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其中,采用阿帕替尼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32例(观察组)。两组在给药前均给予预防呕吐、提升白细胞、补充营养等常规对症干预治疗。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化疗方案为每3周1次,两组均接受4个周期的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评价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总缓解率分别为9.38%(3/32)、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3,P=0.652);观察组疾病进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13%(9/32)比53.33%(16/30),χ2=4.089,P=0.043]。两组血小板下降、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下降、腹泻、恶心呕吐、肝损害、骨髓抑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位PFS、OS时间分别为5.8个月(5.0~6.3个月)和8.1个月(7.2~9.3个月),较对照组的4.9个月(4.7~5.1个月)和6.0个月(5.2~6.9个月)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降低晚期胃癌患者的疾病进展率,延长生存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1例19岁男性患者因心力衰竭合并多种疾病给予利尿、改善心肌功能、抗感染、保肝等治疗。因心率较快(90~110次/min)给予伊伐布雷定2.5 mg口服、2次/d,心率未见下降(94~110次/min)。服药3 d后,将伊伐布雷定剂量增加至5 mg口服、2次/d,心率缓慢降低。加量3 d后,患者心率71~89次/min。加量第4天,患者食用柚子约200 g。之后患者心率持续降低,加量第6天降至50次/min。考虑患者心动过缓为伊伐布雷定所致,停用该药。停药3 d后,患者心率76~131次/min。患者食用柚子前后心率变化特点提示,柚子与伊伐布雷定可能存在食物-药物相互作用。
简介:摘要海曲泊帕(海曲泊帕乙醇胺片)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口服、非肽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2021年6月海曲泊帕获得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既往对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成年患者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IST)反应不佳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成年患者。为指导临床规范应用海曲泊帕,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根据海曲泊帕的临床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及TPO-RA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治疗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制定了该指导原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简介:摘要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贯穿心力衰竭(心衰)发生发展始终,已成为心血管病和心衰治疗的重要靶点。伊伐布雷定是首个选择性、特异性窦房结If通道阻滞剂,减慢心率的同时不影响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其通过减慢心率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为指导我国临床医师规范应用伊伐布雷定,本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制定本共识,从伊伐布雷定在心衰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慢性心衰长期管理、心衰易损期管理和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心衰应用等)、其他心血管疾病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冠心病心绞痛、不恰当的窦性心动过速、体位直立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及冠脉CT检查前的心率控制等)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介绍伊伐布雷定的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1例74岁男性胃体腺癌患者先后接受一线、二线和三线化疗6、8和4个周期,因化疗疗效欠佳,接受阿帕替尼靶向治疗(阿帕替尼750 mg口服、1次/d)。18 d后,患者出现乏力、头晕症状,自行停药。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PLT)41×109/L,诊断:血小板减少症(3级)。立即给予升血小板治疗,PLT恢复至153×109/L后,将阿帕替尼剂量减至500 mg口服、1次/d。21 d后患者头晕症状复现,同时出现面部水肿,实验室检查示PLT 45×109/L。考虑血小板减少症与阿帕替尼有关且存在剂量相关性。再次给予升血小板治疗。13 d后,PLT恢复至214×109/L,采用减量并间歇用药方法,即阿帕替尼250 mg/d、服药3 d停药2 d。此后再未出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病情稳定。
简介:透析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可替代肾脏的代谢功能,经肾脏代谢的废物不会在患者体内蓄积过多,但也会导致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流失。研究指出,透析患者普遍存在饮食不合理的问题,如蛋白质摄入不合理、热量供应不足等,导致贫血、感染、抵抗力下降等不良后果,给治疗带来麻烦,不利于预后。那么,透析患者应该怎么吃呢?下面分享一些关于透析患者的饮食指导知识。
简介:摘要尼帕病毒病(NVD)是一种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致死率达40%~7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近20多年来国际高度关注的新发传染病之一。尼帕病毒(NiV)是NVD病原体,其自然宿主是狐蝠科的果蝠。NiV可致人和动物感染,临床谱广泛,包括无症状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致命性脑炎甚至死亡。NiV自1999年首次在马来西亚被发现以来,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流行。NiV主要通过蝙蝠-猪-人、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类造成人际传播。目前,尚无NVD特异性治疗药物和疫苗。我国目前没有NVD病例报道,但我国与NVD主要流行国家经济贸易及人员往来频繁,并且已在我国相关蝙蝠体内也检测到了NiV抗体,我国存在NVD输入与本地流行潜在风险。本文围绕NVD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等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了解NVD。