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呼吸治疗是急诊、重症、呼吸与危重症、慢性呼吸疾病和呼吸衰竭患者综合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慢性呼吸疾病负担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大气污染、呼吸道新型传染性疾病高发流行以及危重症患者数量增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呼吸系统和危重症疾病防治体系的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呼吸治疗学科的发展旨在改善和满足患者高质量呼吸治疗需求,降低呼吸系统疾病与危重疾病负担。本文主要介绍了呼吸治疗的工作职责和制度、组织结构和绩效考核以及质量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的院区间转交接记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病房进行院区间转运的患者,分析患者转运质量、患者转运不良事件情况、护士使用满意度。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转运过程中未发生跌倒、管路滑脱、意外伤害等不良事件;转交接质量总均分为(6.47±0.68)分,转交接质量较好;护士对转运记录单使用满意度得分为(88.12+12.62)分,整体得分较高。结论基于SBAR模式的院区间转交接记录单符合临床情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可提升患者转交接质量及保证患者转交接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的手术室护理人员105名,随机分为6个质量控制小组,对手术室护理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制定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比较实施质量控制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质量。结果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患者压力性损伤、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情况均低于质量控制前,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评分高于质量控制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行质量控制小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观察性研究中往往存在未知或未测量的混杂因素,是流行病学因果关联研究中的重大挑战。本文介绍一种可以应用在观察性研究中的一种对未知/未测量混杂因素进行识别和效应评估的工具——“探针变量”。其主要可以分为暴露探针变量、结局探针变量以及中介探针3种形式,前2种不仅可以对未知/未测量混杂因素进行识别,也可以对其效应量进行估计,从而揭示真实的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关联。而中介探针则是针对“中介因子”进行控制,从而识别暴露和结局之间是否存在未测量混杂因素。该理论实践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探针变量”的选择和确定,不恰当的“探针变量”可能引入新的混杂,导致未测量混杂因素识别不准确。“探针变量”可以推荐作为观察性研究报告中的一项敏感性分析内容,有助于读者真实理解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关联,增加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中的证据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测定的单侧单发肾癌患者总肾、患肾及健肾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50例单侧单发肾癌患者(肾癌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43~65 (54.2±9.7 )岁]的术前临床资料,并以中国肾癌高发年龄段(47~68岁)的60名健康受试者[其中男性36名、女性24名,年龄(56.1±8.6 )岁]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肾癌组患者术前与对照组同期均行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肾动态显像,比较2组受试者的临床指标、总肾及单肾GFR。肾癌组总肾GFR与对照组总肾GFR,肾癌组患肾、健肾GFR与对照组单肾GFR的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肾癌组患者中非对称肾功能的发生情况和健肾代偿情况,比较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肾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比、年龄、吸烟情况、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和尿酸等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0.021,t=0.656~1.980,均P>0.05 )。肾癌组患者总肾GFR[(103.9±15.9)mL/min]与对照组[(103.2±10.6)mL/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6 ,P=0.908 )。与对照组单肾GFR[(51.2±5.9)mL/min]相比,肾癌组患肾GFR[(47.4±13.0)mL/min]明显降低,健肾GFR [(56.1±10.9)mL/min]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8、2.837,均P <0.05)。50例肾癌患者中,21例患者患肾与健肾GFR占总肾GFR的百分比之差的绝对值>10%;16例患者健肾GFR高于同年龄段健康人群单肾GFR参考值范围的上限。慢性肾脏病学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和Gate's法分别计算肾癌组总肾GF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1±26.1)mL/(min·1.73 m2)vs. (108.7±13.4)mL/(min·1.73 m2),t=3.765 ,P<0.05]且二者具有相关性(r=0.54,P<0.05)。结论核素肾动态显像Gate's法可获得患肾和健肾GFR变化的准确信息,为肾癌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造影特征变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超声造影检查的312例患者341个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确定的结节良恶性分为良性组(105个结节)和恶性组(236个结节),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及超声造影特征变量差异,以超声变量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Logistics回归模型对甲状腺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良、恶性结节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和恶性组结节超声造影征象变量中均匀性、环状增强、灌注缺损、峰值强度4个特征变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特征变量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以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变量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匀性、灌注缺损、峰值强度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影响因素,以此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Logit(P)=-4.763+2.181×均匀性+2.747×灌注缺损+4.158×峰值强度,似然比检验χ2=106.437,P<0.001;以该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0.28,P<0.001,95%可信区间(0.942,0.982),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为86.87%,特异度为87.62%,准确率为87.10%。结论以不均匀性增强、灌注缺损、低增强3个超声造影征象变量建立的Logistics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为强化健康管理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和同质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健康管理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实施常规质量控制与循环式计划(P)、执行(D)、检查(C)和处理(A)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常规质量控制与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的差异化,探讨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在健康管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实施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持续改进后,核心制度落实率、医疗质量控制率、体检流程优化率、体检报告优良率、医疗设备完好率、安全体检率、危急值报告率、受检者满意度、健康教育率、检后医疗服务率、随访观察率等质控指标均得到显著提高;院内感染率和不良投诉率均显著下降。因此,循环式PDCA管理模式对健康管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