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一位81岁的血管性痴呆女性在社区摔倒后被送至医院住院。你是值班医生,由于她出现明显的思维混乱,并试图离开病房,你需要去查看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管理流程在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择期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6~8月实施日间手术常规管理流程时收治的57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9~11月实施日间手术全程管理流程时收治的58例患儿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实施不同管理流程患儿的手术取消率、延期出院率、急诊就诊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手术取消率(1.72%)低于对照组(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儿的延期出院率(3.45%)、急诊就诊率(0.00%)均低于对照组(14.04%、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7%)低于对照组(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93.10%)和满意度评分(86.31±7.35)分均高于对照组〔78.95%,(72.14±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程管理流程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病房管理中,能有效降低手术取消率、延期出院率、急诊就诊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干预儿科病房护理管理期间,予以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价值探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诊治200例患儿参与分析,以时间为节点分组,研究组2022年3月~2023年3月予以PDCA管理。对照组2021年2月~2022年2月予以基础管理,每组100例,分析护理质量管理效果、家属满意度等。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比较对照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对比,对照组质量管理较差。研究组患儿家属满意度(100.00%)比较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2.00%)较高,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临床干预儿科病房过程中,予以PDCA循环管理,能够提高家属满意度,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4S管理模型(人员、物资、场地、制度体系)建设加速康复病房管理体系,探讨加速康复护理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20年之前加速康复执行过程,发现存在多学科团队人员不完善、无制度及缺乏标准化流程实施细则等问题。2020年4月以4S管理模型为理念创建加速康复病房,完善多学科专业团队、设备和场地,制订加速康复病房制度流程。选择2019年4—9月肝胆胰外科实施加速康复的患者为对照组(胆囊手术383例,肝脏手术59例),选取2020年4—9月加速康复病房收治的患者为试验组(胆囊手术332例,肝脏手术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加速康复病房的医护规范执行率。结果试验组胆囊手术、肝脏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胆囊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9.9%,33/332)低于对照组(16.7%,64/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医护规范执行率为96.7%(58/60)。结论基于4S管理模型为理念创建的加速康复标准病房以人员、物资、场地及制度体系科学监管为基础,有利于全面规范实行加速康复治疗与护理,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响范围广、感染人数多,在对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给医院器官移植病房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肝移植受者术后免疫力低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易感性可能较普通人群更高。因此,肝移植病房的管理具有其特殊性。COVID-19疫情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脏移植科医护人员通过学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COVID-19防控和诊疗方案以及相关指南,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制订适应疫情形势的住院患者管理流程,完善患者及其家属COVID-19相关知识宣教,建立并优化肝移植病房管理方案。期望通过特殊时期肝移植病房的有效管理,在予肝移植受者科学治疗的同时,有效避免2019-nCoV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信息系统在患者及家属出入病房管理中的规范性应用及效果。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威海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接诊3 4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月至12月接诊1 668例实施常规患者及家属出入病房管理,设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12月接诊1 824例实施基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患者及家属出入病房管理,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936例、女732例,年龄(68.43±2.49)岁;观察组男1 008例、女816例,年龄(68.58±2.55)岁。统计分析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出入病房管理前后的出入病房管理规范率、护理工作效率、日均出入病房人次、人均出病房时间、患者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满意度。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一患一陪护出入病房管理规范率为98.85%(3 606/3 648),高于对照组96.04%(3 204/3 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57,P<0.001)。观察组体温监测记录耗时、紫外线消毒记录耗时、患者及家属出入病房时间记录耗时分别为(24.25±1.17)s、(7.25±0.79)s、(61.47±3.63)s,均低于对照组的(50.36±10.24)s、(19.36±2.14)s、(83.45±8.4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130、225.467、101.839,均P<0.001)。观察组日均出入病房人次、人均出病房时间分别为(103.25±8.03)人/d、(30.21±3.20)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40.24±11.26)人/d、(43.53±6.