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甲状腺结节主要是由于局部甲状腺细胞出现异常生长所致,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表现,多通过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会有颈部肿大、咽部存在异物感等表现。因此,大部分无明显症状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选择不治疗或者外敷药物辅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现代康复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80例膝关节僵硬患者,采用随机摸球法分为2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理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外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现代康复手法。2组均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量角器测量膝关节屈曲度、伸展度,VAS量表评估膝关节疼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96.43±4.63)°比(89.58±4.67)°,t=6.59]高于对照组(P<0.01)、伸展度[(8.32±2.03)°比(11.69±2.37)°,t=6.83]低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2.06±0.49)分比(3.65±0.76)分,t=11.12]低于对照组(P<0.01)、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28.97±3.76)分比(20.43±3.04)分,t=11.17]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现代康复手法结合中药外敷可较好地改善膝关节僵硬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降低疼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
简介:目的:分析中药外敷在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中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受56例带状疱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组,分别是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的是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护理和中药外敷的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后对结果分析。结果:乙组的疼痛缓解几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2.8%和728.6%,事实证明,乙组的优势显著。乙组患者的疱疹消失时间是6.25±0.6d,甲组患者的疱疹消失时间是12.36±0.66d,乙组的疱疹消失时间短于甲组。结论:针对带状疱疹患者实施中药外敷的形式,优势显著,疱疹消退时间短,能减少遗留神经痛的出现,该方式值得借鉴和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散结消瘿方内服联合中药外敷在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1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7例。对照组行散结消瘿方内服,观察组行散结消瘿方内服联合中药外敷。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甲状腺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促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水平、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及痊愈患者短期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较高[91.04%(61/67)比73.13%(49/67)],复发率较低[5.26%(2/67)比30.00%(9/67)],P<0.05;观察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ESR、TRAb、TPOAb、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升高(P<0.05)。结论散结消瘿方内服联合中药外敷可改善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治疗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证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20年12月承德市中医院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治疗。2组均治疗28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腹部B超检测并记录最大尿意膀胱容量,排尿完成后记录残余尿量,评估膀胱功能;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尿痛改善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1/53)、对照组为84.9%(45/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98,P=0.046)。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54.23±6.23)ml比(91.24±11.25)ml,t=20.95]低于对照组(P<0.01),最大尿意膀胱容量[(366.23±30.23)ml比(259.63±26.23)ml,t=19.35]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t=13.25,P<0.01),膀胱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t=13.53,P<0.01)。观察组尿痛改善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73、17.91、6.76、9.67,P值均<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常规疗法+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针刺+热奄包外敷可较好改善中风后尿潴留肾气亏虚证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目的:讨论中药房药师开展中药学服务的影响。方法:研究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展开,共纳入120例接受中药治疗患者为对象,行抽签分组法,即对照组、实验组,各组均由60例接受中药治疗患者构成,对照组行普通中药房服务,实验组采取中药学服务,围绕中药房药师服务质量、用药不良反应、处方不合格率等展开讨论评估。结果:分析比较发现,实验组药师服务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实验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处方不合格率较对照组低,比较结果P<0.05,二组数据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及合理性,可在中药房药师工作中开展中药学服务,该措施有提高中药师服务质量作用,降低患者用药不良事发生风险,临床推广价值高,实践意义重大。
简介:目的:比较中药免煎颗粒和传统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差异。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7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用药方法以中药免煎颗粒用药者350例为研究组,以传统中药饮片用药者350例为对照组,对两种用药情况进行临床对比。结果:研究组调剂出错率和发药出错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满意度和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免煎颗粒相比于传统中药饮片临床用药准确性更高,治疗效果更高,方便取用,使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更高。
