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祛法在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6月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体对照研究,患者在改良前3个月进行常规祛法,后3个月进行改良祛法。对比改良前、后祛时间、祛疼痛感、祛难易程度、感染的发生率和祛满意度的差异性。结果改良前、后患者均无感染发生。祛时间、祛疼痛感、祛难易程度、祛满意度在改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祛法能明显减少患者祛时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的操作时间,深受患者及护士的好评。

  • 标签: 扣眼穿刺 改良祛痂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植皮术、削植皮术对Ⅲ°关节烧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创面美容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Ⅲ°关节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4例(42个关节)行切植皮术的患者作为切组,36例(48个关节)行削植皮术的患者作为削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植皮成活率、创面修复时间)和术后情况(关节畸形、耐磨情况)。比较两组开包后10 d红细胞聚集情况、血管清晰程度及血流灌注量。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创面美容度。结果切组与削组植皮成活率[88.24%(30/34)比94.44%(34/36)]、创面修复时间[(16.57±5.69)d比(15.62±6.32)d]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削组关节畸形率、不耐磨率低于切组[10.42%(5/48)比26.19%(11/42),8.33%(4/48)比33.33%(14/42)],P<0.05。削组关节红细胞无聚集率、血管清晰率及血流灌注量高于切组[91.67%(44/48)比66.67%(28/42),89.58%(43/48)比69.05%(29/42),(0.87±0.12)mV比(0.74±0.10)mV],P<0.05。术后3个月,削组关节创面美容度优于切组(P<0.05)。结论削植皮术相较切植皮术能够更好的保存关节功能,改善微循环,创面美容度更好。

  • 标签: 植皮 切痂 削痂 Ⅲ°关节烧伤 微循环 创面美容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玫瑰糠(pityriasis rosea,PR)是一种较常见的自限性丘疹鳞屑性皮肤病。迄今为止,PR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有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药物因素、遗传过敏因素等多种假说,大部分研究认为与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及病毒感染后诱发的细胞免疫失衡有关。

  • 标签: 玫瑰糠疹 人疱疹病毒6型 人疱疹病毒7型 细胞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磨术在处理早期深Ⅱ度烧伤创面时,具有定位准确、几乎不伤及正常组织、保留间生态组织、简便易行、不受烧伤部位和面积限制、创面愈合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瘢痕轻、适应证广泛等优点,对深Ⅱ度创面的早期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烧伤 磨痂术 深Ⅱ度创面 早期处理
  • 简介:摘要2019年1月25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1例42岁女性右下肢深度烧伤患者,患者既往患有脑梗死、高血压、癔症等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利培酮。入院后先后2次行削手术,在第2次削植皮术后第3天出现右侧肢体肌力减弱,急诊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提示急性脑梗死,立即给予改善脑循环、扩血管等处理。术后第5天患者患肢肌力逐渐恢复,出院时未遗留后遗症。笔者团队对此病例进行讨论,认为深度烧伤削出血和术后创面渗出导致血容量降低、血液浓缩及不充分的补液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主要诱因,多发脑动脉狭窄为基础,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术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术中及术后适当增加补液,必要时输血以增加脑部供血供氧,可减少此类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烧伤 削痂 脑梗死
  • 简介:摘要2021年,国际专家组对《拯救毒症运动:2016版毒症和毒症休克管理国际指南》进行了更新。感染是毒症的重要病因,及早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是改善毒症/毒症休克预后的关键。新版指南提出了启动抗菌药物应用及停药的指征,增加了依据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给药的策略,以6个最佳实践声明和21条推荐意见的形式,指导毒症/毒症休克的感染诊治。现主要解读2021年新版指南中感染管理部分。

  • 标签: 感染 脓毒症 休克,脓毒性 指南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毒症患者术后并发毒症心肌病(SCM)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毒症术后入ICU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围术期资料。根据患者术后48 h内是否发生SCM分为SCM组与非SCM组(NSCM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CM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269例,SCM组49例,NSCM组220例。与NSCM组比较,SCM组腔镜手术比率、入ICU时室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时血清乳酸浓度、最高血清乳酸浓度、最高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去甲肾上腺素最大用量和最高体温升高,最低血小板计数降低(P<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室SOFA评分和腔镜手术是毒症患者术后并发SCM的危险因素(P<0.05);入室SOFA评分≥7分患者SCM发生风险增加34.273倍(P<0.05)。结论选择腔镜手术和术后入ICU时SOFA评分≥7分是毒症患者术后并发SCM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症 脓毒症心肌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毒症和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31日至2019年1月31日收治且明确诊断为毒症/毒性休克的84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18~80岁,平均(56.5±17.8)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生生存组(n=62)和死亡组(n=22)。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检测血浆NGAL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对比,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NGAL与其他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NGAL对毒症/毒性休克患者发生院内死亡和是否需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的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NGAL浓度在第1天[(2 188.4±2 280.8)ng/mL比(538.2±777.4)ng/mL]、第3天[(2 045.5±2 388.8)ng/mL比(553.8±836.4)ng/mL]和第7天[(1 512.4±1 840.9)ng/mL比(192.3±410.2)ng/mL]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r=0.46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r=0.37)、乳酸(r=0.41)和肌酐(r=0.48)都呈正相关性(P均<0.05)。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ROC)=0.85,95% CI:0.70~0.99]高于第1天(AUROC=0.71,95%CI:0.55~0.88)和第3天(AUROC=0.72,95%CI:0.55~0.88)。第3天时肌酐和NGAL对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价值优于第1天和第7天。入院第3天时NGAL浓度(AUROC=0.80,95%CI:0.64~0.97)与肌酐水平(AUROC=0.83,95%CI:0.68~0.97)相比,前者对患者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作用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相对较低。结论对于毒症/毒性休克患者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与肌酐相比,NGAL对预测患者是否需行CRRT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生物标志物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小RNA(miR)-126对骨折愈合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股骨骨折大鼠模型,局部注射miR-126激动剂(agomiR-126)、miR-126拮抗剂(antagomiR-126)设立实验组,同时设立对照组(agomiR-NC),于术后4、8、12周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检测各组股骨骨折愈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骨内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值,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骨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出芽相关蛋白(SPRE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蛋白及mRNA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在术后12周agomiR-126组右股骨骨折线基本消失,其骨折局部的骨密度[(732.1±16.3) mg/cm]及BV/TV比值[(72.4±2.1)%]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13.2) mg/cm、(7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17,t=9.261,P<0.01);而antagomiR-126组骨折间隙仍较为明显,其骨密度[(635.2±12.6)) mg/cm]及BV/TV比值[(65.1±3.4)%]明显下降(t=8.174,t=6.838,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gomiR-126组骨中MVD值(7.6±2.1)明显高于对照组(5.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1),而antagomiR-126组中MVD值(3.6±1.1)则明显下降(t=3.725,P<0.01)。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显示,agomiR-126组SPRE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0.47±0.04、0.68±0.36)均明显下降(t=5.412、4.712,P<0.01),其VEGFA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0.68±0.02、2.53±0.79)则明显上升(t=5.284、11.625,P<0.01);相反,antagomiR-126组SPRE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0.87±0.06、1.65±0.37)均明显上升(t=7.223、6.795,P<0.01),其VEGFA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0.43±0.04、0.75±0.29)则明显下降(t=4.226、2.169,P<0.05)。结论miR-126可以通过SPRED-1/VEGFA通路促进大鼠股骨骨组织中的血管生成,并加快骨折的愈合。