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9.056、111.809,均P<0.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8.03%(1 788/1 824),高于对照组94.60%(1 578/1 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34,P<0.001)。观察组护士工作满意度为(143.17±2.48)分,高于对照组的(130.79±2.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4,P<0.001)。结论基于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行患者及家属出入病房管理,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同时可有效提升病房管理规范率,减少出入病房人次,缩短出病房时间。护患双方满意度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肿瘤日间化疗病房的开展情况和管理现状,为其规范化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1—11月,选取四川省内21个市、自治州64所二、三级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肿瘤日间化疗病房管理现状调查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四川省已有15所二、三级医院开展肿瘤日间化疗服务,其主要分布于文化经济较好的川中地区;所有医院将意识清楚、病情较轻、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作为日间化疗病房纳入标准的优选者,40.00%(6/15)的医院不接受首次化疗患者;管理模式主要以病区内日间病房模式为主;人员配备以专职护士和轮转医生为主;仅有60.00%(9/15)的医院设置了人文设施和抢救区;40.00%(6/15)的医院进行了化疗药物集中配置;80.00%(12/15)的医院制定了质量控制相关规范。结论四川省肿瘤日间化疗病房分布不均衡,医院间在开展规模、诊疗模式、管理模式、人员配备、环境和设备、职业防护及质量控制管理方面存在差异,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有必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促进其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及耐药基因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患儿临床分离的311株菌株耐药性,根据耐药检测结果分为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和非CRAB组;选取与CRAB密切相关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进行组间对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1株菌株对应166例患儿(男101例、女65例),年龄范围为1月龄至14岁。重症支气管肺炎[66例(39.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8例(16.9%)]、外伤 [17例(10.2%)]是常见的原发病。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提示,AB对替加环素敏感度最高(280/311,90.0%),阿米卡星(250/311,80.4%)及头孢哌酮舒巴坦(193/311,62.1%)随后。但多数AB对环丙沙星(247/311,79.4%)、氨苄西林(244/311,78.5%)和头孢他啶(245/311,78.8%)具有耐药性。311株菌株中有82.6%(257/311)为CRAB,65.9%(205/311)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CRAB组培养AB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三代头孢使用≥7 d、其他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率及介入性操作概率均高于非CRAB组[26.2%(34/130) 比8.3%(3/36)、43.8%(57/130)比22.2%(8/36)、47.7%(62/130)比13.9%(5/36)、46.9%(61/130)比 22.2%(8/36)、75.4%(98/130)比50.0%(18/36),χ²=5.169、5.533、13.383、7.082、8.631,P=0.023、0.019、<0.01、0.008、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培养AB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OR=3.179,95%CI 1.247~8.107,P=0.015)和介入性操作(OR=5.107,95%CI 1.446~18.042,P=0.011)为CRAB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IPM、OXA-24基因在CRAB和非CRAB 中均有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9.2%(116/130)和86.1%(31/36)、77.7%(101/130)和72.2%(26/36),均P>0.05];而VIM及OXA-58基因在两组中未检测到。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OXA-23、OXA-51及外排泵相关基因AdeA、B、C、F、G、H在CRAB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非CRAB(均P<0.01)。结论在PICU临床总检出AB中,CRAB和MDRAB所占比例高;仅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度较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及介入性操作是CRAB菌株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CRAB相比CRAB存在高表达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OXA-23和OXA-51及外排泵相关基因AdeA、B、C、F、G、H。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的干预效果,为提升PICU护理质量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收集2019年1~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PICU收治的8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抢救成功率、护理依从性、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经观察与统计,观察组患儿在抢救成功率、护理依从性、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U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患儿抢救成功率,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护理依从性,并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儿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患儿33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采取PDCA循环管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并通过问卷掌握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儿科病房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调查,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7.58%,对照组为84.2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在儿科病房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改善和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并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不清楚PICU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出院后是否进行肾功能监测。