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肺炎患儿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聊城市中医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26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儿以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同时并行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的VC、FEV1、FEV1/FVC及PEFpre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的SF-36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医辨证施护干预肺炎患儿,能够有效改善其中医证候积分,促进肺功能水平趋于正常,提升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的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和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中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开展MRI检查,分析MRI呈现的肿瘤对周边器官的转移和侵犯、占位征象、血管浸润变化、肿瘤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变化以及肿瘤的大小和形态,并对患者进行中医分型,分析MRI影像表现和中医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四种证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及湿热蕴结型)肿瘤患者之间的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证型肿瘤数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证型肿瘤的结节型数量与巨块型、弥漫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滞血瘀型患者中,结节型、弥漫型与巨块型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中医证型的DWI信号、有无癌栓、侵犯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肝癌疾病,应用MRI影像能够为中医分型提供有效参考,有助于中西医联合诊断的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护理联合中药湿热敷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16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护理联合中药湿热敷;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程度、肢体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AS评分为(1.61±0.83)分,显著低于常规组(4.19±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下肢FMA评分为(27.34±4.19)分,显著高于常规组(18.97±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GQOLI-74总评分为(86.49±4.93)分,高于常规组(60.15±5.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护理联合中药湿热敷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有助于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氯吡格雷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评估。采用数字荧光杂交测定CYP2C19的基因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对CYP2C19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遗传平衡检测;中医体质分型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阳虚质18例(18%)、阴虚质30例(30%)、气虚质18例(18%)、痰湿质51例(51%)、湿热质14例(14%)、特禀质2例(2%)、血瘀质27例(27%)、气郁质4例(4%)、平和质11例(11%);CYP2C19*2基因多态性分布为CYP2C19*2(A/A,突变纯合子)21例(21%)、CYP2C19*2(A/G,杂合子)33例(33%)、CYP2C19*2(G/G,正常纯合子)46例(46%),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375;CYP2C19*3基因多态性分布为CYP2C19*3(A/A)1例(1%)、CYP2C19*3(G/A)14例(14%)、CYP2C19*3(G/G)85例(85%),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为0.08;与A/A基因型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2位点G/G基因型与痰湿质(OR=5.105,95% CI:1.308~19.928,P<0.05)、血瘀质(OR=12.557,95% CI:1.741~90.558,P<0.05)存在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痰湿质患者最多;氯吡格雷CYP2C19*2位点突变率明显高于CYP2C19*3位点突变率;急性脑梗死患者痰湿质、血瘀质与氯吡格雷CYP2C19*2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谱及其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控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1 891份鼻咽拭子进行病原体检测,采用卡方检验与Bonferronni两两比较法对不同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1 891份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样本有810例,总检出率42.78%;感染以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PIV)、鼻病毒(Rhinovirus, RhV)、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为主。在年龄分布中,"<5岁"组与"5~岁"组病原体检出率偏高。不同症状的患者病原体检测,偏肺病毒(Metapneumovirus, MPV)在肺炎患者检出率相对较高;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 FLuA)、PIV、CoV、RhV在非肺炎患者检出率较高;FLuA与腺病毒(Adenovirus, ADV)在高热与超高热组的检出率相对较高;CoV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在中度发热组的检出率相对较高;PIV在咳嗽患者检出率相对较高。多个病毒流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普遍在冬春季检出率较高;在不同年份,不同的病毒检出率有较强规律性。结论PIV、RhV、CoV为广东省近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HNL)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以发现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标准的166例HNL患者的基线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临床特征等进行中医证候判别;行完整淋巴结活检以病理组织学确诊,进行病理分型;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对HNL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66例HNL患者中,属风热痰毒证96例(57.83%)、热毒壅盛证57例(34.34%)、痰瘀互结证13例(7.83%);病理分型为增生型96例(57.83%)、坏死型59例(35.54%)、黄色瘤样型11例(6.63%)。临床特征资料显示,3种中医证型的靶淋巴结最大径、疼痛评分、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37、34.484、34.805,P值均<0.05);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94,P>0.05)。3种病理分型的靶淋巴结疼痛评分、体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153、25.931,P值均<0.05);靶淋巴结最大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49、0.671,P值均>0.05)。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风热痰毒证与增生型、热毒壅盛证与坏死型的点集合基本重合,痰瘀互结证与黄色瘤样型的点集合最接近(χ2=235.100,P<0.001)。结论HNL的3种中医证型与病理分型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其中,风热痰毒证病理学改变多倾向于增生型,热毒壅盛证多倾向于坏死型,痰瘀互结证多倾向于黄色瘤样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看护阶段,采用"六字诀"锻炼联合穴位贴敷对改善症候积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上海市长征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内收治,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全部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穴位贴敷,观察组在同时联合"六字诀"锻炼,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心悸、胸闷、气短、耳鸣)、生活质量(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心绞痛发作、满意度、疾病主观感受)水平以及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字诀"锻炼联合穴位贴敷的实施,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大幅度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的流行特征、临床特征及病原特征。方法收集2018—2019年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流行病学信息、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研究及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485例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以发热(99.17%)、咳嗽(82.27%)、咳痰(41.65%)为主。肺炎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6.29%。病毒总体阳性检出率45.77%。