简介:摘要:中药特色技术传承项目是指传统中医药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与创新项目,其核心在于将千百年来积累的中药制剂独特技艺和经验传承下来,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与发展。这一项目不仅关注中药制剂的制作工艺,还涉及中药资源的调查与保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的探讨、中药制剂工艺的优化以及中药临床应用的评价等多个方面。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体全血外敷在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对该方法治疗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康复三科2020年1至12月住院的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自体全血组)。在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的情况下,两组患者均先进行蚕食清创,而后对照组采用活性氧和次氯酸成分消毒液(德维可)联合泡沫敷料治疗;试验组采用德维可、自体全血外敷联合泡沫敷料治疗。治疗当日及治疗第3、6、9、15天,观察局部创面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创面愈合率、毛细血管计数和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其中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衍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毛细血管计数、生长因子表达、创面愈合率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²检验比较。结果40例糖尿病足慢性创面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创面面积、Wagner分级、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数、合并高血压和高血脂、踝肱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当日及第3天,两组创面愈合率和毛细血管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6、9、15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中各生长因子(PDGF、VEGF、EGF、TGF-β1、IGF-1)均在第3天少量表达,第9、15天的表达量逐渐增强。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9、15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全血能增加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的愈合率。自体全血可能通过增加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组织中毛细血管数和生长因子含量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PRT)对葡萄膜黑色素瘤(U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07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因UM行PRT的共819例患者资料,包括术前视力、眼压以及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间接检眼镜、彩色多普勒超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眼眶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情况,PRT次数、时间、并发症、随访时间,敷贴器取出后半年UM瘤体的基底最大直径和瘤体高度,末次随访肿瘤转移率、病死率及视力变化情况。UM控制标准: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瘤体体积与治疗前相比较,瘤体高度增加2.0 mm或肿瘤任一边界扩展2.5 mm视为瘤体增长,反之则定义为敷贴治疗有效。采用配对t检验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9例UM患者中男性408例,女性411例;年龄13~85岁,平均数为47岁;均为单眼发病,9例为睫状体黑色素瘤,43例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累及睫状体,767例为脉络膜黑色瘤。819只患眼中,中等大小肿瘤697只眼,大肿瘤110只眼。所有患者接受1次PRT,放射治疗时间6~50 d,平均数为15 d。819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活动性出血,无感染,无邻近组织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治疗半年后瘤体基底最大直径为(12.41±3.20)mm,与治疗前瘤体基底最大直径(12.82±3.2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1);治疗半年后瘤体高度为(6.18±2.55)mm,与治疗前瘤体高度(7.21±2.5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P<0.01)。随访时间为(34±24)个月(1~125个月),至随访期末25例患者在PRT术后2年失访,71例治疗后行眼球摘除术,PRT的有效率为88.3%(723/819),眼球保留率为91.1%(723/794);视力不变393只眼,视力下降344只眼,视力提高82只眼。60例患者发生全身转移(肝脏、骨、乳腺转移),22例患者因肿瘤全身转移而死亡。生存曲线分析显示5年肿瘤转移率为12.8%,病死率为5.8%;10年肿瘤转移率为20.6%,病死率为5.8%。结论PRT对UM安全、有效,保眼率高且能保存部分有用视力,可以作为控制中等大小UM的主要治疗方式。(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70-675)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化瘀宁坤液灌肠加药渣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瘀宁坤液灌肠加药渣外敷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 GQOLI-74)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TNF-α水平;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1/53)、对照组为83.0%(44/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0,P=0.026)。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t=8.205,P<0.01);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503、8.786、7.798、9.353,P值均<0.001);血清CRP[(4.52±3.46)g/L比(8.23±3.35)g/L,t=5.608]、TNF-α[(1.00±0.35)μg/L比(1.52±0.28)μg/L,t=14.55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化瘀宁坤液灌肠及药渣外敷可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药物外敷联合穴位按摩对缓解产妇乳汁淤积的效果及对乳房胀痛、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31日至2月28日在临沂市中医医院产科分娩后乳汁淤积的产妇124例,年龄22~35(27.85±2.10)岁,孕周36~41(38.16±1.28)周,初产妇94例,经产妇30例,阴道分娩102例,剖宫产22例。根据信封密封法分为对照组(62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予以毛巾热敷+吸奶器吸乳,观察组采用中医药物外敷联合穴位按摩。对比两组产妇干预疗效、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情况。产妇年龄、孕周及乳房胀痛评分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干预疗效、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等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对比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Z),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96.77%(60/62)比85.48%(5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6,P=0.038)。干预后,观察组乳房胀痛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2.21±1.36)分比(3.01±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8,P=0.001)。观察组母乳喂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6,P=0.013)。结论中医药物外敷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缓解产妇乳汁淤积、乳房胀痛,促进母乳喂养。