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根据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以下简称"坦桑尼亚")卫生部网站、卫生部内部文件,中国中医科学院赴坦桑尼亚人员论文成果、采访资料、工作报告、出访报告,中国与坦桑尼亚9个阶段合作备忘录等内部资料,以及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查询平台等平台的数据,对坦桑尼亚传统医学人员组成、机构设置、药用植物资源及中国对坦桑尼亚出口药品数额、出口企业情况进行归纳及分析,发现坦桑尼亚近年来逐步重视本国传统医学的发展。结合目前中国与坦桑尼亚中医药合作现状,建议两国中医药合作应根据形势变化、基于双方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如调整派员专业、调整合作领域、推动中药企业参与等,为下一阶段的中医药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大黄药材含量测定项下总蒽醌测定方法进行改进,并与药典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改进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将大黄总蒽醌提取方法中的双相水解改为单相水解,并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药材中总蒽醌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Symmetry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85∶15);流速1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03 3~0.332 0 µg、0.006 9~0.668 0 µg、0.002 3~0.232 0 µg、0.010 4~1.040 0 µg、0.008 4~0.836 0 µ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均小于2%;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50%、99.30%、99.62%、101.57%、103.11%,RSD均小于2%。结论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便,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大黄药材的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精神卫生资源分布及“十三五”期间变化情况,为制定全国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截至2020年底的全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调查,从类型、主办单位、所属行政级别、东中西部、省份、亚专科等方面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床位、人员数量等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5 936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精神科开放床位798 191张(5.65张/万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50 124人(3.55名/10万人),注册护士139 642人(9.89名/10万人)。5 936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649家(1.09%)设有老年精神科病房,312家(0.53%)设有儿童精神科病房,1 548家(26.08%)设有康复科。全国350个区县(12.31%)无精神卫生医疗机构,883个区县(31.05%)无精神科床位,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精神科开放床位、医师和护士数量较中部相差4倍左右、较东部差7~11倍。结论2015—2020年全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数、床位数、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数等大幅增长,但仍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亚专科发展滞后等问题;未来制定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时,应进一步加强县级和中西部地区精神卫生资源建设;大力支持老年、儿童、康复等精神卫生亚专科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6年中国肝癌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结合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的具体变化趋势探究与肝癌发病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肝癌发病资料,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肝癌发病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变化趋势[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衡量],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2005-2016年≥20岁人群肝癌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利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的乙肝发病资料研究乙肝流行变化趋势,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究与肝癌发病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2005-2016年中国肝癌粗发病率以2009年为界,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肝癌发病世标率从19.11/10万降至17.74/10万(AAPC=-0.5%,95%CI:-1.3%~0.3%,P=0.240),男性肝癌发病率下降趋势显著(AAPC=-1.0%,95%CI:-1.5%~-0.5%,P=0.001),女性肝癌发病率在2005-2010年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7%,95%CI:-0.1%~3.4%,P=0.059],在2010-2016年呈显著下降趋势(APC=-1.6%,95%CI:-2.3%~-1.0%,P=0.001)。2005-2016年城市地区(AAPC=-0.3%,95%CI:-0.8%~0.3%,P=0.316)和农村地区(AAPC=-3.9%,95%CI:-4.4%~-3.3%,P<0.001)肝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中国人群肝癌发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效应呈上升趋势,时期效应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队列效应呈下降趋势。2009-2016年乙肝与肝癌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相关性(r=0.71,95%CI:0.01~0.94,P=0.048)。结论2005-2016年中国肝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年龄效应对肝癌发病风险的影响较大,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肝癌依然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18岁居民的血糖检测情况,为健康中国行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8岁常住居民。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血糖检测情况、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及腰围等信息;采集所有个体的空腹静脉血测定FPG,自报无糖尿病病史者测定服糖后2 h血糖。完成调查且相关信息完整的177 9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结果进行复杂加权后,比较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血糖检测率。