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一种特殊形态学的大肠表浅性肿瘤,LST的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规律不同于一般的腺瘤。国内外研究均表明,LST恶变风险较高,因此应及早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本文对目前LST发病机制、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了阐述,意在探索出更加有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为抗癌药物的发展开拓新思路。

  • 标签: 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 发病机制 病理组织学特征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基底刚度是细胞外基质重要的力学参数之一。不同的基底刚度均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运动和细胞表型等细胞生物学行为。基底刚度变化与肿瘤细胞的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可引起肿瘤干细胞特性的改变和某些信号通路激活或失活,主要涉及ABCG2蛋白和Akt/mTOR/Sox2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基底刚度在恶性肿瘤放化疗以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有望为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肿瘤 化放疗 分子靶向治疗 基底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应对骨折内固定个性化刚度需求。方法运用三维建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桡骨远端骨折模型和常规钢板的模型构建,基于初始有限元分析结果,以轴向刚度下调33.33%且保留扭转刚度的90.00%以上作为优化目标,对常规钢板进行拓扑优化和重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对比常规钢板和优化钢板在轴向压缩和扭转工况下的内固定刚度和产生的骨折区应变。结果所获得的优化钢板轴向刚度为636.5 N/mm,下调幅度为19.7%,基本接近既定的目标刚度,优化后的扭转刚度为634.12 Nmm/°,下调幅度为8.8%,并未超出既定的目标限值;而骨折区应变变化方面,轴向应变相比切向应变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增加趋势,与刚度调控效果基本一致。结论通过拓扑优化的方法从钢板结构层面进行重设计,可实现骨折愈合的个性化内固定刚度调控。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板 有限元分析 拓扑优化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1例扁平隆起型乙状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e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扁平隆起型大肠LST在内镜下可能的漏诊原因,以期提高LST临床检出率;通过文献复习,对LST的内镜诊断、病理类型、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今后临床对LST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乙状结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因结直肠LST行内镜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病变的内镜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用单因素分析寻找癌变的影响因素,对于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了323例患者341处病变。假凹陷型LST的癌变率最高[85.48%(53/62)],其次为结节混合型[76.97%(117/152)],均显著高于颗粒均一型[29.51%(18/61),P均<0.001]和扁平隆起型[24.24%(16/66),P均<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假凹陷型(P<0.001,OR=18.40,95%CI:7.46~45.42)、结节混合型(P<0.001,OR=10.45,95%CI:5.30~20.58)、位于直乙部位(P<0.001,OR=2.33,95%CI:1.47~3.69)、直径≥2 cm(P<0.001,OR=2.60,95%CI:1.60~4.00)是病变发生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假凹陷型(P<0.001,OR=17.51,95%CI:7.06~43.43)、结节混合型(P<0.001,OR=8.25,95%CI:4.07~16.73)、直径≥2 cm(P=0.032,OR=1.80,95%CI:1.05~3.08)是结直肠LST发生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当LST为假凹陷型、结节混合型或直径≥2 cm时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高,需要采取整块切除的方式治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2019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2.0 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例211例(221处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分成黏膜下层侵犯组(13例患者,14处病变)和非黏膜下层侵犯组(198例患者,207处病变),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病理特征组间比较行χ2检验或连续矫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病史(P=0.037)、病变直径(P=0.036)、部位(P=0.024)、非抬举征(P=0.040)是黏膜下层浸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结直肠癌病史者较无结直肠癌病史者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3.76,95%CI:1.338~23.768,P=0.018),直肠病变较右半结肠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7.091,95%CI:1.437~34.274,P=0.016),直径≥2.5 cm病变较直径<2.5 cm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OR=6.297,95%CI:1.375~28.836,P=0.018),非抬举征阳性病变较非抬举征阴性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P=0.021,OR=5.373,95%CI:1.291~22.360)。