  • 标签: 微小RNA 血管生成 骨折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解读《2020拯救毒症运动国际指南:儿童毒性休克和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管理》(简称2020版指南),并比较与2004至2012版指南的异同。方法对2020版指南的14项77条意见进行综合解读,并比较与2004至2012版指南的异同。结果2020版指南专家组提供了77条关于毒性休克和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患儿的管理和复苏声明。其中6个强推荐,49个弱推荐;9个最佳实践声明;13个问题不能提出任何推荐,其中10个问题纳入"临床实践中"。此外,还确定了49项研究重点。指南包括14项:(1)筛查、诊断和管理;(2)抗微生物治疗;(3)感染源控制;(4)液体复苏;(5)血流动力学监测;(6)血管活性药物;(7)糖皮质激素;(8)机械通气;(9)内分泌和代谢;(10)营养;(11)血液制品;(12)血浆置换、肾脏替代和体外生命支持治疗;(13)免疫球蛋白;(14)预防;并对初期循环稳定等步骤重新设计流程图。结论作为第1个儿童毒症独立的诊疗指南,2020版指南的许多推荐达成共识,承认大多数管理证据质量相对较低(弱推荐),但为持续管理提供了基础,从而改善患儿结局,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信息。

  • 标签: 循证医学 GRADE分级 指南 感染 儿科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拯救脓毒症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可疑毒症危险分层(risk-stratifcation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suspected sepsis,REDS)评分在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间在黄山首康医院住院的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计算RED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评分和急诊毒症病死率评分(mortalit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sepsis,MEDS)。通过REDS评分与APACHEⅡ和MEDS比较,评价REDS评分在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103例患者最终被纳入研究,其中男65例(63.11 %),女38例(36.89 %);年龄范围42~93岁,中位数(四分位数)74(65,82)岁;72例(69.91%)存活(存活组),31例死亡(30.09%)(死亡组)。存活组和死亡组的REDS评分[(5.28±2.10)分与(7.87±2.53)分]、MEDS评分[(6.64±3.32)分与(9.06±3.36)分]、APACHEⅡ评分[(18.96±6.72)分与(21.87±6.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4,P<0.001;t=3.381,P=0.001;t=2.067,P=0.041)。REDS评分7.5时Youden指数最大(0.38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77(95%可信区间:0.678~0.876,P<0.001)。APACHEⅡ评分19.5时Youden指数最大(0.1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14(95%可信区间:0.499~0.729,P=0.068)。MEDS评分10.5时Youden指数最大(0.34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696(95%可信区间:0.590~0.802,P=0.002)。REDS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于APACHEⅡ评分(Z=1.987,P=0.046)。结论REDS评分对毒症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效果,与MEDS评分相当,但优于APACHEⅡ评分。

  • 标签: 脓毒症 急诊可疑脓毒症危险分层评分 预后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磨术作为烧伤外科三大清创术式之一,适用于处理以深Ⅱ度为主的新鲜烧伤创面。尽管该术式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各单位应用该术式的时机、器具、步骤、术后敷料选择以及术后换药方式等仍有较大不同,造成临床效果参差不齐。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专家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筛选分析高级别证据文章,多次深入讨论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以期为磨术在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 标签: 烧伤 磨痂 专家共识 适应证 禁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尔立[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治疗幼儿急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儿内科门/急诊确诊为幼儿急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患儿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3例。对照组未使用任何药物,仅使用物理降温;实验组应用特尔立皮下注射。对两组患儿连续进行外周血象分析,检测其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s,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退热、出时间明显缩短(t值分别为43.51和47.25,P值均<0.05);但皮疹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t=0.88,P>0.05)。血常规显示实验组WBC、ANC在应用rhG-CSF后第3 d和5 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WBC:F值分别为17601.31和32040.11,P值均<0.05;ANC:F值分别为20526.57和31701.91,P值均<0.05)。结论特尔立通过快速提高外周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值,达到缩短患儿病程的作用,且临床安全有效。

  • 标签: 幼儿急疹 粒细胞减少症 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