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最高(8.87%),其次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7.42%)、乙型流感病毒(4.95%)和腺病毒(4.95%)。冬春季发病的病原种类主要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3型和鼻病毒夏秋季出现病例较多。结论引起乌鲁木齐市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的病原主要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冬春季需要做好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防控,夏秋季做好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的防控,同时做好发热呼吸道群中各种病毒和新冠病毒的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7—2020年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FRS)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谱,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疾病的防控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7—2020年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哨点医院监测病例信息及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采用IBM 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 678份样本中共检出8种病毒,总阳性率为29.20%(1 074/3 678)。排在前三位的病毒分别为流感病毒(7.18%)、呼吸道合胞病毒(7.15%)、鼻病毒(5.82%),2种病毒及以上混合感染检出率为4.57%。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0.667,P<0.001),<1岁组和1~4岁组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其余年龄组均以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60岁组各种病毒检出率均较低。住院病例阳性率低于门诊病例阳性率,不同年龄组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43,P<0.001)。FRS病毒阳性病例全年均有检出,11月份病毒检出率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在11月至次年1月较高,流感病毒检出率在1月至4月较高,腺病毒和鼻病毒检出率在夏季较高,各种病毒全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42,P=0.010)。结论应加强对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持续性监测,了解其流行特征,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儿童住院病例中呼吸道症候群的病原谱及临床特征,为疾病的预防及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结合熔解曲线的判定方法对634份下呼吸道吸取物标本进行22种病原体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34份住院病例标本中,555份病原体核酸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87.54%,检出的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腺病毒(adenovirus,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FluA)及博卡病毒(bocavirus,BoV);多重感染的比率大于单一感染,多重感染的病原体类型是ADV、RSV、FluA或者BoV伴MP共感染;在年龄分布中,FluA在"<2岁"和"2~5岁"这两个年龄组检出率较高,RSV在"<2岁"年龄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而冠状病毒在"2~5岁"和">5岁"的检出率要高于"<2岁"年龄组;结合临床症状的分析显示,RSV在非发热患者中的检出率高于发热患者的检出率,RSV及PIV在咳嗽患者的检出率高于非咳嗽患者的检出率,RSV在喘息患者中的检出率高于非喘息患者,RSV及FluA中的H3N2引起肺炎的概率较大;FLuA、FluB及RSV具有明显的冬春季流行高峰。结论应加强对MP、ADV、RSV、FluA及BoV等呼吸道病原体的持续性监测,了解其流行特征及致病力的变化,为儿童中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疾病进程特点,探索新型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分型标准,为制定更为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纳入两所三甲医院确诊ACLF患者388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检查信息、诊疗经过等信息,收集自诊断ACLF起第1、3、7、14、21、28 d和第12周或好转出院前、肝移植或病死前24 h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趋势,将其在4周内以及12周内的变化情况分为:升高至> 40%,升高但仍≤ 40%,进行性下降或持续不升;而总胆红素(TBil)变化趋势分为:下降程度≥50%,下降程度< 50%,进行性升高或者持续不降;筛选符合动态分型要求的患者,综合每个患者在第4、12周PTA、TBil变化趋势以及其预后情况,制定转归动态分型,采用χ2检验分析各分型ACLF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经过筛选,共262例患者入组,在病程第4周,有45%的患者PTA升高至> 40%,40.8%的患者TBil下降50%,病程进展至12周时,累计有65.3%患者PTA升高至> 40%,63.4%患者TBil下降50%;结合患者在第4、12周的预后情况,将患者病情演变过程分成5种类型:A型:快速进展型60例(22.9%);B型:快速恢复型82例(31.3%);C型:缓慢进展型48例(18.3%);D型:缓慢恢复型43例(16.4%);E型:缓慢持续型29例(11.1%)。快速进展型患者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急性肾损伤的比例分别为16.7%、33.3%、33.3%;而上述并发症在快速恢复型中仅占3.7%、7.3%、12.2%,χ2值分别为14.411、20.060、12.140,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率在病死或肝移植患者(即快速进展型与缓慢进展型患者)中分别为21.7%、10.4%,在快速恢复型、缓慢恢复型和缓慢持续型患者中分别为1.2%、14%、6.9%,快速进展型与快速恢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925,P < 0.05。结论ACLF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快速进展型、快速恢复型、缓慢进展型、缓慢恢复型、缓慢持续型,肝病基础、伴有真菌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急性肾损伤均可影响ACLF病情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速康复理念在严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加速康复方法治疗37例Neer分型属于3部分或4部分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内固定组)、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8例(关节置换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难度、术后患者骨愈合情况以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手术治疗疗效并总结手术治疗体会及加速康复经验。结果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速康复理念始终贯穿于术前病情评估、术中细节处理、术后功能锻炼等整个治疗过程中。术后随访,内固定组有27例术后3个月时达到骨愈合,1例因术后2个月时外伤再发骨折行翻修手术,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予患肢悬吊,术后5个月时达到骨愈合。关节置换组8例患者均在术后3 ~ 4个月达到术后骨性愈合,术后无肩峰骨折及肩胛骨骨折病例。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组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案。加速康复治疗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肱骨近端骨折的诊治过程中,对术后疗效影响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放化疗期间失志症候群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9月在吉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的中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失志量表(Demoralization Scale-Mandarin Version,DS-MV)、医学应对量表(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4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结果192例中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DS-MV得分(33.72±14.23)分;MCMQ总分(42.49±8.83)分,其中面对应对(19.12±4.10)分,回避应对(14.28±3.26)分,屈服应对(9.39±3.48)分;SSRS总分(35.39±6.2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术后时间、面对应对、屈服应对、社会支持是乳腺癌患者失志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青年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放化疗期间失志处于较高水平。医护人员针对年龄较小、文化水平低、术后时间短、采取屈服应对方式面对疾病,且社会支持较低的患者,应给予针对性干预,促进其身心健康。
简介:摘要胃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排名第三。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较复杂,分子分型方法有利于帮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预后。胃癌的分型方法有很多,包括病理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以及免疫分型等。本文通过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型方法,分析不同分型方法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为精准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