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和分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技能培训和落实情况,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4—5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便抽样调查广州市属医疗机构497名工勤人员的院感知识技能接受培训率、掌握率、落实率和配套工作设施便利充足率。结果工勤人员中女性、年龄>40岁、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工作经验不足五年的比例分别为85.11%(423/497)、76.66%(381/497)、87.73%(436/497)、48.09%(239/497);接受过系统规范培训的人员比例为73.24%(364/497),37.02%(184/497)的人员认为护士培训效果较好;手卫生、清洁消毒、医疗废物分类、针刺伤处理相关知识技能未掌握比例分别为11.86%(59/497)、31.79%(158/497)、11.67%(58/497)、4.42%(22/497);手卫生、工具卫生、医疗废物处理、工服卫生累计落实不规范比例分别为6.24%(31/497)、11.47%(57/497)、10.26%(51/497)、51.11%(254/497);洗手设施不便利、快速手消毒液不足、手套不足比例分别为14.28%(71/497)、9.06%(45/497)、14.49%(72/497);95.5%(42/44)的建议与加强培训有关。结论工勤人员结构需要优化,需要向该群体提供系统规范化院感知识技能培训和便利足够的院感设施和防护用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的流行特征及遗传变异特征。方法2013—2017年在广州两家哨点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集0~6岁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鼻咽拭子作为标本。采用逆转录PCR和巢式PCR方法进行HRSV的检测和分型,通过MEGA 6.0、NetNGlyc 1.0等软件对HRSV序列进行基因亲缘性分析以及N-糖基化位点的预测。结果共收集鼻咽试子标本1 225份,其中男性783份,女性442份;月龄M(P25,P75)为8(3,24)月。共检出HRSV儿童感染者209例(17.06%),其中HRSV-A为117例(55.98%),HRSV-B为92例(44.02%)。2岁以下儿童HRSV检出率为18.83%(196例),占总阳性标本的93.78%。209例检出HRSV儿童中,32例(15.31%)还感染了至少1种其他呼吸道病毒。进化树分析显示,62株HRSV-A属于ON1基因型,2株属于NA1基因型,53株HRSV-B全部属于BA基因型。G蛋白的第二高变区在氨基酸替换,终止密码子的使用以及糖基化位点方面均具有多态性。结论广州2岁以下儿童是感染HRSV的高发人群,ON1为HRSV-A主导基因型,BA为HRSV-B的主导基因型。多样化的氨基酸替换,某些糖基化位点的缺失与插入,体现了G蛋白作为主要保护性抗原的多样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在院前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急救中心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304例院前急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例。观察组男80例、女72例,年龄(38.49±2.47)岁;对照组男78例、女74例,年龄(39.28±2.64)岁。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急救所需时间、病死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转移回院时间、达到患者处时间、出车反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6.28±2.12)min比(12.26±2.84)min、(7.64±2.18)min比(13.51±3.51)min、(2.12±0.57)min比(3.20±0.68)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1、4.632、5.102,P=0.016、0.013、0.024);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92%(9/152)比27.63%(42/152)](χ2=25.657,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68%(150/152)比75.66%(115/152)](χ2=36.033,P<0.001)。结论通过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有效缩短急救所需时间,降低病死率,提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1832—1851)连载美国遣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医师伯驾从1836—1850年撰述的15份《广州眼科医局季度报告》。15份报告分别统计了广州眼科医局当期接诊各类疾病的患者人数,并详细记述了个别疑难病症的诊治情况。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伯驾在15份广州眼科医局季度报告中所采纳的疾病分类计量标准前后不统一,在某些疾病计量方面存在缺陷。本文按照第11~15份报告的疾病分科方法对所有报告记录的疾病重新分科,对各科疾病重新进行计量统计,为研究眼科医局发展史、早期西医入华史以及国际疾病分类的早期历史提供史料佐证。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广州市越秀区老年人群体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知晓、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越秀区下辖某6个街道的84名60岁以上老人,调查其对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知晓率和需求情况。结果在81份有效问卷中,身体处于亚健康或患病状态的有67人,占82.7%;知晓医养结合模式的有18人,占22.2%;有医养结合需求的有42人,占51.9%。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老年人购买医养结合服务无明显影响,文化程度、有无医保以及健康情况是影响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的重要因素(均P<0.05)。结论广州市越秀区老年人对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知晓率不高,有必要加强对医养结合模式的宣传,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的医养结合新模式,从而促进医养结合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院前培训结合出院后居家发音功能训练对喉癌患者术后喉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喉癌术后喉功能重建患者80例,依照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出院前培训结合出院后居家发音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喉癌术后喉功能重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基频(Fo),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患者Fo、Jitter、Shimmer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改良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量表(UWQOL)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院前培训结合出院后居家发音功能训练对喉癌患者术后喉功能重建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喉部发音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州地区体检人群25羟基维生素D [25(OH)D] 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各类人群25(OH)D水平状况,辅助诊断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相关疾病。方法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共9 163例体检者血清25(OH)D水平,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人群25(OH)D营养水平。结果9 163例体检者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63.89 nmol/L,正常率为26.41%,不足率为46.45%,缺乏率为27.14%。男性25(OH)D总体正常率为29.29%,不足率为47.36%,缺乏率为23.28%;女性25(OH)D总体正常率为23.26%,不足率为45.42%,缺乏率为31.32%。女性群体25(OH)D缺乏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女体检群体中25(OH)D缺乏率最高的均为20岁~29岁年龄段,分别为28.75%、42.71%。对不同月份维生素D水平进行分析,发现血清25(OH)D水平最高为5月,最低为2月。结论广州地区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25(OH)D缺乏,且女性相比男性有更高的缺乏率。