目的:(1)描述PICU-AKI患儿出院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监测情况;(2)确定出院后Scr监测相关因素。设计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二次分析。场所蒙特利尔和埃德蒙顿的两个PICU。对象2005至2011年PICU入院且存活≥2d的0~18岁儿童。排除标准:心脏术后和既往肾脏疾病患儿。暴露因素:肾脏疾病导致的AKI:改善全球预后Scr定义。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血肌酐。次要结果:医疗事件和肾病随访。分析:预后比例;Logistic回归法评估主要预后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时间与Scr和医疗事件的关系。主要结果在277例患儿中,69例(25%)发生AKI。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时分别有29/69(42%)、34/69(49%)和51/69(74%)例患儿化验Scr。在所有时间点,发生过AKI的存活患儿较未发生者更有可能化验Scr(P≤0.01)。与90 d血肌酐化验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期间肾脏病会诊(未校正OR,95%CI:14.9,1.7~127.0),2~3期AKI(校正OR:3.4,1.1~10.2)和入院诊断为肿瘤(校正OR:10.0,1.1~93.5)。AKI存活者与非AKI存活者相比,90 d(25例,36%比44例,21%;P=0.01)和1年(33例,38%比70例,34%;P=0.04)再入院率更高。24例在5~7年随访时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AKI存活者中,16例(67%)出院后行血肌酐化验,3例(13%)在出院后接受肾病随访。结论一半的PICU-AKI存活者在出院后1年内化验Scr;对于出现长期肾脏后遗症的患儿,随访是次优选择。知识转化策略应强调儿童AKI后Scr监测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目前尚不清楚PICU住院期间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儿出院后是否进行肾功能监测。目的:(1)描述PICU-AKI患儿出院后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监测情况;(2)确定出院后Scr监测相关因素。设计纵向队列研究数据二次分析。场所蒙特利尔和埃德蒙顿的两个PICU。对象2005至2011年PICU入院且存活≥2d的0~18岁儿童。排除标准:心脏术后和既往肾脏疾病患儿。暴露因素:肾脏疾病导致的AKI:改善全球预后Scr定义。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主要预后指标: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血肌酐。次要结果:医疗事件和肾病随访。分析:预后比例;Logistic回归法评估主要预后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时间与Scr和医疗事件的关系。主要结果在277例患儿中,69例(25%)发生AKI。出院后90 d、1年和5~7年时分别有29/69(42%)、34/69(49%)和51/69(74%)例患儿化验Scr。在所有时间点,发生过AKI的存活患儿较未发生者更有可能化验Scr(P≤0.01)。与90 d血肌酐化验相关因素包括住院期间肾脏病会诊(未校正OR,95%CI:14.9,1.7~127.0),2~3期AKI(校正OR:3.4,1.1~10.2)和入院诊断为肿瘤(校正OR:10.0,1.1~93.5)。AKI存活者与非AKI存活者相比,90 d(25例,36%比44例,21%;P=0.01)和1年(33例,38%比70例,34%;P=0.04)再入院率更高。24例在5~7年随访时诊断为慢性肾脏疾病或高血压的AKI存活者中,16例(67%)出院后行血肌酐化验,3例(13%)在出院后接受肾病随访。结论一半的PICU-AKI存活者在出院后1年内化验Scr;对于出现长期肾脏后遗症的患儿,随访是次优选择。知识转化策略应强调儿童AKI后Scr监测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撤离呼吸机的方法对PICU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分两个阶段进行,前阶段为非程序化阶段(非程序化组,n=59),后阶段为程序化阶段(程序化组,n=59)。程序化撤离呼吸机的患儿先接受每日筛查,如评估通过,即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 。SBT是在压力支持呼吸方式下进行,支持压力≤7 cmH2O(1 cmH2O=0.098 kPa),时间为30~120 min。如患儿能耐受SBT,予撤离呼吸机。结果程序化组和非程序化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撤机当日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通气时间分别为(76.02±55.70)h和(101.29±57.63)h(P=0.017),48 h气管导管复插率分别为3.34%和18.64%(P=0.01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8.47%和22.03%(P=0.041),住PICU时间分别为(8.73±4.57)d和(10.95±5.76)d(P=0.022),程序化组均低于非程序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运用程序化方法撤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明显缩短通气时间,且未增加气管插管的复插率,并可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缩短PICU滞留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减少儿科病房声音分贝,降低噪声污染,以期提高护理人员抗噪声风险意识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保证医护人员及患儿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发放噪声调查问卷并使用噪音仪器进行监测,获得病房噪音产生重点来源、重点时段、重点地段,随后进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实施阶段,列出儿科病房工作流程,然后对流程进行分析,算出危急值,对危急值较高的项目制订并实施整改措施,采用噪声调查问卷进行评价。