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MRI图像纹理分析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就诊,且经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患者,其中子宫肌瘤49例,子宫腺肌病3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MRI图像纹理分析直方图参数、灰度共生矩阵参数、绘制ROC曲线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子宫肌瘤患者T2WI最大值,T1WI、T2WI、ADC的标准差,T2WI、ADC偏度值均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病(t=8.283,P<0.05);直方图参数中以ADC偏度值的AUC值最高,以>2.071为cut-off,其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76%、88.24%;子宫肌瘤T2WI显著低于子宫腺肌病,T1WI、T2WI、ADC的熵值均显著高于子宫腺肌病(P<0.05);灰度共生矩阵参数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时以ADC熵值的AUC值最高,以>6.57为cut-off,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3.47%、76.47%。结论MRI图像纹理分析用于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效能,其中以ADC偏度值效最佳,值得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 T风车采集(MVXD)技术T2WI在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3月至5月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证实有子宫肌瘤或临床疑诊为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均在围排卵期行盆腔3.0 T MRI检查,采集常规轴面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轴面MVXD T2WI、矢状面TSE T2WI、矢状面MVXD T2WI图像。2名医师分别对4个序列图像进行子宫轮廓清晰程度、运动伪影、对病变的识别能力、诊断确信程度及整体图像质量评分。采用Cohen Kappa法评价2名医师间评分的一致性,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比较采用常规TSE及轴面MVXD序列采集T2WI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20例患者纳入研究,均采集了常规轴面TSE T2WI及轴面MVXD T2WI;19例采集了常规矢状面TSE T2WI及矢状面MVXD T2WI。9例仅存在明显子宫腺肌症病灶,6例仅存在明显子宫肌瘤,5例同时合并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和传统的常规TSE序列相比,2名医师采用MVXD序列采集的矢状面T2WI和轴面T2WI中,均对子宫轮廓清晰程度、运动伪影、整体图像质量方面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名医师对图像评价的Kappa值为0.615~0.971,一致性均为好或非常好。结论将T2WI MVXD技术应用于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患者,相较于常规T2WI技术有利于改善图像质量,且不牺牲对病变的识别、诊断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和腺肌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54例子宫肌瘤、46例子宫腺肌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及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影像学资料。比较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弹性成像参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54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过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确诊49例,诊断符合率为90.74%(49/54);46例子宫腺肌瘤患者经过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确诊40例,诊断符合率为86.96%(40/46);子宫肌瘤组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低于子宫腺肌瘤组,正常肌层与病灶间的应变力比值(SR)高于子宫腺肌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影像学特点为多具有规整的形状,圆形多见,边界较清楚,肌瘤内部主要显示为以蓝色为主的蓝绿相间的图像,周边有黄绿色或红色的包膜;子宫腺肌瘤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影像学特点为形状不规整、边界不清,相对于正常肌壁的颜色更绿,甚至会出现黄红绿相间的图像。结论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和腺肌瘤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症患者药物治疗后复发情况,并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症患者170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子宫腺肌症患者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中17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治疗后共41例(24.12%)复发,129例(75.88%)未复发。未复发组发病年龄[(43.02±4.66)岁]大于复发组[(41.26±4.71)岁],糖类抗原125(CA125)[(23.79±3.88)U/mL]、糖类抗原153(CA153)[(49.19±19.90)U/mL]、糖类抗原199(CA199)[(39.70±3.91)U/mL]、非经期子宫体积[(162.94±34.57)cm3]均小于复发组[(25.30±3.94)U/mL、(58.41±20.12)U/mL、(41.16±3.44)U/mL、(181.70±38.38)cm3](t=2.10、2.16、2.57、2.14、2.79,均P < 0.05);未复发组宫腔操作史[19.38%(25/129)]、盆腔炎病史[23.26%(30/129)]、合并子宫肌瘤[11.63%(15/129)]低于复发组[36.59%(15/41)、41.46%(17/41)、26.83%(11/41)](χ2=5.11、5.15、5.55,均P < 0.05);两组间初潮年龄、孕次、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4、1.11、0.61,均P > 0.05),婚姻状况、治疗方法、痛经史、家族史、剖宫产史、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32、0.41、1.28、0.75、3.78、0.05,均P >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是子宫腺肌症治疗后复发的保护因素(OR=0.95,P < 0.05);有宫腔操作史、有盆腔炎病史、合并子宫肌瘤、CA125水平高、CA153水平高、CA199水平高、非经期子宫体积大是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OR=2.40、2.33、2.78、1.10、1.02、1.10、1.01,均P < 0.05)。结论发病年龄小、有宫腔操作史、有盆腔炎病史、合并子宫肌瘤、CA125水平高、CA153水平高、CA199水平高、非经期子宫体积大是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可针对上述因素,划分高风险群体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以降低子宫腺肌症药物治疗的复发率。该研究具备科学性,在因素分析方面具有显著创新性。
