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周吕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攀钢集团总医院检验科,四川攀枝花617023
  • 简介:病原是指侵犯人体、导致人体受感染的微生物,其中对人体伤害性最大的是病毒和细菌。当人体被病原入侵之后,这些微生物开始在人体中繁殖生长、释放毒性,进而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病症,这个过程就称为感染。但是人体在被病毒入侵以后,能够激发人体内的抵抗力,与病毒对抗,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力。然后身体内部的免疫和入侵后的病毒,不断对抗,如果身体免疫能力强,那身体就不形成感染,病原便会逐渐消失,如果身体免疫力较弱,无法对抗强悍的病毒,那将会形成感染,感染一旦恶化、扩散,就会对人体造成生命安全的威胁。对抗感染性病毒,除了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还可以借助外力,比如抗菌药物,在药物的帮助下,可以有效击退病毒,将疾病治愈。

  • 标签: 临床病原体检查;常用方法
  • 作者: 周吕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系统医学》2023年第16期
  • 机构:攀钢集团总医院检验科,四川攀枝花617023
  • 简介:病原和寄生虫,二者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说,寄生虫是病原的一种,多以原虫、或者蠕虫的形式存在,寄生在人体当中,当人体内出现了寄生虫,病发疾病之后,需要尽快采取治疗,比如打针,吃药,来改善病症,否则将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严重时将危及生命安全。寄生虫和病原是十分令人恐慌的东西,人体的免疫系统就是来抵抗和防御这些微小的东西。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病原、寄生虫之间的斗争,一方变得强大,另一方就会妥协适应,要么人的机体出现问题,要么疾病被免疫系统打败,正如过去人们不断克服的瘟疫。

  • 标签: 寄生虫;病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种呼吸道病原的基因芯片法对儿童呼吸道病原的检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5例疑似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分别采用呼吸道病原核酸环介导恒温扩增芯片法(LAMP)、病原分离与培养技术检测病原。比较患儿呼吸道病原的检出率及病原检测符合率。结果85例痰标本中,病原分离与培养结果显示病原阳性标本31例,阳性率为36.47%;LAMP检查结果显示病原阳性标本42例,阳性率为49.41%。病原分离与培养显示阳性的31例痰标本中,支原体感染15例,占17.65%;铜绿假单胞菌感染8例,占9.4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7例,占8.24%;LAMP检查结果显示阳性的42例痰标本中,支原体感染22例,占25.8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0例,占11.76%;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8例,占9.41%。经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一致性较高的病原分别为支原体、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16种呼吸道病原的基因芯片可快速、高效检测儿童呼吸道病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呼吸道病原体 基因芯片 儿童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是新近分离鉴定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已确认为目前正在暴发流行的COVID-19的病原。2019-nCoV可在COVID-19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鼻咽拭子、血液等样本中检出,细胞分离培养相对容易。鉴于病毒分离培养病原学鉴定对病毒复制增殖、致病性、免疫、检测诊断和特异防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文就2019-nCoV分离、病原学鉴定以及根据宏基因组测序的反向病原学研究现状与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宏基因组测序 病毒分离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供者血培养及供肝灌注液培养的微生物特点,为预防供者来源性感染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86例供肝血培养及478例供肝灌注液细菌培养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按照是否通过供肝获取过程中采用不破膈肌及术中切除胆囊并通过胆囊管顺行冲洗胆汁等改进措施,分为供肝处理改进措施前(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1月26日,59例供者,44瓶血培养标本,118瓶灌注液培养标本)及改进措施后(2018年11月27日至2020年12月31日,427例供者,986瓶血培养标本、838瓶灌注液标本)两个阶段。分别统计分析两个阶段肝移植供者血标本、供肝灌注液标本培养结果,总结并分析供肝维护期间及获取供肝时的感染预防措施。结果分析486例潜在供者血培养及478例供肝灌注液培养结果显示:改进措施前、后血培养感染发生率为4.5%及4.3%(χ2=0.008;P=0.927),而灌注液感染发生率为56.8%及46.2%(χ2=4.569;P=0.031);改进措施前灌注液培养病原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改进措施后灌注液培养的主要病原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器官捐献前,对潜在供者进行感染筛查、预防以及在供肝获取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减少供者来源感染,可有效降低受者感染死亡率。

