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苏醒期谵妄(emergence delirium, ED)是患儿全身麻醉后常见的临床现象,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其防治策略主要依据影响因素而建立,包括麻醉药物、术前焦虑、疼痛等。基于患儿生理及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的特质,与药物治疗相比,非药物干预具有舒适、安全、无药物副作用等优势。文章概括了非药物干预措施在降低患儿ED发生率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从术前认知教育、分心干预、调节情绪及其他干预手段4个方面介绍围手术期非药物手段预防ED的临床应用。非药物手段已经成为小儿麻醉领域预防ED研究的新焦点,将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苏醒期谵妄 非药物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眼科手术患儿术后新发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20年1月择期行全身麻醉下眼科手术的患儿96例,根据术后SpO2分为正常氧合组(54例)和低氧血症组(42例)。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儿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低氧血症组胎龄低于正常氧合组(P<0.05),合并基础疾病、术前哭闹比例高于正常氧合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低胎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4.614,95%CI 1.753~12.113,P=0.003]、合并基础疾病(OR=2.405,95%CI 1.105~6.427,P=0.046)、术前哭闹(OR=6.533,95%CI 2.062~20.693,P=0.012)、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OR=12.947,95%CI 3.286~51.069,P<0.001)是全身麻醉眼科手术患儿术后新发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低胎龄、合并基础疾病、术前哭闹、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是全身麻醉眼科手术患儿术后新发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避免患儿哭闹及术中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可减少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

  • 标签: 眼科手术 婴幼儿 低氧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觉预处理对预防眼科手术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双眼睑板腺囊肿切除术患儿13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6岁,体重11~21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3组:视觉预处理组(A组),患儿术前2 d接受眼罩覆盖双眼≥2 h/d;药物处理组(B组),患儿麻醉诱导时接受0.5 μg/kg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泵注15 min;对照组(C组),患儿以B组方式泵注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术前改良耶鲁焦虑(the 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 m-YP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PACU疼痛发生率、谵妄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测定各组患儿的血浆皮质醇(cortisol, 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血糖(blood glucose, Glu)、心率和MAP。结果3组患儿术前m-YP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PACU疼痛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患儿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5);A组、B组患儿PACU停留时间和谵妄发生率低于C组(P<0.05),但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3组患儿Cor、NE、Glu、心率、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A组和B组Cor、NE、心率、MAP低于C组(P<0.05),但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使用眼罩对双眼睑板腺囊肿手术患儿进行视觉预处理,能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发生率,减轻应激反应,与使用Dex效果相似,且拔管时间更短。

  • 标签: 视觉 预处理 儿童 麻醉,全身 谵妄 应激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完成门诊儿童口腔诊疗,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较成熟的行为管理模式。由于门诊儿童口腔诊治时间短、流动性大、周转快,对麻醉及诊疗期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儿童口腔门诊全身麻醉操作指南,从口腔门诊实施全身麻醉的范围、临床基本条件、口腔诊疗种类、诊治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实施与监测、恢复和苏醒期管理、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要点等方面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规范,对促进我国儿童门诊全身麻醉下口腔诊疗安全性和舒适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麻醉,全身 儿童口腔医学 门诊医疗 口腔诊疗 指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对肺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枣庄市肿瘤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1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麻醉前(T1)、插管后5 min(T2)、术中30 min(T3)、术毕(T4)的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及血清疼痛介质检测值变化情况、不同状态疼痛程度评价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1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对照组MAP较T1时有所提高,HR则下降,但研究组T2、T3、T4时MAP、HR较T1时无显著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第3天、第7天,研究组神经肽Y、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研究组静息状态下、咳嗽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术后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11/55)低于对照组(49.09%,27/55),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有利于降低肺癌患者手术应激反应,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