简介:摘要子宫腺肌病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引起的月经过多、严重痛经和不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本专家共识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影像学检查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归纳,对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进行了证据梳理并给出了推荐建议,也对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治疗给予了专家建议和指导,对子宫腺肌病的长期管理诊疗流程提出了以证据为基础的专家共识性指导建议,均旨在为广大妇产科医师提供子宫腺肌病临床诊治的实用参考和专家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单独或联合治疗子宫腺肌病(A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338例AM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HIFU治疗(H组)、GnRH-a治疗(G组)、LNG-IUS治疗(L组)、HIFU联合GnRH-a治疗(H+G组)、HIFU联合LNG-IUS治疗(H+L组)、HIFU联合GnRH-a及LNG-IUS治疗(H+G+L组)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的治疗相关参数、痛经(VAS)评分、月经量(PBAC)评分、子宫体积、痛经复发率、血红蛋白(Hb)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4组采用了HIFU的患者治疗声功率、治疗时间、病灶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在治疗后3、6、12个月VAS评分、PBAC评分和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H组、H+G组、H+L组、H+G+L组在治疗后Hb持续上升(P<0.05)。H+G组、H+L组及H+G+L组在治疗后3、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H组和L组(P<0.05);G组和H+G组在治疗后3个月痛经缓解达100%,后疗效下降;痛经复发率在H组、G组、L组、H+G组、H+L组、H+G+L组分别为19.44%、30.16%、26.67%、7.30%、8.10%、3.77%(P<0.05)。H+G组、H+L组及H+G+L组在治疗后6、12个月PBAC评分明显小于H组、L组和G组。L组治疗前子宫体积小于其他各组(P<0.05),在治疗后3、6、12个月子宫体积较治疗前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G组、H+G组、H+G+L组子宫体积小于H和G组(P<0.05);G组在治疗后12个月子宫体积大于治疗后3、6个月,但仍小于治疗前。H+G+L组在治疗后12个月子宫体积、VAS评分、PBAC评分均小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HIFU、GnRH-a、LNG-IUS单独或联合治疗AM安全有效,但综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并减少复发,降低子宫切除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单独或联合治疗子宫腺肌病(A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338例AM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HIFU治疗(H组)、GnRH-a治疗(G组)、LNG-IUS治疗(L组)、HIFU联合GnRH-a治疗(H+G组)、HIFU联合LNG-IUS治疗(H+L组)、HIFU联合GnRH-a及LNG-IUS治疗(H+G+L组)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的治疗相关参数、痛经(VAS)评分、月经量(PBAC)评分、子宫体积、痛经复发率、血红蛋白(Hb)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4组采用了HIFU的患者治疗声功率、治疗时间、病灶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在治疗后3、6、12个月VAS评分、PBAC评分和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H组、H+G组、H+L组、H+G+L组在治疗后Hb持续上升(P<0.05)。H+G组、H+L组及H+G+L组在治疗后3、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H组和L组(P<0.05);G组和H+G组在治疗后3个月痛经缓解达100%,后疗效下降;痛经复发率在H组、G组、L组、H+G组、H+L组、H+G+L组分别为19.44%、30.16%、26.67%、7.30%、8.10%、3.77%(P<0.05)。H+G组、H+L组及H+G+L组在治疗后6、12个月PBAC评分明显小于H组、L组和G组。L组治疗前子宫体积小于其他各组(P<0.05),在治疗后3、6、12个月子宫体积较治疗前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G组、H+G组、H+G+L组子宫体积小于H和G组(P<0.05);G组在治疗后12个月子宫体积大于治疗后3、6个月,但仍小于治疗前。H+G+L组在治疗后12个月子宫体积、VAS评分、PBAC评分均小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HIFU、GnRH-a、LNG-IUS单独或联合治疗AM安全有效,但综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并减少复发,降低子宫切除率。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的妊娠并发症及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治方法。患者35岁,孕2产0,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3年,停经66 d,间断阴道流血20余天,血β-hCG水平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子宫底壁肌层瘢痕周围囊性灶,考虑异位妊娠,予甲氨蝶呤(MTX)肌内注射及妊娠囊内注射治疗成功。妊娠囊内注射MTX后28 d血β-hCG水平降至正常。治疗后2个月月经恢复,复查影像学检查提示妊娠囊缩小。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少见,MTX进行保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胚胎移植前子宫体积对子宫腺肌病患者新鲜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年龄≤40岁因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首次行超长方案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 IVF/ICSI-ET)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子宫体积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56~90 cm3,子宫体积如妊娠6周之内)、B组(90~130 cm3,子宫体积如妊娠6~8周)和C组(≥130 cm3,子宫体积如妊娠8周以上),比较不同子宫体积对临床结局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移植前子宫体积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32名患者,其中A组153例、B组52例、C组27例。