  • 标签: 肝移植 供者 感染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种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肠道细菌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特定细菌的富集被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高度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点,并围绕与结直肠癌疾病相关的菌种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及预防结直肠癌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 标签: 细菌 肠道微生态 结直肠癌 治疗
  • 简介:摘要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范围起伏跌宕。在我国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公共卫生体系运行下,实现了疫情管控和复工复产的有序和共赢。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防线,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发热门诊、急诊手术等场景下,要求核酸检测随到随做、快速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即时检测(POCT)技术应运而生,迅速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与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批测试互补,构建了保障医疗安全和提升优质服务的实验诊断平台。但鉴于分子诊断的复杂性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要求,病原核酸POCT与传统基于血液的理化指标检测不同,其质量管理要求尚无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各种认识上的困惑和操作中的不一致。因此,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和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协同编制了本专家共识,立足当前我国主要的感染性疾病谱,从病原POCT应用场景、生物安全、人员资质、性能验证、质量控制、结果报告等全流程运行管理进行阐述,以期促进该技术在公共卫生防御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合理应用和健康发展。

  • 标签: 病原 核酸检测 即时检测 医疗质量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种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肠道细菌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特定细菌的富集被证实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高度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点,并围绕与结直肠癌疾病相关的菌种以及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及预防结直肠癌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 标签: 细菌 肠道微生态 结直肠癌 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核酸检测方法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得以快速地在临床推广应用,成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的主要方法。为规范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核酸检测的临床应用,提升病原的诊断水平,特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核酸检测专家共识》,以指导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的核酸检测,整体提升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的诊断能力。

  • 标签: 儿童 急性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 核酸检测 共识
  • 简介:摘要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涉及病原和宿主的免疫反应这两个方面。目前基于病原的检验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和最常用的方法。免疫系统的功能是识别和消除入侵的病原,基于宿主反应的检验已成为传统的基于病原检验的有效辅助手段,具有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的潜力。基于宿主的检验与基于病原的检验的联合应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领域。

