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Real-time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检测皮肤的方法,实现皮肤病的快速实验室诊断。方法通过在NCBI官网查找下载皮肤属、小孢子属和表皮属临床分离率较高的菌种rRNA序列(18S rRNA, ITS1, 5.8S rRNA, ITS2和28S rRNA),运用DNASTAR Lasergene软件进行分析比对,寻找出属内高度保守的靶序列,且该段靶序列要与其他属存在差异,运用Primer Explorer V5设计LAMP引物。提取须NBRC6202基因组DNA作为模板筛选引物以及建立LAMP检测属的反应体系,以红色ATCC28188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测试其敏感性和稳定性,以属以外的其他真菌、细菌基因组DNA验证LAMP反应体系的特异性。结果筛选的4套引物里,primer2的扩增效果较好,可在22 min检测出须,且可以特异地检测出红色、指间、许兰、紫色。本研究建立的属RT-LAMP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 pg/μL;在10 000 pg/μL、100 pg/μL和1 pg/μL三个浓度的分别10次重复检测实验中平均CT值和CV%分别为9.24±0.30,3.29%、10.57±0.54,5.12%、15.95±0.52,3.24%。结论实验建立的属LAMP检测方法在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三方面均表现出优越的性能,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属常见菌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 皮肤癣菌 毛癣菌属 快速鉴定
  • 简介:摘要毳是由皮肤感染毳所致,儿童发病率较高,常感染面部,临床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蔓延,皮损中央有自愈倾向,边缘有丘疹、丘疱疹隆起于皮面。重症患者炎症反应较重,可见脓疱、糜烂、渗出、脱屑、结痂等。真菌直接镜检可见毳毛上菌丝和/或孢子。局部抗真菌治疗无效,需系统抗真菌治疗。由于该疾病的漏诊及误诊率高,故本文对毳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毛发 诊断 治疗 毳毛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瘤(verrucous hemangioma,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并随访患者。结果28例VH男性13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0∶1.2,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18岁25例),平均年龄9.7岁,中位年龄4.5岁。17例发生于下肢,7例发生于上肢,4例发生于躯干。28例皮损呈不规则红色斑片,缓慢生长,部分可见红斑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呈浅粉色或红白色。7例病变范围广,皮损上沿至臀部,向下至足背及脚趾,呈暗红色至红褐色,表面粗糙坚硬,条带状分布并形成铠甲样外观,周围可见卫星灶。镜下见28例病变累及范围较广,自真皮乳头层至深部软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扩张畸形血管;其中,真皮乳头层主要由大量增生和扩张的薄壁毛细血管和海绵血管组成;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筋膜层可见散在分布薄壁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偶见乳头状增生,筋膜层内畸形血管与宿主脂肪纤维组织混杂呈小叶状分布;表皮疣状增生,上皮角延长并相互融合。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31、CD34、ERG、WT-1,GLUT-1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深部绝大部分阴性。13例行PIK3C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第9、20号外显子均未发现体细胞突变。获随访25例,随访时间5个月至10年,7例由于面积较大行多次手术切除及整形修复,8例复发。结论VH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婴幼儿及儿童多见,大多出生时即存在。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肢体远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并需要与其他脉管畸形及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相鉴别。少数病例易术后多次复发,需长期随诊。