结论对于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及病变直径≥2.5 cm、位于直肠、术中非抬举征阳性均是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黏膜下层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男9例(12足),女4例(4足);年龄39~77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术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牵张装置,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牵张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牵张骨膜,速度约0.75 mm/d,调整时限为2周,2周后手术取出牵张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周,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4,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范围34.00~36.60 ℃),术后为(36.23±0.46)℃(范围35.50~36.90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牵张装置后复查CTA,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无创面症状)外,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结论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胫骨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膜 糖尿病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CLST)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CLST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CLST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从病灶部位(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病灶分型(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方面分析CLST的临床和病理特征。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纳入266例CLST患者,296个CLST病灶。病灶最大径以10~29 mm最多见,占85.1%(252/296);病灶分型以颗粒型为主,占81.4%(241/296);病理形态则以腺瘤为主,占79.7%(236/296);组织学类型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最多见,占81.1%(240/296)。直肠CLST的病灶最大径大于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分别为(24.20±16.97)、(18.38±8.24)、(18.59±7.9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2,P<0.001)。直肠CLST病灶中颗粒均一型的检出率低于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分别为22.0%(11/50)、53.5%(69/129)、58.9%(69/117)],而直肠CLST病灶中结节混合型的检出率高于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分别为50.0%(25/50)、29.4%(38/129)、24.8%(29/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06、10.67,均P<0.01)。右半结肠CLST的腺瘤发生率低于左半结肠、直肠[分别为68.2%(88/129)、87.2%(102/117)、92.0%(46/50)],而右半结肠CLST的锯齿状病变发生率高于左半结肠、直肠[分别为30.2%(39/129)、12.8%(15/117)、4.0%(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25、20.85,均P<0.001);左半结肠CLST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94.9%,111/117),直肠CLST多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2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P=0.012)。假凹陷型CLST的病灶最大径大于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分别为(24.18±14.07)、(15.96±5.70)、(23.49±13.80)、(21.21±8.0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0,P<0.001);扁平隆起型CLST的腺瘤发生率高于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假凹陷型[分别为92.1%(35/38)、71.1%(106/149)、86.9%(80/92)、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3,P=0.003);颗粒均一型CLST的锯齿状病变发生率高于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假凹陷型[分别为28.9%(43/149)、10.9%(10/92)、5.3%(2/38)、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8,P<0.001);假凹陷型CLST的腺癌发生率高于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分别为1/17、0(0/149)、2.2%(2/92)、2.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9);颗粒均一型CLST的LGIN发生率高于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假凹陷型[分别为90.6%(135/149)、76.1%(70/92)、65.8%(25/38)、10/17],假凹陷型CLST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浸润癌发生率均高于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分别为6/17、9.4%(14/149)、21.7%(20/92)、31.6%(12/38)和1/17、0(0/149)、2.2%(2/92)、2.6%(1/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16.81,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结论C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直肠CLST的病变最大径、恶性潜能均大于结肠CLST;结节混合型CLST虽为颗粒型,但病灶最大径更大,恶性程度更高。

  • 标签: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预切开EMR(EMR-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圈套器辅助ESD(ESD-S)4种内镜下切除方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46例结直肠LSTs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内镜下切除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46例结直肠LSTs中,23例行EMR治疗,29例行EMR-P治疗,50例行ESD治疗,44例行ESD-S治疗。中位病变直径2.5 cm(1.2~10.0 cm)。EMR、EMR-P、ESD和ESD-S整块切除率分别为73.9%(17/23)、72.4%(21/29)、96.0%(48/50)、65.9%(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切除率分别为65.2%(15/23)、69.0%(20/29)、94.0%(47/50)、63.6%(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ESD组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术中穿孔率分别为0,0, 6.0%(3/50),9.1%(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迟发性出血率分别为4.3%(1/23),0, 2.0%(1/50),2.3%(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117例(80.1%)患者术后进行了肠镜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3.0~26.0个月),其中局部复发7例(6.0%)。