)比4.6(2.8,8.2)μg/ml,Z=-5.421]均显著降低(均P<0.05)。唾液1,5-AG水平与血清1,5-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28,P<0.05),与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白蛋白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66、-0.543、-0.444,均P<0.05)。结论唾液采集过程简单,可于常温或4 ℃短时储存。唾液1,5-AG水平可显著区分NGT人群与糖尿病患者,有望成为评估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水平的补充指标。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1型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国家对糖尿病治疗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确不尽如人意,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评估血糖管理的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探索其他有价值的评价指标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基于持续动态葡萄糖监测系统计算所得的指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平均血糖高度相关,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线性负相关,是评价血糖达标的关键指标。除了评估血糖波动情况,监测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可以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缩短低血糖持续时间,提高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还可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全面管理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大力推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及糖化血红蛋白两项指标结合起来共同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情况,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