  • 标签: 血管瘤 血管畸形 诊断,鉴别
  • 作者: 侯卫华 宋书杰 侯卫东 石中月 马丽娟 牛静伟 金木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病理科,平顶山 467099,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平顶山 46709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平顶山 46709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型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21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8例食管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PCR-荧光探针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18例患者男13例,女5例;中位年龄68岁(范围53~76岁)。食管上段4例、中段7例、下段7例。肿瘤中位直径18 mm(范围6~54 mm)。按巴黎分型0~Ⅱa型11例,0~Ⅱa+Ⅰ型1例,0~Ⅱb型5例,0~Ⅱb+Ⅰ型1例。白光内镜观察:病变表面呈现白色斑块状,斑块间发红,可见乳头状微表面结构。窄带成像病变黏膜部分区域不透光或呈斑片状浅棕褐色,乳头状微表面结构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上皮内微血管拉长、扩张、扭曲、管径不一。卢戈碘染不着色或浅染。组织学上,异型细胞体积大,核圆形至不规则形,染色质粗糙,可见核分裂,胞质丰富粉红色。上皮基底部细胞异型性增加,细胞密度高,核质比增加,核分裂活跃,细胞排列紊乱。3例肿瘤中可见单个细胞角化、双核细胞和挖空样细胞,以及表层上皮角化及角化不全。异型上皮层内有明显的或乳头状结构。5例在局部伴有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突变型表达占比6/10;p16阳性占比5/10;Ki-67异常分布模式占比10/10。HPV在被检测的10例中均为阴性。术前活检原病理诊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8例,低级别异型增生6例,诊断为不典型性鳞上皮细胞4例。结论食管型异型增生肿瘤细胞分化良好并伴有明显的或乳头状结构;独特的形态学特征提示它代表了食管鳞上皮高级别异型增生的一种组织学亚型,是癌的前体病变。术前活检诊断具有挑战性。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癌,疣状 食管镜检查术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鱼鳞病伴高级别鳞上皮内病变是指子宫内膜在广泛鳞化的基础上出现异型增生,但未出现肌层浸润。本病临床上罕见,应避免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子宫内膜鱼鳞病伴高级别鳞上皮内病变患者,诊刮时外院曾误诊为子宫内膜鳞癌,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体微生物群与机体免疫及肿瘤发生关系密切。本文对口腔群与头颈肿瘤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系统阐述人体口腔相关群通过细胞侵袭、诱发炎症、免疫逃避、诱导DNA突变等机制的致癌过程,以期通过口腔微生物群的检测达到对头颈部鳞细胞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 标签: 微生物菌群 头颈部肿瘤 癌,鳞状细胞 口腔肿瘤 喉肿瘤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20例儿童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20例患者年龄2~10岁,男13例,女7例。有动物接触史者13例,父母患有浅部真菌感染者4例。20例患者均有脱发,6例临床表现为炎性肿块,14例为痈样脓肿,部分伴有淋巴结肿大和发热。4例曾误诊为细菌感染所致脓肿并予以切开引流致深在溃疡。培养分离病原13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4株、红色3株、犬小孢子2株、断发毛1株、絮状表皮1株、须1株、镰刀霉菌1株。20例均给予氟康唑口服,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治愈19例,遗留不同程度疤痕和秃发。提示脓常表现为炎性皮损,临床易误诊,真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可选用氟康唑。

  • 标签: 癣,头 儿童 脓肿 误诊 氟康唑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20例儿童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20例患者年龄2~10岁,男13例,女7例。有动物接触史者13例,父母患有浅部真菌感染者4例。20例患者均有脱发,6例临床表现为炎性肿块,14例为痈样脓肿,部分伴有淋巴结肿大和发热。4例曾误诊为细菌感染所致脓肿并予以切开引流致深在溃疡。培养分离病原13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4株、红色3株、犬小孢子2株、断发毛1株、絮状表皮1株、须1株、镰刀霉菌1株。20例均给予氟康唑口服,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治愈19例,遗留不同程度疤痕和秃发。提示脓常表现为炎性皮损,临床易误诊,真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可选用氟康唑。

  • 标签: 癣,头 儿童 脓肿 误诊 氟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马尔尼菲蓝感染性皮肤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3例(男1例,女2例,年龄范围为29~70岁)马尔尼菲蓝感染性皮肤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包括积极清创及彻底引流、促进创面修复、给予营养支持、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指导,观察护理干预对伤口愈合的效果。结果3例患者经护理后,2处皮肤伤口愈合,5处皮肤伤口好转出院,出院后电话回访,2周后伤口愈合,表面有淡淡的瘢痕,局部皮肤无触痛。结论马尔尼菲蓝感染性皮肤损伤,早期应积极清创引流,待清除脓液及腐肉后予苏肤外涂伤口及周围皮肤,可促进创面修复,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取得患者配合,可促进伤口愈合。

