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免疫程序转换前后江苏省健康儿童的脊灰抗体水平。方法分别于疫苗转换前后采集江苏省内5岁以下健康儿童血清样本200份,使用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法测定脊灰中和抗体,比较分析疫苗转换前后脊灰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的差异。结果疫苗转换前脊灰抗体Ⅰ型阳性率为98.50%,Ⅲ型抗体阳性率为92.00%,GMT分别为:1∶100.43和1∶23.34;脊灰疫苗转换后脊灰抗体Ⅰ型阳性率为99.00%,Ⅲ型抗体阳性率为96.00%,Ⅰ型和Ⅲ型脊灰抗体GMT分别为:1∶213.04和1∶121.10。结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免疫效果存在差异,疫苗转换后人群抗体水平高于疫苗转换前,建议逐步增加IPV剂次以最终实现全程接种IPV。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免疫标志物表达的改变及化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研究其化疗前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Ki-67的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化疗反应的预测因子。结果200例乳腺癌患者,Luminal A型16例,Luminal B型108例,HER2过表达36例,三阴性40例。经新辅助化疗后,25例患者(12.5%)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免疫组织化学ER、HER2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R、Ki-67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5 cm(P=0.009)、非Luminal型乳腺癌(P=0.001)、ER阴性(P=0.001)、PR阴性(P=0.029)及HER2阳性(P=0.001)与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校正其他变量后,肿瘤<5 cm[P=0.020,OR=2.581,95%CI(1.207,5.753)]、ER阴性[P=0.011,OR=2.264,95%CI(1.207,4.248)]及HER2阳性[P=0.007,OR=2.412,95%CI(1.275,4.561)]仍为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的预测因子。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能够降低Ki-67及PR的表达水平,ER阴性、HER2阳性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缓解相关,对新辅助化疗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0.4、4.2.3版本螺旋断层治疗计划系统叶片打开时间参数和γ通过率差别及改进状况。方法用4.0.4、4.2.3版本治疗计划系统各选择345例计划进行回顾性比较。从患者备份计划文件提取出Sinogram并计算叶片打开时间参数进行评估分析,包含最大叶片打开时间、叶片平均打开时间、打开时间<100 ms的叶片数比例、打开时间在最大时间5 ms范围内叶片数比例及出束总时间。对升级前后计划的γ通过率(分析标准为3 mm/3%、10%Threshold和全局误差)及叶片打开时间参数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评估叶片打开时间参数与γ通过率之间相关性。结果4.0.4版本的γ通过率低于4.2.3版本(97.86%∶98.6%,P<0.001),4.2.3版本的最大时间与投影时间的间隔低于4.0.4版本(1 ms∶11 ms,P<0.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4.0.4版本最大打开时间附近5 ms范围内的叶片数比例和出束总时间与γ通过率呈显著负相关(P<0.001),而4.2.3版本仅出束总时间与γ通过率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螺旋断层治疗系统升级到4.2.3版本后提高了计划验证的γ通过率,且有效修复了旧版系统在最大叶片打开时间附近的叶片可能会导致γ通过率下降的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策略调整前后北京市2012、2014、2016和2018年脊灰疫苗免疫效果和疫苗效价。方法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选择朝阳区和延庆区,2014选择丰台区和大兴区,2016年选择通州区和平谷区,2018年选择东城区和顺义区的预防接种门诊作为监测点,选取在监测点内完成3剂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后4~8周的儿童为监测对象,共292名,其中2012和2014年为策略调整前,免疫程序为3剂3价脊灰病毒减毒活疫苗(tOPV)全程免疫;2016和2018年为策略调整后,免疫程序为1剂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PV)与2剂2价脊灰病毒减毒活疫苗(bOPV)序贯免疫。采集1.0 ml静脉血,检测Ⅰ和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滴度。采用随机数字法,从监测点随机抽取疫苗标本,每年9份(2012年为8份),检测疫苗效价并进行比较。结果292名儿童的年龄[M(P25,P75)]为5(5,6)月龄,男女比为1.04(149/143)。2012、2014、2016和2018年监测对象分别为66、72、68和86名,基础免疫后,除2014年Ⅰ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为98.61%(71名),其余年份Ⅰ和Ⅲ型均为100%;2016和2018年Ⅰ和Ⅲ型脊灰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整体高于2012和2014年(P值均<0.001)。2012和2014年tOPV的效价为(6.05±0.15)和(6.16±0.12)lgCCID50/粒,2016和2018年bOPV的效价为(6.88±0.21)和(6.26±0.14)lgCCID50/100 μl(P<0.001)。