三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水平、窦卵泡数、不孕类型、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方式、可移植胚胎数与移植胚胎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流产率为24.59%(15/61),B组流产率为64.71%(11/17),C组流产率为55.56% (5/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B组的活产率[11.54%(6/52)]低于A组[30.07% (46/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子宫体积与临床妊娠率无显著相关性(OR=0.762, 95% CI=0.481~1.208, P=0.248),与流产率呈显著正相关(OR=2.822, 95% CI=1.165~6.835,P=0.022),与活产率呈显著负相关(OR=0.458, 95% CI=0.238~0.881,P=0.019)。结论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患者胚胎移植前子宫体积增大(尤其是>90 cm3)时流产率增加,活产率降低。提示对于子宫腺肌病患者控制子宫体积仍是提高IVF-ET临床结局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决策树模型评估超声造影对不典型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选取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常规超声检查回报难以鉴别不典型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肌瘤患者540例,最终纳入超声造影检查患者95例,其中经病理证实子宫腺肌病64例,子宫肌瘤31例。分别统计子宫腺肌病组和子宫肌瘤组定性分析以及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数据,包括造影剂进入病灶的时相差异性,即造影剂开始进入病灶时间与最终造影剂全部填充病灶的时间差值。首先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纳入决策树模型指标,分别建立基于定性分析指标、基于定性与TIC分析决策树模型,进一步评估两者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定性分析指标中病灶起始增强模式、增强强度、病灶内造影剂分布、造影后病灶边界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IC分析指标中造影剂进入时间(AT)、造影剂达峰时间(TTP)、ΔAT、ΔTTP的绝对值(|ΔAT|、|ΔTTP| )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灶时相差异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后纳入模型,最终得到基于定性分析决策树模型准确率和误判率分别为87.40%、(17.90±3.90)%,基于定性与TIC分析决策树模型准确率和误判率分别为90.50%、(21.10±4.20)%;根据两种模型绘制ROC曲线,得到基于定性分析模型与基于定性与TIC分析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931。结论根据超声造影图像分析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对于鉴别诊断不典型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有较高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5例健康妇女和2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析其经期和非经期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2)分析同期在本院住院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45例(非出血期观察组)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129例(非出血期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凝血指标。(3)分析同期在子宫出血期于本院门诊行诊刮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54例(出血期观察组)和经妇科超声检查子宫肌层无病变的妇女147例(出血期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子宫出血期的凝血指标。(4)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凝血指标与癌相关抗原125(CA125)、癌相关抗原19-9(CA19-9)、子宫体积的相关性。结果(1)25例健康妇女的凝血指标在经期和非经期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子宫腺肌病患者经期纤维蛋白原[FIB;2.61 g/L(2.50~3.10 g/L)]和D-二聚体[0.60 mg/L(0.40~1.00 mg/L)]均明显高于非经期[FIB为2.25 g/L(1.90~2.70 g/L)、D-二聚体为0.27 mg/L(0.20~0.40 mg/L);P均<0.01],经期凝血酶时间[TT;16.70 s(16.10~17.40 s)]明显低于非经期[17.95 s(17.20~18.40 s);P<0.01)]。(2)与非出血期对照组相比,非出血期观察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D-二聚体[0.26 mg/L(0.20~0.40 mg/L)]、血小板计数[257.0×109/L(212.0×109/L~308.5×109/L)]均增高(P均<0.01)。其中,FIB(r=0.237,P=0.004)和D-二聚体(r=0.373,P<0.001)均与CA125呈正相关,凝血酶原时间(PT;r=-0.208,P=0.012)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r=-0.201,P=0.015)均与CA19-9呈负相关。(3)与出血期对照组相比,出血期观察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PT[10.70 s(10.10~11.20 s)]、PT-INR[0.93(0.90~1.00)]均减小,D-二聚体[0.41 mg/L(0.20~0.80 mg/L)]升高(P均<0.01)。其中,FIB(r=0.252,P=0.038)、D-二聚体(r=0.321,P=0.008)均与子宫体积呈正相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r=-0.190,P=0.018)和TT(r=-0.304,P=0.012)均与子宫体积呈负相关。(4)非出血期观察组和出血期观察组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合并贫血者APTT和TT均显著低于非贫血者(P均<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在子宫出血期和非出血期均存在着高凝倾向,高凝倾向可能与子宫体积增大、血CA125水平升高、贫血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手术治疗3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患者45例(占1.3%,观察组),普通子宫内膜息肉301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情况、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年龄[(48.93±11.01)岁比(43.05±9.96)岁,P=0.002)]、绝经人数[22.2%(10/45)比7.6%(23/301),P=0.005)]、单发息肉例数[(93.3%(42/45)比54.8%(165/301),P<0.001)]、息肉直径[(3.06±1.56)cm比(1.58±0.92)cm,P<0.001)]、体质量指数[(25.47±3.23)kg/m2比(24.30±3.34)kg/m2,P=0.031)]及肥胖例数[40.0%(18/45)比16.6%(50/301),P<0.001)]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组织病理学提示3例合并子宫内膜病变,随访复发2例,均为子宫腺肌瘤样息肉。结论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患者年龄偏大,肥胖患者多,患有息肉较大且单发居多,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及复发风险,术后应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