  • 标签: 诊断 宿主 病原体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岁以下患儿病原感染后与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131例因各种病原感染的患儿,且外周血涂片显微镜下阅片异型淋巴细胞计数>5%的患儿。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1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风疹病毒IgM抗体、巨细胞病毒IgM抗体、弓形虫IgM抗体、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M;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肺炎衣原体抗体IgM;同时用血球仪进行血常规检测,用生化仪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异淋阳性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百分比(L)、单核细胞百分比(M)、C反应蛋白(CRP)分别为(6.9±0.8)×109/L、(61.6±1.9)%、(11.8±0.51)%、(5.6±1.9)mg/L,均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为(24.3±1.8)%,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显微镜确认131例患儿中异型淋巴细胞增高(>10%)的感染患儿中支气管肺炎(混合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症的占比分别为22.9%、18.3%、12.2%。结论异型淋巴细胞阳性患儿白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高为主,且处于疾病急性期;当异型淋巴细胞计数>10%,多见于支气管肺炎混合病原感染,其次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及EB病毒感染。异型淋巴细胞计数的显微镜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有利的诊断价值,在临床的鉴别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异型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症
  • 作者: 宋小舟 方旭 丁洁 金林 游晶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650032 昆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毒品依赖和戒治重点实验室 ,650032 昆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650041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一科 ,650032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呼吸一科 ,650032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毒品依赖和戒治重点实验室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职业接触情况,探讨防护对策。方法于2019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调查某三级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登记的603例血源性病原职业接触案例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接触人群、接触方式、接触源及预防用药情况。结果603例职业接触事件中,<30岁的年轻医务人员更容易发生职业接触(70.98%,428/603);护士最多(48.92%,295/603);职业接触多发生在外科(35.16%,212/603);锐器伤为最主要接触方式(86.90%,524/603);手部为主要接触部位(90.38%,545/603);高发地点为病房(53.57%,323/603)和手术室(22.72%,137/603);易发生职业接触的操作是拔针(34.83%,210/603)、手术(20.89%,126/603)和整理/清洁物品(19.73%,119/603);致伤锐器中最主要物品为头皮针(34.73%,182/524);接触源以乙型肝炎为主(39.30%,237/603);接触源主要来自含有血液的医疗器械(81.92%,494/603));预防用药前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分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40,P<0.01);预防用药前后HBsAb滴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2,P<0.01)。结论综合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接触的防护教育、操作规范、疫苗接种和监测管理是行之有效的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职业接触的方法。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接触 因素 防护
  • 简介:摘要尿路感染(UTIs)是一种常见的复发性感染,可以表现为临床症状轻微也可以严重到危及生命。尿路感染的高复发率和日益增加的细菌耐药性可能会大大加重这些感染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它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本综述中,我们介绍了病原菌是如何在宿主细胞黏附和定植,细菌菌毛在尿路感染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不同病原菌在UTIs及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s)中的致病机制。阐明尿路感染中发生在宿主-病原层面相互作用上的分子机制,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在感染中导致的病理生理学后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刻理解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尿路感染 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菌毛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病原导致感染性腹泻相关症状的特征与区别。方法基于2010-2016年我国20个省份的腹泻症候群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收集因急性腹泻就诊的门急诊病例,调查病例基本信息、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共22种常见致泻病原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导致患者腹泻的临床症状模式特征。结果共收集腹泻就诊病例38 950例。分别对5种致泻病毒核酸检测,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18.29%),其次为诺如病毒(13.06%);对17种致泻细菌分离培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6.25%)。细菌性与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粪便性状与便常规检验结果,但致病性弧菌感染与病毒性腹泻较为相似。结论不同病原导致感染性腹泻的症状存在不同的特征,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感染性腹泻 细菌 病毒 症状
  • 简介:摘要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时进行呼吸道感染病原检测有助于精准诊断,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是控制儿童呼吸道感染最佳临床管理的重要策略。近年来,除传统的染色镜检、培养和抗原检测技术以外,PCR技术、呼吸道症候群检测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等亦已用于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检测常用样本及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论述,以期提高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效率。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微生物学技术 儿童 症候群 宏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道感染居我国各类感染性疾病首位,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是我国医疗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就呼吸道感染病原临床检验诊断路径的规范化进行探讨,以便提高疾病的正确诊断与分流,有利于疾病的及时治疗。

  • 标签: 急性病 呼吸道感染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血管炎性疾病,现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自1967年川崎富首次报道后,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均未明确。近年来川崎病的流行病学高度提示川崎病的发病与感染有关。研究报道目前已知与川崎病有关的病原有数十种,包括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该文就近年来报道的与川崎病有关的病原进行综述,旨在介绍相关病原可能引起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川崎病主要并发症冠状动脉损伤二者之间的联系,为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临床指导。

  • 标签: 川崎病 病原体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损伤
  • 简介:摘要二代测序对少见感染、新型及复杂病原感染的检出具有明显优势,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抗感染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报道1例二代测序在鹦鹉热衣原体重症肺炎患者诊治中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序列分析 肺炎 鹦鹉热
  • 简介:摘要从原核生物的适应性免疫机制衍生出的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 and associated protein,CRISPR-Cas)系统,以其特异性高、可开发性强、简单高效等特点迅速从众多具有竞争力的基因编辑技术中脱颖而出,既为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带来革命性突破,也在体外诊断领域开拓了新的方向。近年来涌现出许多快速、便携、经济、高效的基于CRISPR-Cas系统的体外诊断技术,这些技术在病原检测方面展示出良好的性能,在肿瘤基因诊断、遗传病筛查、移植排斥反应检测等方面也具有很大潜力。此文仅就CRISPR-Cas系统的作用原理、基于CRISPR-Cas系统的检测方法以及在病原核酸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述。

  • 标签: 核酸检测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系统 基因编辑 体外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