结论北京市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调整前后,tOPV全程免疫和IPV-bOPV序贯免疫程序的疫苗基础免疫抗体阳性率相当,IPV-bOPV序贯免疫程序产生的脊灰抗体水平更高,调整后2016年bOPV效价高于调整前tOPV效价,但2018年bOPV效价下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Ⅲ期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及外周血炎症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临床Ⅲ期(T4N1M0)食管癌患者84例,通过检测患者放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56免疫指标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监测并随访观察其近期疗效、复发及死亡原因等。所有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处方剂量56~66 Gy, 1.8~2.0 Gy/次,5次/周。检测放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84例患者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57%、34.52%、19.59%,中位生存时间22.60个月;1年、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9.05%、27.38%、12.0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21.20个月。近期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41例,疾病稳定(SD)24例,疾病进展(PD)8例,客观缓解率为61.90%(52/84)。单因素预后分析:放疗前NLR水平、免疫指标放疗后CD3、CD4、CD4/CD8水平与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预后均显著相关(总生存:χ2=7.851、4.443、8.381、5.972,P<0.05;无进展生存:χ2=7.475、6.290、9.659、8.738,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放疗前NLR、放疗后CD4和CD4/CD8水平为影响患者总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χ2=10.464、4.292、5.507,P<0.05);放疗前NLR、放疗后CD4/CD8水平均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χ2=10.835、8.548,P<0.05)。结论放射治疗可影响食管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放疗前NLR水平及放疗后CD4/CD8水平是评估食管癌患者预后方面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乙型脑炎(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对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87-2019年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资料,并利用中断时间序列设计分析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前后甘肃省乙脑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1987-2019年甘肃省乙脑年报告发病率平均为0.448/10万,甘肃省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水平变化量为-2.223/10万(t=-2.90,P=0.007),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斜率变化量为0.082(t=2.87,P=0.008),乙脑报告发病率的斜率为0.071(β1+β3=0.071)。结论乙脑疫苗在甘肃省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但仍出现了乙脑暴发。甘肃省应及时调整乙脑疫苗的免疫策略,继续重视儿童青少年疫苗接种,加强成年人群特别是甘肃省东南部农村地区成年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免疫效应。方法建立紫外线诱导的SKH-1无毛小鼠cSCC模型,进行ALA-PDT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 h和3 d、7 d各取5 mm3大小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小鼠cSCC肿瘤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及比例在ALA-PDT治疗后1 h增高最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每400倍视野细胞数量):61.22 ± 6.65比22.56 ± 4.13,59.67 ± 4.30比21.89 ± 3.26,均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35.64 ± 15.33)%比(5.46 ± 2.44)%,(12.15 ± 4.86)%比(1.98 ± 1.49)%,均P<0.05]。同时,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肿瘤局部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细胞在治疗后6 h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达峰后,肿瘤组织中上述细胞数量和比例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并持续至本研究终点(治疗后第7天)。结论ALA-PDT通过招募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简介:摘要报告偏倚是影响系统综述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威胁。