简介:摘要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广州市因地制宜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医联体体系;按照各区的医疗资源分布特点分为控制发展区域、平稳发展区域和鼓励发展区域,其医联体建设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充分发挥中医在社区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中的优势,建立中医专科联盟,为居民提供连续性医疗与健康服务;制定相适应的医保支付制度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但尚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医保杠杆作用不足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广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通过定额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法,对22名广州市三级甲等医院参与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的项目负责人、项目组骨干、职能科室负责人和独立考核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访谈数据。结果6名(27%)受访者混淆了"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的概念;9名(41%)受访者认为,在项目建设实施的特定阶段,专科建设内涵和实施重点与重点学科项目有所重叠。20名(88%)受访者认为职能管理流程与职责应进一步细化,19人(86%)表示缺乏财务专业知识增加了项目实施难度,16人(73%)反映信息统计、管理和共享困难,19人(86%)对项目考核标准理解有争议。结论在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对接项目组,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机制进行精准释义和引导,细化管理流程,实现财务精准管理,搭建信息平台助力数据采集与共享。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2015—2018年广州地区淋球菌分离菌株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PPNG)、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趋势。方法收集本单位门诊分离培养的淋球菌437株,通过纸片碘量法测定β-内酰胺酶,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阿奇霉素和四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测出PPNG与TRNG分别为32.7%(143/437)和28.8%(126/437),PPNG呈上升趋势,TRNG呈下降趋势;环丙沙星和青霉素耐药率高达98.0%(428/437)和85.1%(372/437),阿奇霉素耐药率达13.3%(58/437),未发现大观霉素的耐药菌株,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低敏率波动大:7.1%~25.0%和9.2%~33.0%。结论头孢菌素类和大观霉素仍可作为广州地区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为科学地制定合理抗菌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应持续进行淋球菌耐药性监测。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发病率在全球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最常见。GEP-NEN的高度异质性为其临床诊治带来挑战。近年来,GEP-NEN在病理学、影像学、治疗各领域均有较多进展,且临床诊治高度强调多学科团队合作,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在2014年发布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内科诊治若干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与更新,制定本共识,涵盖GEP-NEN的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病理学、核医学、内外科治疗等方面,为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项目合作的院-所融合模式。方法围绕临床和基础科研协作模式创新的管理,探讨基于项目合作的院-所融合模式的方式及实践中应注意的关键点,以加深对该建设与发展模式的理解。结果创建基于项目合作的院-所融合模式要将科研与临床有机融合,全面开展管理理念、科研能力、教学组织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建设,培养研究型高水平人才,组织创建研究型科室,形成医院主体架构与中坚力量;同时,在医疗改革及行业竞争的形势下找准定位,及时转换发展模式,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结论基于项目合作的院-所融合模式是临床和基础科研协作模式创新的发展方向,是在新医疗改革形势下,促进诊疗水平提高的有效保障。
简介:目的:对于精神专科医院长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临床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专科医院院感危险因素可以更好地保障广大住院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医疗质量,评估检测医院医疗水平。方法:通过目前基层医院现有检测手段,分析在院患者医院院感危险因素,可以更好辅助临床诊断治疗,以及对预后评估。回顾2019年12月至2022年9月我院精神一科三、四、五病区在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及其可能危险因素分析总结。采取多因分析方法,对相关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精神专科医院院感主要危险因素为上呼吸道感染。其次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胃肠道及泌尿系统感染。结论:基层专科医院院感危险因素主要与患者基础自理能力差,医务人员专业人手不足以及检验手段单一等因素有关。
简介:摘要浙江武康疗养院由始建于1887年的杭州广济麻风医院演变而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中心。现居疗养院的麻风病患(休养员)大多于20世纪60年代陆续进院。由于氨苯砜单疗法的局限和生活条件艰苦,休养员需要长期接受隔离治疗,从事集体生产。改革开放后,疗养院的医疗和生活水准得到显著改善,社会治疗取代隔离治疗,休养员逐渐融入社会;联合化疗的推广缩短了疗程,也大大降低了麻风畸残率;政府持续加大对麻风病人的财政补助,他们的生活来源基本得到保障;广泛普及的麻风防治知识也使麻风病人逐渐摆脱了被"污名化"的困境。在"后麻风时代",武康疗养院由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加强病人的心理建设,其职能从隔离防疫转向休憩养老,麻风病人的身份也从"病人"转变为"休养员"。这一系列的变迁反映了麻风防疫事业由防治向养老转变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与"去污名化"的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