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停用复方口服避孕药(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COC)治疗后无排卵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从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对259例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原无排卵并经3个月COC降雄激素治疗的PCOS患者开展前瞻性观察研究,进行无排卵复发的随访,使用生存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无排卵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COX多元回归显示,对COC治疗前超重者来说,治疗期间减重幅度达5%以上(HR=0.539,P=0.001)可推迟复发,停用COC时存在糖和胰岛素代谢异常(HR=1.829,P=0.008)为促进复发因素;对COC治疗前非超重者来说,停用COC时仍存在高雄激素血症(HR=2.268,P=0.030)为促进复发因素。K-M检验显示,50例COC治疗期间减重幅度达5%及以上的原超重患者中,停用COC后体质量反增者,复发时间更早[1.0(1.0,2.0)个周期比3.0(2.0,8.0)个周期,P=0.001];35例停用COC时糖和胰岛素代谢恢复正常者,其中停药后继续维持剂量口服二甲双胍者的复发时间晚于未再服用二甲双胍者[2.0(1.0,4.0)个周期比1.0(0.0,3.0)个周期,P=0.022]。结论为推迟PCOS停用COC后无排卵复发,建议超重患者减重一定幅度,并纠正糖和胰岛素代谢异常后再停药;停用COC时糖和胰岛素代谢恢复正常者,宜继续口服维持剂量二甲双胍;非超重患者待雄激素水平降至正常后停药。
简介:目的:分析出现稽留流产完成清宫术后服用口服避孕药的临床成效结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定58例2021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稽留流产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划定29例,命为参照组(头孢呋辛酯片联合复方益母草胶囊治疗),实验组(口服避孕药),比较治疗结果监测值,并发症测评值。结果:实验组阴道流血时间监测值,月经恢复时间监测值,子宫内膜厚度监测值所获值更低,得分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0.05);并发症测评值项目上比较,实验组各项值更低,优于参照组,组间具备差异(p<0.05)。结论:针对收治的稽留流产患者完成清宫手术之后给予口服避孕药,病症控制理想,出现并发症更低,临床最终成效理想,值得普及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OC)预处理对改良长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生殖中心采用改良长方案13 542个周期,根据降调节前是否采用OC预处理分为OC组(591例)和非OC组(12 951例)。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均衡两组间的变量后,比较两组的获卵数、成熟卵母细胞数、受精卵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扳机日雌二醇水平、hCG扳机日内膜厚度、妊娠率、活产率等。结果匹配前,OC组hCG扳机日雌二醇水平[3 118.00(2 529.00) ng/L]低于非OC组[3 422.00(2 733.0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新鲜周期的获卵数、成熟卵母数、受精数、hCG扳机日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OC组相对非OC组是降低活产率的负面因素(临床妊娠率OR=0.83,95% CI=0.68~1.02;活产率OR=0.82,95% CI=0.68~0.99)。匹配后,OC组与非OC组的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临床妊娠率OR=0.94,95% CI=0.75~1.14,P=0.59;活产率OR=0.91,95% CI=0.74~1.13,P=0.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st-hoc效能检验表明研究的样本量能够在效能≥80%的水平上检测到主要终点不小于3.7%的差异。结论OC预处理对改良长方案的助孕结局没有显著的影响。
简介:摘要我国目前同时面临着人工流产率不断攀升、辅助生育市场蓬勃发展的奇特现象,表明育龄人群的生育力受到损伤。避孕药具是防止非意愿妊娠、减少人工流产唯一有效的方法,其带来的获益远远大于人工流产带来的风险。一些避孕药还具有非避孕益处以及额外的治疗价值,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反应。深入了解激素类避孕药的药理特性和安全性,为不同年龄和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适宜的避孕药具有助于促进避孕药具正确、合理地应用,使之成为保护育龄人群生育功能的重要措施。本文将追踪和介绍近十年来国外新型激素避孕药具产品、非避孕用途和安全性研究进展,为国内避孕药具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多功能预防技术(multipurpose prevention technologies,MPTs)可以同时避孕和预防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或其他性传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s),对我国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MPTs可以是针对不同适应证的多种药物的组合,也可以是具有多种适应证的单一产品。通过使用MPTs可解决多种性与生殖健康问题,提高产品的可及性和依从性。目前国际上有二十余个MPTs产品处于研发的不同阶段,绝大多数产品为阴道局部给药,包括女用避孕套、缓释阴道环、阴道凝胶、阴道薄膜、皮埋剂、口服片剂和微针贴片等。本文对国内外兼具预防AIDS/STIs和避孕功能产品的研发进展、研发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避孕药具的应用与人口发展和健康密切相关,了解我国避孕药具应用现状及其在时间、空间和人间变化趋势是避孕政策制定和避孕技术服务的基础。本文对国家卫生健康年鉴以及国家权威多中心大样本计划生育调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综合避孕率在缓慢下降,其中以绝育术和宫内节育器为主的长效避孕措施使用率和构成比大幅下降,以避孕套为主的短效避孕措施比例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短效避孕药具构成比以及人工流产活产比均显著升高。半数以上产后和人工流产后妇女以及未婚女性以避孕套为首选。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计划生育行业组织出台相关政策和服务指南,引导和推广长效避孕药具在我国的应用;建议由国家避孕药具管理中心与药具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为各省市避孕药具政府采购获取最优的价格和最佳的避孕产品;建议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中,将未婚育龄人群纳入国家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对象。
简介:摘要目的对常见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估,为临床合理使用IUD提供参考建议。方法收集2011年至2020年江苏省内国家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点上报的使用IUD后发生意外妊娠的不良事件报告,与该地区新放置IUD的人群数据库进行记录联接,比较不同类型IUD妊娠发生粗率和累计发生粗率,评价避孕效果。结果共收集常见10种不同类型IUD的妊娠对象4788例,新放置IUD的人群294 834例。妊娠对象中,异位妊娠占比1.88%(90/4788);IUD脱落和位置形状改变分别占16.90%(809/4788)和32.31%(1547/4788)。放置IUD后第一年妊娠发生粗率为0.53%,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各种IUD(安舒环除外)妊娠粗率呈逐年下降趋势。TCu220C累计3年、5年和8年的妊娠粗率均居10种IUD的首位,并显著高于平均发生粗率,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为1.45(95% CI=1.37~1.55)、1.35(95% CI=1.28~1.43)和1.31(95% CI=1.24~1.38)。