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近年的临床实践显示,一些T2DM患者在采取某些干预措施后可停用降糖药而血糖仍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目前多数学者用“缓解”来描述T2DM患者这种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的状态。该文对T2DM缓解的概念和判断标准、实现T2DM缓解的策略、T2DM缓解的影响和预测因素进行介绍,并阐述诱导T2DM缓解的可能机制。T2DM缓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使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免于药物治疗,而且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针对缓解机制的研究还有望衍生出新的干预靶点,但该领域仍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上对已经缓解的T2DM患者仍不能放松管理,需要定期复查,如患者血糖超过控制标准应按照指南及时启动相应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疾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内分泌科门诊进行普通查体并接受为期12个月随访调查的糖尿病前期患者192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随访期间58例进展为糖尿病,纳入糖尿病组,余下134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logsi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年龄≥6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高TC、高TG、低HDL-C、肥胖、腰臀比偏高、摄入过量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膳食结构合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有糖尿病家族史、高TC、高TG、低HDL-C、肥胖、摄入过量是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中强度体力活动是其保护因素。结论中老年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有糖尿病家族史、高TG、肥胖、摄入过量,中强度体力活动则利于降低其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此对此类患者可通过降脂、控制体质量,减少摄入,就诊不合理膳食,适度参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可降低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IGT)与2型糖尿病(T2DM)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5年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9月的165例接受PCI治疗患者,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54例)、IGT组(52例)、非糖尿病(NDM)组(59例)。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记录患者在PCI术后5年之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梗、非致死性卒中、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术后5年随访结果显示,72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15例死于心源性死亡,11例因心力衰竭入院,5例为非致死性卒中,41例为非致死性再梗。72例发生MACE的患者中,NDM组17例,IGT组30例,T2DM组25例,IGT组高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非致死性再梗患者中,NDM组10例,IGT组19例,T2DM组12例,IGT组高于NDM组及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T会增加PCI后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导致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脂肪萎缩糖尿病是一类由于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所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本文中报道了一例脂肪萎缩糖尿病女性患者,于青春期以高血糖伴酮症、胰腺炎起病,起病时空腹C肽低,诊断为特发1型糖尿病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月经紊乱,全身体脂比例降低,部分脂肪萎缩以及皮肤黑棘皮样改变,辅助检查显示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肝功能异常,空腹与餐后C肽明显增高,重度脂肪肝及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并且其父亲亦存在部分脂肪萎缩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经基因检测提示该患者及其父亲均存在LMNA Lys486Glu突变,由于该患者起病方式较为特殊,其脂肪萎缩范围较同型患者更广,且存在LAMN基因新的氨基酸改变,提示可能为家族性部分脂肪萎缩糖尿病2型这一新的亚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血尿酸与糖尿病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基于上海市“高峰计划”松江人群队列基线调查数据,根据基线FPG、糖化血红蛋白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分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新检出2型糖尿病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血尿酸水平对糖尿病前期和新检出2型糖尿病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函数来探索血尿酸水平与新检出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之间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果纳入研究对象30 375名,年龄(55.36±11.52)岁,女性占60.2%(18 299名)。基线调查发现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8.6%(11 739名),新检出2型糖尿病检出率为6.6%(1 992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中,血尿酸浓度每增加10 µmol/L,患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2.4%(OR=1.024,95%CI:1.018~1.030)、1.5%(OR=1.015,95%CI:1.005~1.025);在男性中,血尿酸浓度每增加10 µmol/L,患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减少0.8%(OR=0.992,95%CI:0.987~0.998)和5.0%(OR=0.950,95%CI:0.939~0.960);RCS函数显示,女性血尿酸水平与新检出2型糖尿病关联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7),但与糖尿病前期不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670),男性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病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新检出2型糖尿病P<0.001;糖尿病前期P=0.040)。结论在女性中,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成年女性糖尿病前期、新检出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在男性中,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成年男性新检出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降低,男性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前期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糖尿病肾病(DKD)合并非糖尿病肾病(NDK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活检确诊为T2DM DKD的患者共363例,按照病理结果分为DKD合并NDKD(MIX组,n=142)及单纯DKD(DKD组,n=221)。记录基线资料(糖尿病病程、视网膜病变病史等),并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等生化指标。计算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终点事件定义为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GFR较基线下降40%或死亡。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 DKD患者合并NDKD的相关因素,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组肾脏预后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影响MIX组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363例患者肾活检时平均年龄(50.0±9.9)岁,其中男性233例(64.2%)。MIX组与DKD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5年[比值比(OR)2.136,95%可信区间(CI):1.315~3.471,P<0.01]、eGFR较高(OR:1.999,95%CI:1.246~3.209,P<0.01)及不合并贫血(OR:2.596,95%CI:1.614~4.175,P<0.01)与T2DM DKD患者合并NDKD独立相关。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出与MIX组性别、基线年龄、糖尿病病程、肾功能一致的DKD组作为对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²=1.138,P=0.286),且合并视网膜病变[风险比(HR):2.162,95%CI:1.056~4.428,P=0.035]及尿蛋白定量≥3.5 g/24 h(HR:2.387,95%CI:1.018~5.552,P=0.045)是MIX组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DM DKD患者糖尿病病程较短、eGFR较高、不合并贫血提示更可能合并NDKD。
简介:摘要目的气肿性肾盂肾炎在临床实践中比较罕见。它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急性暴发性肾脏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产气致病菌产生的气体在肾脏集合系统内、肾实质内及肾周围形成并集聚。气肿性肾盂肾炎的预后通常比较差,现报道本院诊治的气肿性肾盂肾炎合并2型糖尿病1例并进行文献回顾。方法患者女,51岁,因"高热3 d,腹胀伴呕吐2 d"急诊入院。术前CT示右肾形态失常、实质欠连续,内见多发积气影,似累及肾盂、肾周间隙、肾旁间隙及下腔静脉周围散在积气,邻近肠壁稍显肿胀。由于保守治疗疗效不佳,患者最终于全麻下行右肾全切除术。结果患者恢复良好并于术后1周出院。结论气肿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上少见并且病死率较高。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容易误诊和漏诊。腹部CT是目前确诊气肿性肾盂肾炎的首选影像工具,它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程度并指导治疗。在疾病早期可以采用肾穿刺引流和强效抗生素的联合治疗方案。然而,如果肾无功能,患者病情恶化或者存在预后不良因素,临床医师应该立即采用肾切除术来有效治疗气肿性肾盂肾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合并衰弱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收治≥60岁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105例,根据衰弱筛查量表(FRAIL)分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及非衰弱组,对比组间的临床资料及数据,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05例,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84.75±7.13)岁,衰弱发生率为56.2%(59/105),衰弱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1年内再住院情况、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BADL)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分、维生素D(VitD-T)、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等指标与非衰弱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中高龄(OR=1.105,95%CI 1.002~1.219)、MMSE评分(OR=0.136,95%CI 0.068~0.815)及BADL评分下降(OR=0.065,95%CI 0.006~0.723)、住院时间长(OR=1.631,95%CI 1.258~2.114)、VitD-T水平下降(OR=0.918,95%CI 0.854~0.987)、ALB水平下降(OR=0.790,95%CI 0.655~0.953)、HGB水平下降(OR=0.898,95%CI 0.819~0.984),均为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率高,1年内再入院风险升高,高龄、MMSE评分及BADL评分下降、住院时间延长、低VitD-T水平、低HGB及低ALB均为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强调早期风险评估,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