结果未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正常、糖尿病前期、新检出血糖升高的居民12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32.0%(95%CI:30.5%~33.5%)、39.5%(95%CI:37.4%~41.6%)、43.8%(95%CI:41.0%~46.4%),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已诊断糖尿病的成年居民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为89.6%(95%CI:88.4%~90.8%),女性高于男性,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查人群中未患、患1、2、≥3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人中,6个月内血糖检测率分别为19.6%(95%CI:18.4%~20.7%)、41.8%(95%CI:40.1%~43.5%)、58.9%(95%CI:57.0%~60.7%)、71.9%(95%CI:69.0%~74.9%),血糖检测率随共病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01);未患、患1、2种主要慢性病的成年居民中,血糖检测率城市高于农村,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及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3种主要慢性病的居民血糖检测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其他分组血糖检测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成年居民检测血糖的行为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促进高危人群定期检测血糖,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年我国成年居民血压检测情况,为高血压早期发现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8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有效样本量为184 509名,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主要慢性病与血压检测情况等信息,血糖和血脂相关指标由实验室检测获得。本研究剔除关键变量的异常和缺失数据后,共纳入170 551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经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血压水平和患其他疾病人群的血压检测率和检测时间分布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和趋势性检验。结果我国成年居民中,正常血压人群、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新检出高血压的人群3个月内检测过血压的比例分别为44.4%、50.4%和52.6%,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均P<0.05),城市高于农村(均P<0.05),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均P<0.001);3个人群中从未测过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7.6%、24.2%、23.5%。已诊断高血压人群在7 d内检测过血压的比例为44.0%,城市为51.4%,高于农村的37.7%(P<0.001),检测过血压的比例随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和BMI增长而上升(均P<0.001)。结论我国成年居民定期自我检测血压的行为还有待提高,尤其是男性和农村地区。应加强相关健康宣传教育,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重点提高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的血压检测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压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及上市肿瘤药物情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进展的影响。方法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提取2020年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涉及试验药品及上市药物信息,与2019年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2020年国内制药企业和全球制药企业在试验范围、试验分期及药物类型、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020年共有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在中国注册,年增长率为52.3%,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28.3%。其中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603项(83.5%),国际多中心试验105项(14.5%),Ⅰ期临床试验所占比例(44.5%)最高。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共涉及肿瘤药物458种,年增长率为36.7%。其中361种(85.8%)由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原研药是常见药物类型(77.1%),肿瘤治疗药物多见(92.8%)。作用机制方面以靶向药为主(76.6%),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最常见的靶点。2020年共有17家制药企业的19种抗肿瘤新药或生物类似药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10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不论是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还是上市药物,肺癌和乳腺癌均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办方分布、试验范围分布和试验分期分布方面,以及试验药物申办方分布、药物类型分布、药物作用分布方面,2020年与2019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仍保持高水平增长。国内制药企业在2020年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成果,是推动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中坚力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20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进展及上市肿瘤药物情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进展的影响。方法从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和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提取2020年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涉及试验药品及上市药物信息,与2019年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2020年国内制药企业和全球制药企业在试验范围、试验分期及药物类型、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020年共有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在中国注册,年增长率为52.3%,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28.3%。其中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603项(83.5%),国际多中心试验105项(14.5%),Ⅰ期临床试验所占比例(44.5%)最高。722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共涉及肿瘤药物458种,年增长率为36.7%。其中361种(85.8%)由国内制药企业开发,原研药是常见药物类型(77.1%),肿瘤治疗药物多见(92.8%)。作用机制方面以靶向药为主(76.6%),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最常见的靶点。2020年共有17家制药企业的19种抗肿瘤新药或生物类似药在中国获准上市,其中10种来自国内制药企业。