  • 标签: 皮肤损伤 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内微进化对阿萨希孢子生物膜相关表型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阿萨希孢子标准株源自荷兰真菌多态性保藏中心,阿萨希孢子原代株TO(氟康唑敏感)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皮肤科1例孢子病的临床分离株,进化株TEVO(氟康唑耐药)在该患者2014年复诊时分离。体外构建上述菌株的生物膜,使用四甲基氮盐(XTT)还原法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评估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并测定生物膜厚度;体外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对不同生长阶段生物膜的最低抑浓度(SMIC),评估生物膜的耐药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Hartley检验对数据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若方差齐,选用LSD检验进行组间多重比较,若方差不齐,选用Tamhane′T2检验进行组间多重比较。结果在阿萨希孢子生物膜黏附(0 h)及形成阶段(4 ~ 24 h),进化株TEVO代谢活性最弱(F黏附 = 35.705,P < 0.001;F形成 = 15.042,P < 0.001)。而黏附后第48小时生物膜成熟,此时生物膜代谢活性最弱的菌株为TO株(F = 10.985,P < 0.001)。生物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成熟阶段TEVO株生物膜厚度[(26.1 ± 1.18)μm]大于TO株[(22.8 ± 1.73)μm,P = 0.001],但小于标准株[(29.5 ± 1.28)μm,P = 0.001]。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在阿萨希孢子生物膜黏附及形成阶段,唑类抗真菌药物对TEVO株的SMIC值大于TO株;生物膜成熟阶段,3株生物膜的SMIC值均大于1 024 mg/L。结论在宿主内环境和抗真菌药物的双重压力下,阿萨希孢子生物膜相关表型发生了适应性改变,并增强了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 标签: 毛孢子菌属 生物膜 抗药性,真菌 生物进化 阿萨希毛孢子菌 微进化
  • 简介:摘要患者以"发热、头痛"起病,血培养中发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头颅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提示乙窦血栓形成。予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抗感染治疗3周,好转出院,出院口服华法林2个月后随访,感染灶及血栓完全吸收。目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李斯特并发血栓的报道少见,现通过对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分析,为临床工作中对该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经验,避免错失治疗时机,延误病情。

  • 标签: 李斯特菌 脑膜炎 感染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感染为首发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中心收治的2例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感染为首发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2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岁4个月和6岁。既往均无严重感染性疾病史;均以发热起病,伴有贫血、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腹水,影像学提示肺部有渗出。例1患儿血培养示马尔尼菲蓝生长,腹腔淋巴结病理活检可见孢子。例2患儿骨髓培养示马尔尼菲蓝生长。两例患儿血病原体二代测序均提示马尔尼菲蓝感染。家系全外显子基因证实两例患儿存在常染色体显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例1检测到基因STAT1杂合突变;例2检测到基因NFKB2杂合突变,父母验证两例均为自发(de novo)突变。两例患儿治疗采用静脉滴注及口服伏立康唑序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临床症状缓解。结论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感染为首发的患儿需警惕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早期及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及病原体二代测序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静脉滴注后改口服伏立康唑序贯治疗马尔尼菲蓝可取得良好的抗感染效果。