本文总结了获取临床研究报告和其他监管文件(监管数据)来应对报告偏倚的基本原理,以及有助于决定是否将监管数据纳入系统综述的决定因素。同时介绍了监管数据获取的来源和现状,并针对当前系统综述的作者在考虑将监管数据纳入系统综述时的做法进行的调查进行了总结。本文没有解决如何获得和提取监管数据的问题。应鼓励像Cochrane这样的组织机构和利益相关者使用临床研究报告中的数据作为药品干预评价的重要数据来源,尤其是干预措施非常重要,且报告偏倚发生风险较大时。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计划靶体积(PTV)和内靶体积(ITV)概念计划差异,论述PTV概念不适合于肺癌质子调强治疗(IMPT)计划,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上海质子治疗示范装置固定束模型和商业化治疗计划系统软件,对6例肺癌患者在平均CT图像上分别制作基于PTV的常规IMPT计划(PTV-IMPT)和基于ITV稳健的IMPT计划(ITV-IMPT)。所有计划均设置3个射束,采用蒙特卡罗剂量算法进行最终剂量计算。评估PTV-IMPT和ITV-IMPT计划的计划质量和稳健性能。结果ITV-IMPT、PTV-IMPT计划的ITV适形指数分别为0.58、0.43,均匀指数分别为0.96、0.92,双肺V5Gy(RBE)分别为13.1%、13.5%,脊髓Dmax分别为8.9、9.5 Gy(RBE),机器跳数分别为338、401 MU。在分别轻度扰动和重度扰动场景的7种状态下,ITV-IMPT、PTV-IMPT计划的靶区覆盖稳健性指数λ范围分别为0.003~0.032、0.02~0.28,双肺500 Gy(RBE)剂量体积指标ΔV5Gy范围分别为0.06~0.11、0.07~0.13。结论与PTV-IMPT比较,ITV-IMPT具有计划质量高、稳健性好的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此,临床推荐使用ITV概念设计肺癌的质子调强计划。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年来泰州市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状况及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对其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至2017年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泰州市中医院、泰兴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其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成无免疫者、免疫成功者、既往HBV感染者、HBV感染者和非典型表现者。以1992年为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年,按孕妇分娩年度及实施疫苗接种前后分别分析其HBV感染状况。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趋势性χ2检验。结果最终被纳入的31 449例孕妇中,无免疫者13 203例(41.98%),免疫成功者10 123例(32.19%),既往HBV感染者6 409例(20.38%),HBV感染者1 566例(4.98%),非典型表现者148例(0.47%)。1992年前和1992年后(含1992年)出生孕妇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全阴率分别为42.07%(10 794/25 657)和41.59%(2 409/5 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51)。1992年前出生孕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抗-HBs)阳性率为28.95%(7 428/25 657),低于1992年后(含1992年)的46.53%(2 695/5 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94,P<0.01),且呈逐年上升趋势(χ2=602.11,P<0.01)。1992年后(含1992年)出生孕妇的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阳性率为8.81%(510/5 792),低于1992年前出生孕妇的22.99%(5 899/25 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10,P<0.01),且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χ2=478.72,P<0.01)。1992年前出生孕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为5.46%(1 402/25 657),高于1992年后(含1992年)出生孕妇的2.83%(164/5 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3,P<0.01),且总体呈下降趋势(χ2=49.25,P<0.01)。HBV感染孕妇中,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性率为78.16%(1 224/1 566)。结论泰州市HBV感染孕妇以HBeAg阴性者为主;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降低了孕妇的HBsAg和抗-HBc的阳性率,提高了抗-HBs阳性率,但HBV血清学标志物全阴率降低不明显,水平传播仍可能是HBV现症与既往感染的风险因素。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重症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为促炎/抗炎反应紊乱及免疫失衡,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免疫细胞过度凋亡和功能耗竭、免疫抑制或免疫麻痹等是主要的免疫病理表现。针对其发病机制的免疫调节治疗主要包括激素、IL-6受体拮抗剂、康复期血浆、超免疫球蛋白等,但其应用时机及临床效果尚存争议,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疫失衡与免疫调节治疗进行评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