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将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4例,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和对照组(24例,单纯胸腔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卡氏评分和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27);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5);对照组58.33%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观察组33.33%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P<0.05);对照组54.17%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观察组25.00%患者出现骨髓抑制(P<0.001);对照组25%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观察组未出现明显肾功能异常(P<0.05);对照组发热率33.33%,观察组发热率12.50%(P>0.05);对照组41.67%患者出现胸痛,观察组12.5%患者出现胸痛(P<0.05);对照组58.33%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观察组29.17%患者出现恶心呕吐(P<0.05);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心电图异常。结论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将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4例,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和对照组(24例,单纯胸腔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卡氏评分和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27);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15);对照组58.33%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观察组33.33%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P<0.05);对照组54.17%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观察组25.00%患者出现骨髓抑制(P<0.001);对照组25%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观察组未出现明显肾功能异常(P<0.05);对照组发热率33.33%,观察组发热率12.50%(P>0.05);对照组41.67%患者出现胸痛,观察组12.5%患者出现胸痛(P<0.05);对照组58.33%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观察组29.17%患者出现恶心呕吐(P<0.05);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心电图异常。结论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晚蚕沙外敷治疗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寒凝血瘀型DP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钴胺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晚蚕沙外敷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肱踝指数(ABI)和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右侧ABI值均较治疗前上升,治疗后VPT值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试验组左、右侧ABI较对照组上升(t=6.690、8.355,均P=0.000),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VPT值降低(t=6.447、6.734,均P=0.000)。结果晚蚕沙外敷治疗寒凝血瘀型DPN能在ABI、VPT方面获益,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甲硝唑药膜治疗牙周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龈沟液中C反应蛋白(CRP)、弹性蛋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中医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牙周炎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予甲硝唑药膜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牙周系统检查指标[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附着丧失(AL)]、龈沟液生化指标[CRP、细胞内弹性蛋白酶(EA-p)、细胞外弹性蛋白酶(EA-s)]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半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37%(37/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χ2=6.17,P < 0.05)。治疗后,观察组GI、PD、BI、PLI、AL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01);观察组龈沟液CRP、EA-p、EA-s分别为(5.31±1.19)μg/L、(0.70±0.20)Abs/mL、(0.48±0.19)Abs/mL,均低于对照组的(7.92±1.27)μg/L、(1.15±0.52)Abs/mL、(1.12±0.31)Abs/mL(t=9.24、4.97、10.85,均P < 0.001)。观察组半年内复发率为2.63%(1/38),低于对照组的20%(6/38)(χ2=3.93,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甲硝唑药膜治疗牙周炎安全有效,有助于下调龈沟液CRP、EA-p、EA-s水平,缓解炎症,改善牙周状况,减少复发。
简介: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助于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医学部新型多功能芒硝外敷袋研发团队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的访谈资料、反思日记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期还原团队组建、专利研发以及创新转化的过程,分析讨论团队成功可取之处,供其他高校借鉴,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葡萄膜黑色素瘤(UM)患者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PRT)的不同临床反应模式以及治疗失败后行二期眼球摘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2011年3月至2017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125I巩膜外PRT的465例U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7例,女性248例;年龄(46.7±12.1)岁。均为单眼。二期眼球摘除原因包括局部肿瘤治疗失败、青光眼、巩膜坏死和患者要求等。肿瘤分级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分级标准。依据文献标准将PRT后肿瘤反应模式分为消退型、增长型、稳定型、其他型。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59个月,观察肿瘤变化情况。465例患者中,有3次及以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I)检查完整随访记录245例。治疗前患者年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肿瘤厚度及最大基底直径比较行t检验;患者性别、肿瘤AJCC T分级、是否累及睫状体、是否存在视网膜下液、视盘侵犯、玻璃体积血以及瘤体形状、位置等因素比较行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估PRT后二期眼球摘除的累积概率;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价肿瘤特征与PRT后二期眼球摘除的关系。结果465例患者中,随访期间行二期眼球摘除(保眼失败)78例(16.8%,78/465 ),其中1、3、5年眼球摘除率分别为5.4%、9.3%、17.1%;保眼成功387例(83.2%,387/465)。与保眼成功者比较,保眼失败者肿瘤最大基底直径更大,肿瘤不规则状及弥散状形态百分比、肿瘤累及黄斑百分比、AJCC T分级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3次及以上完整CDI检查记录的245例患者中,消退型、稳定型、增长型、其他型分别为115、76、27、27例。增长型、其他型患者肿瘤厚度明显小于消退型、稳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增长型患者保眼失败率明显高于消退型、稳定型、其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HR=1.19 )、肿瘤厚度(HR=1.08)、AJCC T分级(HR=1.90)、增长型反应模式(相对于消退型反应模式)(HR=4.20)与保眼失败相关(P<0.05 )。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基底直径(HR=1.24 )、增长型反应模式(相对于消退型反应模式)(HR=4.59)仍与保眼失败相关(P<0.05 )。结论PRT后增长型、其他型反应模式UM患者治疗前的肿瘤厚度更小;肿瘤最大基底直径、增长型反应模式是PRT失败后进行二期眼球摘除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