  • 标签: 马尔尼菲蓝状菌 播散性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甲下外生骨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2例甲下外生骨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20.2±34.7)个月,范围为43~182个月;病程为(13.5±10.7)个月,范围为3~48个月。21例的病灶位于趾骨末节,1例位于指骨末节(右手示指)。21例中,左足8例,右足13例;趾14例,第2趾3例,第3趾3例,第4趾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范围为6~57个月。有明确外伤史的患儿4例,有明确感染的5例;18例有趾(指)甲畸形;17例趾(指)甲有压痛。记录患儿甲下外生骨的发生部位、趾(指)甲有无畸形、有无压痛、有无外伤史、有无感染、手术方式等。结果22例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Ⅰ型3例,Ⅱ型13例,Ⅲ型6例。术中对27.3%(6/22)的患儿拔甲,72.7%(16/22)的患儿没有拔甲,27.3%(6/22)的患儿修补缝合甲床,若不能直接缝合,则削切正常甲床的薄层组织作为补片修补缝合甲床;4.5%(1/22)的患儿复发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所有患儿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范围为6~57个月。所有患儿术后未见足趾或手指坏死、甲沟炎、趾(指)甲变形等并发症,趾(指)甲外观平坦,患儿及家长满意。所有患儿接受手术的足趾或手指均无活动受限、僵硬等功能异常,末次随访时日常活动及运动功能均不受影响,其中有1例患儿甲下骨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重新行甲床分离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再次复发。结论儿童甲下外生骨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多见于趾,可能与外伤有关。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灶部位与甲床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切口与甲床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外生骨疣 指(趾)甲 甲床 儿童
  • 简介:摘要视盘玻璃(ODD)是无细胞性沉积物,位于视盘的筛板前部。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被忽视,也容易与全身高危疾病导致的视盘水肿相混淆。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视神经纤维轴突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内线粒体钙化,轴突慢性崩解后钙化的线粒体不断释放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外钙浓度远较细胞内高,钙质不断积聚从而产生微小的钙化体,多个钙化体逐渐融合形成ODD。增强深度成像OCT能敏感地检测ODD,其影像特征是被强反射边缘完整或部分包绕的弱反射核心。ODD是造成视盘拥挤的重要原因,在青春期,埋藏型玻璃逐渐发生钙化,向视盘浅表迁移,转变为浅表型ODD,因而部分ODD患者在青春期突然进展,成年期趋于稳定,可以伴发视野缺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血管并发症。

  • 标签: 视盘小疣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 简介:摘要皮肤是常见的皮肤病。国内外治疗皮肤的方法较多。液氮冷冻治疗简便易行,疗效可靠,是各医院治疗皮肤的常用方法,但其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如何使皮肤的治疗更高效、不良反应更少、复发率更低,是摆在皮肤科医生面前的一个难题。本研究整理近年来液氮冷冻治疗皮肤的研究报道,以期为临床提供简单易行、疗效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的液氮冷冻治疗方法。

  • 标签: 液氮冷冻治疗
  • 简介:摘要马尔尼菲蓝病是一种侵袭性真菌病,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表现为局限型和播散型感染,该病多见于HIV感染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近年来,国外非HIV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的报道逐年增加,国内也有散发病例。本文报道1例HIV阴性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误诊为粟粒性肺结核,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例,以供临床医师借鉴。

  • 标签: 真菌病 播散型马尔尼菲蓝状菌 HIV阴性 肺结核 误诊误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软的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门诊确诊的82例传染性软227处皮损的皮肤镜特征。结果227处皮损中,临床检查显示120处(52.86%)可见脐凹和孔,20处(8.81%)可见血管;皮肤镜检中,198处(87.22%)可见脐凹和孔,214处(94.27%)可见血管。皮肤镜下血管分别为皇冠状(132处,58.15%)、点(34处,15.00%)和混合模式(48处,21.15%)。点血管模式比例在有炎症或剥脱的病变(86.00%)明显高于无炎症或剥脱的病变(22.03%,χ2=81.685,P < 0.001),存在湿疹的病变(50.00%)明显高于没有湿疹的病变(33.85%,χ2=17.784,P < 0.001)。白色至黄色无定形结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圆形(40.53%)、四叶草形(33.48%)、多叶形(20.26%)、非特异型(5.73%)。结论传染性软在皮肤镜下可见孔、血管结构和黄白色无定形结构,血管的形态模式以皇冠状为主。

  • 标签: 触染性软疣 皮肤镜检查 皮肤表现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