结果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后,危急值明显降低,患儿及家属认为受噪声干扰程度非常严重的人数由38人降低至29人(χ2值为21.82,P<0.05),对控制噪声管理非常满意的人数由18人上升至30人(χ2值为36.28,P<0.05),噪声重点地段强度、噪声来源强度、各时段强度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可降低病房噪声污染,提高患者满意度,保证医护人员及患儿身心健康,塑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30年间儿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利用我国1993、2001、2009和2014年4次儿科ICU现状横断面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就2014年结果与前3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主要内容包括参与调查的省份和医院数量、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开展的技术项目。并将2014年调查仪器设备配置率、技术项目开展率和2016年"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的建议"(简称"2016年建议")进行比较。结果4次调查的内容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其中少部分项目在某次或多次调查未统计具体数据。(1)1993、2001、2009和2014年参与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医院数分别为14省20家、17省27家、25省33家和25省108家。(2)1993、2001、2009、2014年医师/床位比分别为0.7∶1、0.8∶1、(0.4~0.5)∶1和0.5∶1;护士/床位比为1.1∶1、1.4∶1、(1.1~1.7)∶1和1.3∶1。(3)1993、2001、2009和2014年多功能监护仪配备情况分别为0.4台/床、0.5台/床、1.1~1.4台/床和1.0台/床;有创呼吸机分别为0.5台/ICU、0.5台/床、0.6台/床和0.4台/床。2001、2009和2014年血气分析仪配备率分别为60.0%、100.0%(33/33)和88.0%(95/108),床旁X线摄片机分别为70.0%、93.9%(31/33)和90.7%(98/108)。2009和2014年调查无创呼吸机配备率分别为69.7%(23/33)和92.6%(100/108)。2014年体外膜肺氧合设备、床旁持续血液净化装置配备率分别为10.2%(11/108)和45.4%(49/108)。1993、2001、2014年输液泵配备情况分别为0.5台/ICU、1.1台/床和1.7台/床。(4)2014年有创通气开展率为100.0%(108/108)。2009、2014年调查高频通气开展率为78.8%(26/33)和38.0%(41/108)。2014年调查无创通气开展率为89.8%(97/108)。2001、2009和2014年调查血液净化开展率分别为22.0%、69.7%(23/33)和47.2%(51/108)。2001、2009和2014年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开展率分别为48.0%、97.0%(32/33)和24.1%(26/108)。2001和2014年一氧化氮吸入开展率为24.0%和9.3%(10/108)。2009和2014年分别有6家和7家医院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5)与"2016年建议"比较,2014年除多功能监护仪外其他仪器配备均未达标,开展技术除常规机械通气外也均未达标。2001年原始数据无绝对值,故未呈现。结论与前3次调查相比,2014年调查PICU区域普及率明显升高,床位数成倍增长,设备配置及开展技术有显著提升,与"2016年建议"相比仍有差距,专业人员相对匮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sive care unit,PICU)护士镇痛镇静护理行为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构建规范化培训方案及研发标准化镇痛镇静护理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PICU护士镇痛镇静护理知信行现状调查问卷对东北及内蒙古地区18家医院的435名P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东北及内蒙古地区PICU护士镇痛镇静护理行为问卷平均得分为(70.54±13.63)分。不同年龄、护龄、PICU护龄、学历、职称,以及是否是重症专科护士、是否接受过镇痛镇静培训、有无护理镇痛镇静患儿经历,各组间护士的行为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是否接受过镇痛镇静相关培训、有无护理镇痛镇静患儿经历及对镇痛镇静的态度是影响PICU护士镇痛镇静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东北及内蒙古地区PICU护士镇痛镇静护理行为尚有很大提升空间,PICU护士参加镇痛镇静相关培训次数越多、护理镇痛镇静患儿经历越丰富、镇痛镇静态度越积极,其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越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采用三级谵妄护理管理流程对患儿治疗效果和护理人员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自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针对PICU制订三级谵妄管理流程,实施6个月随机抽选75例患儿为试验组,选取2018年7—12月行常规护理的75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儿监护室谵妄(DICU)发生率、持续时间、PICU住院时间的差异;比较实施前后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PICU护士谵妄循证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DICU发生率为21.33%(16/75),DICU相关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2.67%(2/75),对照组依次为40.00%(30/75)、12.0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145、4.807,P<0.05);试验组DICU持续时间(14.16 ± 4.25)h、ICU住院时间(48.62 ± 8.85)h,均少于对照组的(17.37 ± 5.36)、(52.03 ± 8.1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70、2.462,P<0.05);2组DICU患者护理谵妄筛查量表评分(Nu-DE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评分为(1.72 ± 0.75)分,低于对照组的(2.17 ± 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59,P<0.05);护理质量评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3.33%(60/75),高于对照组的82.67%(5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040,P<0.05)。实施后护士对谵妄循证知识问卷中"谵妄危险因素"问题的答对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6个月后谵妄循证知识评分为(6.82 ± 1.74)分,较实施前的(4.26 ± 0.85)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739,P<0.01)。结论在PICU内开展三级谵妄护理管理流程可更好地预防患儿谵妄发生,加强护理服务质量,锻炼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