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肌力的影响。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省直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盆底肌锻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肌力、盆底肌疲劳值及性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盆底肌肌力、疲劳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均高于治疗前,疲劳值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盆底肌肌力高于对照组,疲劳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性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将盆底肌锻炼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盆底肌肌力,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主要就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技术的效果展开研究。方法:选择我院于2022年3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束6个月后盆腔肌纤维恢复情况及盆腔恢复情况。结果:较对照组产妇,研究组产妇护理后盆腔肌纤维改善效果及盆腔恢复情况均明显更好(p均<0.05)。结论:通过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盆腔肌纤维恢复,改善盆腔肌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早期盆底康复锻炼与盆底近期功能及预后状况。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本院接诊的250例产妇进行研究,其中200例为自然分娩产妇,50例为剖宫产产妇,均为初产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四组。顺产、剖宫产对照组患者给于常规护理;顺产、剖宫产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对顺产产妇以及剖宫产产妇的产后以及训练12周后的盆底肌肌力评定结果、最大收缩力收缩的维持时间、15 s内最大收缩次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顺产研究组产后盆底肌肌力、最大收缩力收缩的维持时间、15 s收缩次数与剖宫产研究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顺产研究组与剖宫产研究组产后12周后盆底肌肌力、最大收缩力收缩的维持时间、15 s收缩次数显著高于顺产对照组与剖宫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1年,顺产研究组、剖宫产研究组产妇便秘,压力性尿失禁,尿流不畅、膀胱排空后有尿滴下、难以完全排空等尿道症状,性交痛,腹痛,阴道干涩,性生活满意度下降等情况与顺产、剖宫产对照组产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早期阴道分娩对盆底肌的影响力较剖宫产分娩的影响大,但长期而言阴道分娩对盆底肌的影响力较剖宫产分娩的影响并无明显的差异;采用早期盆底功能康复锻炼能够在产后早期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馈教学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健康信念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训练期间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回馈教学,比较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健康信念、盆底肌改善效果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锻炼依从性评分、健康信念评分、盆底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评分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QL)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回馈教学可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健康信念,从而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改善盆底肌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格林模式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8年1~12月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43)及对照组(n=43)。两组患者均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训练期间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疾病知识、锻炼依从性、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锻炼依从率、盆底肌改善有效率,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疾病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IQ-7)、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格林模式健康教育指导产后尿失禁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疾病知识,进而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气囊仿生无创助产与单一无创及传统助产三种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3、6个月盆底功能。方法选取资源县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07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气囊仿生无创助产48例、单一无创助产25例、传统助产阴道34例。孕28周检测盆底肌力,产后3、6个月再检测盆底肌力。结果产后3个月,三组不同分娩方式的Ⅱ类收缩次数(次)、Ⅱ类平均阴道压(cmH2O)明显不同,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78,P=0.022;F=3.926,P=0.02),其中气囊仿生无创助产、单一无创助产法明显高于传统助产分娩法。三组不同分娩方式产后6个月盆底功能,在Ⅰ类持续时间( s)、Ⅰ类平均阴道压(cmH2O)、Ⅱ类平均阴道压(cmH2O)方面,传统助产分娩法(C组)依次为(3.05±1.14)s、(54.82±11.87)cmH2O和(47.21±5.64)cmH2O,单一无创助产法(B组)依次为(3.98±1.37)s、(56.17±15.49))cmH2O和(53.78±13.47),气囊仿生无创助产法(A组)依次为(4.15±1.41)s、(57.60±15.05)cmH2O和(55.98±12.98)cmH2O,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4,P=0.001;F=4.711,P=0.011;F=6.129,P=0.003)。结论采用气囊仿生无创助产在分娩后3、6个月盆底功能恢复理想,保障了产妇产后健康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盆底康复中心就诊的128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19年8—12月收治的6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8月收治的6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锻炼依从性及所处行为改变阶段。结果干预12周后,观察组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周后,观察组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锻炼依从性、治疗效果,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与盆底超声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异常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初产妇85例,均于产后行腹部超声与盆底超声检查。统计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异常者检出情况,分析盆底超声及腹部超声参数值。结果85例产妇中盆底功能异常45例,检出率为52.94%(45/85)。静息状态下,盆底功能正常者膀胱颈与参考线的距离(BSD)、直肠壶腹部与参考线的距离(RSD)大于盆底功能异常者(t=5.828、6.281,P均<0.05)。最大张力状态下,盆底功能正常者肛提肌裂孔面积(LHA)、膀胱颈移动度(BND)小于盆底功能异常者(t=8.175、18.849,P均<0.05),BSD大于盆底功能异常者(t=35.515,P<0.05)。结论腹部超声与盆底超声检查可定量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与无痛分娩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于本院分娩的98例初产妇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49)、无痛分娩组(n=49)。剖宫产组实施剖宫产手术,无痛分娩组实施自控泵止痛分娩,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分娩3月后盆地肌肉张力、尿道功能指标以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无痛分娩组阴道静吸压(VRP)(31.66±6.11)cmH2O(1cmH2O=98 Pa)、阴道收缩压(VSP)(29.64±6.97)cm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67±1.11)s、功能性尿道长度(29.64±6.46)mm、最大尿道关闭压(30.78±6.91)cmH2O,均好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分娩3月后恢复性生活率36.73%,性交疼痛率4.08%,性欲下降率10.20%,性生活中尿失禁率6.12%,性高潮障碍8.16%,均低于无痛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剖宫产分娩方式,无痛分娩对盆底功能损伤更小。剖宫产除分娩3月后性生活恢复率低于无痛分娩组,对其他性生活质量指标相对而言影响较小,因此需结合临床指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则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和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中达到3级以上盆底肌肉张力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发生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给予针对性护理,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的盆底肌肉张力、降低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的发生率,还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63例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3个月存在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81例)与对照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采用膀胱功能评估量表(MHU)、宫颈癌患者治疗评价量表(FACT-CX)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及生命质量。