  • 标签: 肺癌 超声引导 胸椎旁 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联合阻滞(IINB)与全身麻醉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解放军空降兵军医院麻醉科进行开放式腹股沟疝疝囊内环高位结扎术的患儿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对照组基础上增加IINB。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手术情况、不良反应及生理参数、免疫应激水平。术后麻醉恢复室(PACU)内滞留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免疫应激水平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术后不良反应如呕吐、穿刺点出血或血肿、局麻药入血或延迟苏醒的患儿例数等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腹股沟疝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6例(10.91%),对照组为4例(7.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股沟疝患儿术后PACU滞留时间、苏醒时间和手术时间分别为(8.63±1.97)min、(3.42±0.67)min、(28.31±3.23)min,与对照组(9.79±2.58)min、(3.49±0.52)min、(27.83±2.77)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观察组患儿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88.72±13.16)次/min、(64.25±4.64)mmHg,与对照组(94.17±10.11)次/min、(67.16±4.71)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患儿HR及MAP分别为(85.51±10.31)次/min、(63.10±3.89)mmHg,与对照组(89.88±11.23)次/min、(65.14±5.21)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观察组腹股沟疝患儿皮质醇(Cor)、白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14.68±2.73)mmol/L、(5.92±1.64)pg/L,与对照组(19.12±3.29)mmol/L、(11.03±2.07)p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观察组腹股沟疝患儿皮质醇(Cor)、白介素-6(IL-6)水平分别为(13.42±2.64)mmol/L、(4.59±1.28)pg/L,与对照组(17.69±3.16)mmol/L、(7.23±2.21)p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IINB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不会增加患儿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其术后应激反应影响小,患儿生命体征更为平稳。

  • 标签: 疝,腹股沟 开放手术 疝囊内环高位结扎术 神经阻滞
  • 作者: 胡骢 马大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育英儿童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温州 325027 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麻醉、疼痛和重症医学系,英国伦敦 SW10 9NH,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麻醉、疼痛和重症医学系,英国伦敦 SW10 9NH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全身麻醉技术下儿童口腔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以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口腔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全身麻醉下进行口腔治疗的小儿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儿制定实施综合性护理方案。采用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调查患儿治疗畏惧情况,采用Frankl治疗依从性量表和Houpt行为量表调查患儿治疗依从性。统计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术后牙痛持续时间,调查患儿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记录患儿术后随诊率。结果试验组患儿术前检查、麻醉诱导和术后护理过程中的CF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儿术前检查、麻醉诱导和术后护理过程中的Frankl评分和Houp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牙痛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各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儿和家属各方面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儿术后1 w、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随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在全身麻醉技术进行口腔治疗的儿童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儿治疗畏惧心理,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减少患儿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儿术后尽快恢复,还能够提高患儿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患儿术后随诊率。

  • 标签: 全身麻醉技术 儿童口腔治疗 综合护理 畏惧 依从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鼻咽通气道是一种简易且性价比较高的通气装置,它作为气道辅助装置被诸多科室使用,主要用于解除舌后坠等所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另外,各种增加了其他功能的改良型鼻咽通气道相继面世,拓宽了鼻咽通气道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现就其在全身麻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鼻咽通气道 改良型鼻咽通气道 气道管理 全身麻醉
  • 作者: 黄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歌乐山麻醉科,重庆400036
  • 简介: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全身麻醉在外科手术当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外科医生的手术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但是在麻醉药物的使用过程当中,对于药品的剂量、患者体位的摆放、消毒液的刺激以及手术灯光照等不同因素,会导致患者的眼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严重者会由于眼部的自我保护能力丧失,而出现一些严重的后遗症,如暴露性角膜炎、术后视力暂时性丧失或全部丧失等不良现象,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失明的医疗事故,因此对于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来说,眼部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对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眼部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简单的科普。

  • 标签: 全身麻醉手术;眼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行全身麻醉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应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①试验组躁动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30.00%,χ2=6.646 2,P=0.009 9);②术后试验组血压〔收缩压(134.26±8.65)mmHg,舒张压(85.05±6.81)mmHg〕及心率〔(76.92±4.91)次/min〕明显优于对照组〔收缩压(150.05±10.62)mmHg,舒张压(96.72±8.64)mmHg,心率(90.02±6.66)次/min;分别(t=7.291 0,P=0.000 0)、(t=6.709 0,P=0.000 0)、(t=10.013 1,P=0.000 0)〕;③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0%,试验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χ2=6.134 6,P=0.013 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麻醉患者应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维持生命体征,避免出现苏醒期躁动,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麻醉复苏护理 综合保温 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药可干扰机体的昼夜节律,诱发术后睡眠紊乱,但其具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全身麻醉药可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能受体、抑制NMDA受体引起昼夜节律紊乱。文章简要阐明全身麻醉药诱发睡眠紊乱的机制,重点阐释时钟基因(circadian locomotor output kaput, Clock)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围手术期患者的睡眠问题,以期推进舒适化医疗;通过进一步阐释昼夜节律对全身麻醉药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实现精准麻醉