不论是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还是上市药物,肺癌和乳腺癌均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在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申办方分布、试验范围分布和试验分期分布方面,以及试验药物申办方分布、药物类型分布、药物作用分布方面,2020年与2019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仍保持高水平增长。国内制药企业在2020年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成果,是推动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中坚力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近年中国淋病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全国淋病报告病例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全国淋病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的7.36/10万增长至2017年的10.06/10万,2019年下降至8.45/10万,总体年均增长3.51%。各年男性报告发病率约为女性的5倍。5年间15~19岁、20~24岁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幅分别为33.67%、22.77%,其余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总体下降或基本持平。2015—2018年高发年龄段为25~29岁、30~34岁,2019年变为20~24岁、15~19岁。各职业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农民与民工最多(29.81%~33.36%),学生年均增幅最大(31.09%)。高发省份(发病率>12/10万)为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低发省份(发病率<3/10万)为河北、天津和西藏等。结论近5年中国淋病报告发病率总体轻度上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高发年龄有年轻化倾向,农民与民工为重要受影响人群,高发地区为东南沿海省份。
简介:摘要目的宏观了解2019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开展及抗肿瘤药物上市情况。方法自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数据库提取2019年登记的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和相关试验药品信息,从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产药品及进口药品数据查询系统收集2019年抗肿瘤药物的上市信息,汇总分析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数量、试验分期、试验范围、适应证、药物类型、作用机制等以及上市肿瘤药物情况。结果2019年中国共登记了474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21.8%,其中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397项(83.8%),国际多中心试验62项(13.1%),Ⅰ期临床试验所占比例(47.3%)最高。国内制药企业发起的国际多中心试验所占比例为4.8%,低于全球制药企业(55.8%,P<0.001),Ⅰ期临床试验和等效性试验所占比例(51.9%和19.4%)高于全球制药企业(23.4%和1.3%, P<0.001)。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共涉及27种肿瘤,肺癌、实体瘤、乳腺癌为最常见的适应证,分别有103、95和49项相关药物临床试验。我国三大特色肿瘤——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的相关药物临床试验共计47项。临床试验共涉及335种肿瘤试验药物,其中288种(86.0%)由国内制药企业开发,47种(14.0%)由全球制药企业开发。药物类型以原研药为主,原研药占72.2%(242/335);药物作用以治疗为主,肿瘤治疗药占89.6%(300/335);作用机制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主,分别占74.6%(250/335)和20.3%(68/335)。国内制药企业开发的药物中,原研药占68.4%,低于全球制药企业的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9年,有针对11种肿瘤的17种抗肿瘤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结论中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以靶向药和免疫药为代表的大量创新药物进入试验及临床,本土制药企业已成为肿瘤药物研发的重要力量。针对中国高发肿瘤加强药物研发是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9年中国梅毒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9年中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2014—2019年,梅毒报告发病率由30.93/10万增长至38.37/10万,年均增长4.41%;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下降10.95%和26.16%,三期梅毒和隐性梅毒年均增长1.61%和10.75%。高发省份为新疆、青海、浙江、海南和福建等。各年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略低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0.86∶1~0.96∶1。15~19岁组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3.54%。2014—2018年梅毒高发年龄段为25~34岁,2019年为20~24岁。各职业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农民和民工最多,占41.19%~46.80%,学生人群增幅最大,年均增长20.72%。一期与二期梅毒构成比逐年减少,隐性梅毒构成比逐年增加,2019年达82.95%。结论2014—2019年中国梅毒总报告发病率逐年增长,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年轻人群报告发病率快速增长;农民、民工为重要受影响人群;高发地区为西北部分地区和东南沿海部分省份。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各省市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估算2015年中国子宫体癌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中国501个登记处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将符合标准的368个登记处数据纳入分析,按地区(城市、农村、东部、中部和西部)和年龄等因素分层,计算子宫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5年全国人口数据估算全国子宫体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标化率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计算。结果2015年纳入分析的368个登记处覆盖309 553 499人口,占全国2015年年末人口的22.52%。估计全国子宫体癌新发病例数约6.89万,发病率为10.28/10万,中标率为6.86/10万,世标率为6.66/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11.35/10万)高于农村地区(8.90/10万),东部地区发病率(12.12/10万)高于中部地区(9.94/10万)和西部地区(8.25/10万)。估计2015年全国因子宫体癌死亡病例数约1.60万,死亡率为2.39/10万,中标率为1.49/10万,世标率为1.47/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2.40/10万)与农村地区(2.39/10万)相似;中部地区死亡率(2.55/10万)高于东部地区(2.32/10万)和西部地区(2.31/10万)。结论中国子宫体癌发病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威胁女性健康,疾病负担逐渐加重。中国子宫体癌发病存在城乡和区域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