结论ESD是结直肠LSTs最理想的治疗方法;EMR可作为直径<20 mm结直肠LSTs的治疗方法;EMR-P和ESD-S作为改良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在治疗LSTs上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安全性 有效性 内镜下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年龄≥60岁)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s,LST)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经内镜诊断并治疗的212例年龄≥60岁的LST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病理性质与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药物情况、血脂情况、癌胚抗原水平)及内镜下表现(大小、部位、形态等)的相关性,并分析总结老年人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212例患者男119例、女93例,年龄(68.76±6.37)岁,病灶大小(26.10±15.64)mm,内镜治疗204例(96.2%),外科治疗8例(3.8%),内镜下治愈性切除率99.5%(203/204)。术后病理提示HGIN占34.9%(74/212),癌变占7.6%(16/21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是否服用抗凝药、血脂情况、癌胚抗原水平均不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病灶大小(P<0.001)、病灶位置(P=0.002)、病灶形态(P<0.001)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20 mm(P=0.001),病灶形态为结节混合型(P=0.020,OR=2.624,95%CI:1.161~5.933)或假凹陷型(P=0.012,OR=10.009,95%CI:1.667~60.080)是老年人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的LST患者,病灶大小及形态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老年人的结肠镜检查及早期诊疗。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危险因素 老年人 侧向发育型肿瘤 癌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手术期间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侧向发育型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质刚度对尿道成纤维细胞(UFBs)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手术患者获得的尿道瘢痕组织中提取原代UFBs;用聚二甲基矽氧烷分别以60∶1(Soft)、40∶1(Moderate)、30∶1(Stiff)的比例加入固化剂,制备不同刚度的基质凝胶,将UFBs接种其上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在不同刚度基质凝胶上生长的UFBs形态学特点;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UFBs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和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表达水平;进一步检测FAK/ROCK-1/YAP通路标志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整合素抑制剂Cilengtide (20 ng/ml)对其影响,探索基质刚度是否通过此通路影响UFBs活化;采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随着基质凝胶刚度的增加,接种其上的UFBs形态由椭圆形转变为偏梭形,细胞伪足增长、增多;Soft、Moderate、Stiff组UFBs的α-SM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0±0.004、0.815±0.030和1.385±0.051,F=989.247,P<0.05);collagen Ⅰ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8±0.004、0.947±0.021和1.263±0.028,F=2 415.159,P<0.05);collagen Ⅲ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4±0.005、1.089±0.017和1.374±0.038,F=1 661.310,P<0.05),均随基质刚度增加而升高;Stiff组中UFBs的p-FAK(1.282±0.029比0.430±0.009,t= 48.262,P<0.05)、ROCK-1(1.366±0.111比0.474±0.034,t=13.300,P<0.05)和YAP(1.272±0.020比0.908±0.007,t=30.254,P<0.05)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Soft组,而p-YAP(0.589±0.006比1.028±0.008,t=-74.860,P<0.0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oft组;在加入整合素抑制剂Cilengtide后,基质刚度增加引起的p-FAK、ROCK-1、YAP和p-YAP表达改变均减弱。结论细胞外基质刚度通过整合素介导的FAK/ROCK-1/YAP通路调控人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

  • 标签: 尿道成纤维细胞 FAK/ROCK-1/YAP通路 尿道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re-cut-EMR治疗的结直肠LST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分析病灶临床特征与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共132例结直肠LSTs病变纳入研究,LSTs内镜分型中颗粒均一型29例(22.0%),结节混合型43例(32.6%),扁平隆起型58例(43.9%),假凹陷型2例(1.5%)。LSTs病灶直径(2.3±1.5)cm(2.0~5.0 cm)。病灶位于直肠36例(27.3%),乙状结肠15例(11.4%),降结肠10例(7.6%),结肠脾曲17例(12.9%),横结肠21例(15.9%),结肠肝曲24例(18.2%),升结肠6例(4.5%),盲肠3例(2.3%)。LSTs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43.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52.3%),黏膜内癌2例(1.5%),癌变3例(2.3%)。132例LSTs病灶应用pre-cut-EMR治疗,手术时间(25.3±13.6)min(20~65 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5.5%(126/132),完整切除率100.0%(132/132)。术中穿孔2例(1.5%),均位于乙状结肠,病灶直径分别为4.0 cm、4.5 cm。术中即刻出血12例(9.0%),术后迟发出血2例(1.5%)。