无论是否考虑脱器妊娠,吉妮累计3年、5年、8年和花式IUD累计3年、5年的妊娠粗率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剔除脱落对象,吉妮RR分别为0.58(95% CI=0.49~0.70)、0.55(95% CI=0.47~0.66)和0.63(95% CI=0.53~0.75),花式IUD分别为0.36(95% CI=0.25~0.51)和0.45(95% CI=0.33~0.61)。结论目前常见IUD均具有较好的避孕效果,吉妮和花式IUD的有效性更高。建议对IUD放置初期对象继续加强影像学随访检查,减少因脱落和位置改变导致的意外妊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复方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口服或经阴道给药在中孕期引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于永济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行复方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引产的85例孕13~16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的临床资料,根据米索前列醇给药方式分为口服给药组(口服组,44例)和经阴道给药组(阴道组,41例)。记录两组引产相关指标(引产成功率、胎盘胎膜残留率、胎儿排出时间、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引产前后血红蛋白(Hb)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月经恢复情况,并比较引产成功者米索前列醇使用次数及剂量。结果两组引产成功率、胎盘胎膜残留率、胎儿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及月经复潮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口服组引产2、24 h出血量均高于阴道组(P均<0.05)。两组引产后Hb均较引产前降低(P<0.05),且口服组低于阴道组(P<0.05),口服组引产前后Hb差值也大于阴道组(P<0.05)。口服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3.18%,19/44)低于阴道组(65.85%,27/41),P<0.05。口服组引产成功者米索前列醇使用次数为(2.35±0.45)次,高于阴道组的(1.58±0.34)次(P<0.05),但两组米索前列醇使用总剂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口服或经阴道给药,在孕13~16周中期妊娠终止中应用效果均较好,经阴道给药在减少出血方面更具优势,但不良反应更多,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引产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相关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CV)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Ovid、Scopus数据库(截至2020年8月),收集报道NOAC相关LCV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疾病、NOAC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LCV发生情况、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NOAC相关LCV患者13例,美国6例,土耳其、西班牙各2例,希腊、南韩、丹麦各1例;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8~95岁,≥60岁者9例;应用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者各5例,达比加群酯3例。7例有NOAC用药剂量记录,均在说明书推荐范围内。12例患者有服用NOAC至发生LCV时间的记录,为3~18 d,其中7~10 d者7例。13例患者均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紫癜和/或皮疹,累及四肢和躯干者4例、下肢7例、下肢和躯干1例、上肢和躯干1例。12例患者进行了病变部位皮肤活检,1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1例仅出现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LCV后,13例患者均停服在用NOAC,其中12例换用其他抗凝药,9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LCV痊愈,5例症状改善。结论NOAC相关LCV多发生在用药7~10 d,主要临床表现为紫癜和皮疹,多累及下肢;停用可疑药物,视病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需要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常合并同时需要抗血小板治疗的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反之亦然。目前这类患者抗栓治疗的最佳方案尚不明确。哪种方案在降低死亡率和血栓性事件的同时避免增加出血风险方面更有优势?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抗凝治疗。近年来,以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依度沙班为代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被批准用于VTE治疗。DOAC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稳定,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DOAC提供了与标准治疗类似的疗效和更好的安全性,来自真实世界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结论。本文重点介绍了各种DOAC的抗凝机制、药理特征、监测手段、疗效及安全性、在特定人群应用,为DOAC在VTE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新型可逆性男用避孕药的研发进展缓慢。虽然研究已充分表明激素类药物具备有效和可逆的避孕作用,但仍然没有此类药物应用于临床。目前,正在研发一种睾酮和孕激素的自用凝胶Nestorone®,而以往研究更多采用的是注射给药方法。具有雄激素和孕激素活性的新型长效类固醇制剂,也正在进行早期临床试验。非激素疗法作用于精子发生的潜在位点,或干扰附睾或输精管中的精子成熟,具有某些潜在的优势,但仍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调查表明男性及其伴侣更愿意尝试新的男性避孕方法,只是没有相关产品上市。
简介:摘要与一般人群相比,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并且其复发和大出血的风险更高,因此,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新型口服抗凝药能够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或Ⅹa因子活性发挥作用,已被证明在一般人群中与传统抗凝药一样地安全、有效,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缺乏相关证据。本文回顾了目前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管理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其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参与癌痛全程管理在癌痛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诊治的癌痛患者86例,接受常规癌痛管理流程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43),接受护士参与癌痛全程管理护理的患者设为研究组(n=43)。对两组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癌痛症状变化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癌痛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平均自我效能感评分及口服止痛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护士参与癌痛全程管理在癌痛患者口服止痛药依从性中的实施效果良好,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按规服止痛药,从而减轻其癌痛症状,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