  • 标签: 麻醉药,全身 睡眠紊乱 昼夜节律 时钟基因
  •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育明确相关,在实验模型中可导致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体外和体内研究都一致地显示GABA激动剂(如挥发性吸入麻醉剂、咪达唑仑和丙泊酚)或NMDA拮抗剂(如氯胺酮、异氟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暴露能对多种神经传递系统产生剂量依赖和发育年龄依赖的作用。使用这些药物能增加幼龄动物包括大鼠、小鼠和非人灵长类神经元的死亡。麻醉剂诱导的神经毒性有可能发生在儿童身上,这引起了人们对小儿麻醉安全性的关注。据文献报道,儿童全身麻醉后可出现一系列行为改变,包括苏醒期谵妄,这可能是药物毒性的证据。不过,大部分是回顾性的临床研究,缺乏专门针对药物或监测的结果,而且很多结果指标不够敏感,难以发现微小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这些回顾性研究中,有些显示了幼年时麻醉剂的暴露与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相关,但其他研究则没有。因此,医生和家属应该放心,虽然全身麻醉药有可能诱发神经毒性,但几乎没有临床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 MPS)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临床上此类患儿常需通过手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MPS患儿全身状况的改变尤其是困难气道和心脏的受累,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挑战。文章概述了MPS的分型、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并围绕术前评估、麻醉诱导与维持、临床麻醉管理要点等方面对相关文献作了回顾和总结。麻醉医师需全面了解和掌握此类患儿的病理生理特征,加强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管理,以确保患儿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 标签: 黏多糖贮积症 麻醉 儿童 围手术期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TO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需要麻醉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76.2±5.4)岁;研究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73.8±4.9)岁。对照组使用七氟烷全身麻醉,研究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后起效时间、完全清醒时间;比较两组麻醉后不同时段认知功能;比较两组肌张力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起效时间、完全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5.64±0.49)min比(14.82±2.85)min、(10.73±2.12)min比(18.56±2.04)min,均P<0.05]。研究组麻醉后6 h、12 h MMSE评分(26.84±0.51)分、(25.72±0.69)分,对照组(26.79±0.63)分、(25.45±0.6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后24 h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29.08±0.53)分比(26.87±0.42)分,P<0.05];研究组T1 25%(38.51±2.74)min、T1 75%(23.69±4.71)min、T1 90%(56.19±4.96) min、TOF 70%(62.87±6.02) min,均短于对照组的(43.85±2.43)min、(61.74±4.52)min、(72.82±5.73)min、(73.64±8.71)min(均P<0.05)。结论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当中,七氟烷全身麻醉以及腰硬联合麻醉均能够起到有效麻醉效果,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更为理想,具有见效快、清醒快、认知影响小、缩短肌松药消退时间等良好特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七氟烷全身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患者 MMSE评分 TOF
  • 简介:摘要反流误吸因其高致病率、高致死率而受到人们关注,但忽视了麻醉诱导期间加压面罩通气导致胃内进气而增加反流误吸风险。目前既能保证通气效果又能避免胃内进气的最佳通气模式尚无定论。文章就胃进气的原因和机制、麻醉诱导期间通气模式与胃进气的关系以及在围手术期所能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介绍近年来全身麻醉诱导期间胃胀气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

  • 标签: 面罩 通气 胃胀气
  • 简介:摘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可以探测到神经振荡信息,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大脑功能和有效的区域间连接、意识网络拓扑结构和区域间相互作用的时空动力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EEG结合功能影像学研究为探索麻醉药物机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文章回顾了3种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和氯胺酮]和3种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异氟醚、地氟醚)的神经药理学机制,分别总结了全身麻醉药物的脑电特征以及相应大脑功能的改变(如连通性下降、复杂度降低和空间网络改变等)。同时,麻醉药物的EEG特征研究对理解大脑觉醒环路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提供帮助。

  • 标签: 麻醉药物 脑电图 意识 大脑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早期拔除留置导尿管对术后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女性患者苏醒质量和尿管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宫腹腔镜手术的146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剔除4例。患者术后在麻醉复苏室经超声先评估膀胱的功能,观察组71例患者未见异常,抽尽膀胱残余尿液后拔除导尿管。对照组71例患者未见异常,术后24 h拔除导尿管。观察两组患者第一次膀胱排空后的残余尿量、尿潴留发生率、躁动发生率、尿路感染率、第一次步行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麻醉复苏室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7.0%(5/71)和22.5%(16/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一次步行时间[(10.5±4.1)h vs (18.9±6.5)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3.2±1.3)d vs (5.1±2.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 vs 9.8%,P<0.05),观察组导尿管拔除后尿路刺激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 vs 14.0%,P<0.05)。结论对于不复杂的妇科宫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超声评估膀胱的功能,抽尽膀胱残余尿后立即拔除尿管,较术后24 h后拔除导尿管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复苏室 超声检查 导尿管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