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随访期间病灶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内镜下应用pre-cut-EMR治疗直径<4.0 cm的结直肠LSTs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预切开 侧向发育型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牵引装置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牵引,分为传统ESD组(不使用牵引)及牵引辅助ESD组(利用3个夹子和1个橡皮圈组成弹性三角形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分析两组总切除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黏膜下剥离速率以及安全性等相关指标。结果共纳入54例结直肠LST患者,其中29例为传统ESD组,25例为牵引辅助ESD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变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辅助ESD组的病变面积为13.30(7.55,15.91)cm2,较传统ESD组的6.90(5.50,13.50)c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3.50,P=0.014)。传统ESD组与牵引辅助ESD组总切除时间[48.00(35.50,58.00)min比34.00(29.00,35.00)min,U=109.00,P<0.001]和黏膜下剥离时间[(39.52±12.37) min比(25.68±7.37)min,t=4.89,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辅助ESD组黏膜下剥离速率快于传统ESD组[0.17(0.13,0.30)cm2/min比0.52(0.30,0.62)cm2/min,U=604.00,P<0.001]。传统ESD组有2例(6.9%)穿孔,牵引辅助ESD无穿孔发生,但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结论利用夹子及橡皮圈进行牵引辅助的ESD相对于传统ESD治疗结直肠LST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牵引力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剥离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可视化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等温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方法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HA片段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探针,优化反应温度,建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评价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与Real time 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该方法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最低检出限为20拷贝/μL,与其他流感/禽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反应可在20~50℃温度范围内进行,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Real time PCR法一致性为100.0%。结论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及灵敏的特点,为在基层和现场快速检测H7亚型禽流感病毒提供了新的方法。

  • 标签: H7亚型禽流感病毒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向流试纸条 快速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贴扎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篮球运动员正向和侧向跳跃时踝关节运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29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篮球二级运动员贴扎与未贴扎条件下的正向和侧向跳跃落地数据,包括受试者未贴扎和贴扎条件下正向跳跃落地动作和侧向跳跃落地动作踝关节触地(TD)前200 ms、TD前150 ms、TD前100 ms、TD前50 ms、TD时、TD后50 ms、TD后100 ms、TD后150 ms和TD后200 ms的背屈/跖屈角度、外翻/内翻角度和外旋/内旋角度,以及背屈/跖屈角速度、外翻/内翻角速度、外旋/内旋角速度。采用Visual 3D三维运动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建模计算,并采用SPSS 25.0版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向跳跃落地,受试者贴扎后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跖屈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3.27°和2.70°,TD前50 ms的踝关节内翻角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2.13°,TD前200 ms和TD前150 ms的踝关节外旋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2.59°和2.17°,TD后100 ms的落地踝关节外旋角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向跳跃落地,受试者贴扎后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跖屈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1.94°和3.23°,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内翻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2.86°和2.87°,TD前200 ms和TD前150 ms的踝关节外旋角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0.93°和2.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向跳跃落地,受试者贴扎后TD和TD后100 ms的踝关节背屈角速度较未贴扎时分别减少了58.47°/s和28.3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向跳跃落地,受试者贴扎后TD的踝关节背屈角速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20.52°/s,踝关节内翻角速度较未贴扎时增加了49.69°/s,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TD后50 ms时,受试者贴扎后的踝关节外翻角速度较未贴扎时减少了30.28°/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贴扎可以改变CAI男性篮球运动员正向和侧向跳跃落地动作时踝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踝关节贴扎可使正向和侧向跳跃落地TD前50 ms和TD的踝关节跖屈和内翻角度减小,使正向跳跃落地TD的踝关节背屈角速度减小,使侧向跳跃落地TD的踝关节角速度增加。

  • 标签: 贴扎 慢性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 运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