结果试验组宫颈癌术后患者干预后的MHU总分及尿急、夜间排尿频率、压力性尿失禁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宫颈癌术后患者干预后的FACT-CX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不仅可改善宫颈癌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阴道分娩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疗效。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阴道分娩后PFD患者7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8例)和观察组(3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电生理指标、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的6个测量点值,6个测量点为阴道前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a点)、阴道顶端或前穹隆到Aa点之间阴道前壁上段中的最远点(Ba点)、阴道后壁中线距处女膜缘3 cm处(Ap点)、阴道后穹隆或阴道顶端至Ap点的阴道后壁上段的最远点(Bp点)、宫颈或子宫切除后阴道顶端所处的最远端(C点)和有宫颈时的后穹隆的位置(D点)。结果观察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静息平均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51 ± 0.22)%比(- 3.29 ± 0.37)%、(- 2.89 ± 0.27)%比(- 3.18 ± 0.32)%、(3.41 ± 0.39)μV比(2.91 ± 0.28)μV、(30.12 ± 0.22)μV比(28.29 ± 0.37)μV、(3.14 ± 0.55)μV比(2.51 ± 0.30)μV、(39.89 ± 0.27)μV比(38.18 ± 0.32)μV和(76.92 ± 28.18)cmH2O(1 cmH2O=0.098 kPa)比(69.10 ± 30.66)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SUI发生率和PISQ-12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4.36%(52/362)比27.09%(97/358)和(28.49 ± 3.61)分比(37.62 ± 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a、Ba、Ap和C点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2.69 ± 0.21)cm比(- 2.38 ± 0.13)cm、(- 2.30 ± 0.52)cm比(- 2.21 ± 0.33)cm、(- 2.91 ± 0.35)cm比(- 2.85 ± 0.24)cm和(- 5.33 ± 065)cm比(- 5.20 ± 05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2.469、2.691和2.889,P<0.05);两组Bp和D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后PFD患者采用较强强度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盆底电生理指标、POP-Q指标,降低SUI发生率,提高性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孕期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D)近年备受关注,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大便失禁(FI)、性功能障碍(SD)与慢性盆腔疼痛等。妊娠和分娩是导致PFD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国家"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育龄期女性妊娠、分娩次数增加,产后以盆底功能障碍为主的多种问题日益突显,就诊需求增加。PFDD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笔者拟就妊娠与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上述5种孕期与产后不同类型PFDD,以及该病预防策略、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盆底肌锻炼在降低无痛分娩致产后尿潴留中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从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无痛分娩产妇20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盆底肌锻炼,观察两组产妇的排尿时间及排尿后残余尿量。结果:经过整体护理后,研究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排尿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肌锻炼能够促进产妇自主排尿,缩短排尿时间,降低了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序贯式健康教育的助产模式对产后盆底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12月,于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即将分娩的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的分阶段的常规孕期产检、常规产时助产技术和常规的产褥期护理。干预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序贯式健康教育。分别比较两组产妇会阴切开率、产后出血率及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程度,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评分,产妇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会阴切开率及第二产程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干预组会阴无裂伤人数占比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高,而会阴Ⅱ度裂伤人数相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干预组产妇产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评分相比对照组均明显更高。干预组产妇满意度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序贯式健康教育的助产模式有利于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修复,同时有效降低会阴切开率、出血率,且有利于减轻会阴裂伤程度,提高产妇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锻炼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用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子宫切除术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9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用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盆底康复锻炼,联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干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盆底肌力情况、术后盆底电生理指标、术后生命质量以及性生活质量、手术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两组盆底肌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用组术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联用组Ⅰ类肌疲劳度、Ⅱ类肌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联用组盆底障碍影响问卷-7(PFIQ-7)以及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联用组血清TGF-β1、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锻炼与电刺激生物反馈联用可显著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肌力,同时可改善盆底电生理指标,提高生命质量以及性生活质量,且有利于提高血清TGF-β1、IGF-1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雌激素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开封市妇产医院收治的267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35例)和观察组(132例),对照组给予雌激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雌激素治疗,比较两组盆底肌力、临床症状、盆底机电位及血清松弛素(RLX)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问卷评分(PF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电位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RLX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雌激素治疗女性PFD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力及其临床症状,降低血清RLX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会阴按摩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纳入的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会阴按摩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分娩结局情况。结果实施产前会阴按摩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干预模式后,研究组初产妇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初产妇(P<0.05),研究组初产妇的自我效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初产妇(P<0.05),研究组初产妇的分娩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会阴按摩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有效缓解初产妇负性情绪,提升其自我效能水平,改善其分娩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