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0~80岁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接受二线奥拉帕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以及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后进展或复发的SCLC患者21例,联合组接受奥拉帕尼(300 mg口服,每日2次)联合帕博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治疗;单药组接受帕博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治疗。结果联合组和单药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5.5%和10.0%(P=0.149),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1.8%和70.0%(P=0.63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5.93和3.53个月(P=0.036),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0.43和8.43个月(P=0.063)。联合组和单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0.9%和70.0%(P=0.311),Ⅲ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36.4%和10.0%,P=0.311)、胃肠道反应(9.1%和10.0%,P=1.000)和其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18.2%和30.0%,P=1.000)。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数目(P=0.006)、铂类敏感性(P=0.036)和乳酸脱氢酶水平(P=0.022)为影响患者联合用药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奥拉帕尼初步显示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可耐受,或可成为SCLC患者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
简介:近年来,由于社会人士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但由于工作以及学习的压力较大,饮食习惯不佳,许多人都沉溺于不好的方式,如酗酒、暴饮暴食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泌尿结石的复发概率,而且以男性为主,而且由于急性症状频发,使得该病的治疗效果遭到了很大的限制,给病人的日常生活操作与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做好泌尿结石的饮食习惯指导,既可以缓解病情,又可以降低复发的可能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饮食习惯的指导,早就被广泛应用于泌尿结石的治疗,并且可以显著改善病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通过提供全面的饮食建议和专业的培训,帮助病人掌握有关饮食的全部知识。
简介:摘要1例52岁胃肠间质瘤女性患者,术后1个月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0.4 g口服、1次/d。约5个月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及皮肤黄染。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8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36 U/L,总胆红素(TBil)32 μmol/L。考虑药物性肝损伤,停用伊马替尼。进一步检查示白蛋白29.5 g/L,HBV DNA 3.57×106 IU/m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21%;腹部增强CT示腹腔积液。患者为e抗原阴性慢性HBV携带者(20余年),结合上述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很可能为伊马替尼诱发的HBV再激活所致。给予抗病毒、保肝与人工肝治疗,24 d后ALT 25 U/L,AST 39 U/L,TBil 165 μmol/L,HBV DNA 659 IU/ml。约5个月后,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 262 IU/ml。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戈谢病患儿进行伊米苷酶用药监测,对伊米苷酶替代治疗戈谢病短期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对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规律行伊米苷酶替代治疗的6例戈谢病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每3个月体检评估肝脾大小、记录骨痛等症状、监测血液学,治疗1年时CT评估肝脾体积、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骨骼受累情况、监测体质量及身高、SF-36健康调查表评估生活质量,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6例戈谢病患儿进行伊米苷酶替代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治疗3~6个月患儿肝脾均出现回缩,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上升。治疗1年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4.200,P=0.008),血小板较治疗前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60,P=0.073)。治疗1年行CT评估肝脾体积,肝体积缩小(22.10±15.28)%(t=2.725,P=0.042),脾体积缩小(47.10±18.42)%(t=3.162,P=0.034);身高增长(6.17±2.86) cm(t=5.286,P=0.003),体质量增加(4.08±2.01) kg(t=4.975,P=0.004)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489.35±103.99)分比(632.75±73.34),t=5.740,P=0.002]。治疗1年仍有1例间断诉骨痛,2例MRI进展,考虑可能与观察时间短及用量不足有关,3例MRI与治疗前无变化。结论伊米苷酶替代治疗儿童戈谢病短期可纠正血细胞减低、肝脾大,身高、体质量出现增长,生活质量改善,骨骼受累短期改善不明显。
简介:摘要随着质谱技术、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遗传代谢病得以诊断。遗传代谢病治疗原则为限制代谢受阻底物的摄入,降低有害产物的蓄积,补充生成不足的产物。饮食治疗是许多遗传代谢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出发点为限制代谢障碍底物的摄入,补充合成不足的产物或替代能源以绕过缺陷途径,目的为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随着越来越多的特殊医学配方营养食品投入生产和使用,饮食治疗的可及性及依从性提高,越来越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以改善。现主要针对相对常见的遗传代谢病的饮食治疗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