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权利结构存在远非我们想像那么自然和普遍。中国古代地权秩序强烈地提示我们有另一种以权力结构为基础法律形式存在,这种形式在本质上是排斥权利。罗马法权利结构来自于罗马公民一项强烈意愿:肯定自己自由,以区别于奴隶。罗马法基本观念是通过明确施加限制而证明或实现自由,由此形成了私法特有的权利结构。私法意义上财产权取决于这样一种决断:把人们生存与幸福设为法律目的。虽然财产观念具有某种跨文化特征,但是,私法秩序产生却有赖于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以权利结构为核心、以诉权为存在形式“法律设施”。这一切,在中国传统中付之阙如。

  • 标签: 权利结构 自由 私法秩序 信仰
  • 简介:<正>古代“法”写作灋,这已为出土钟鼎文和秦墓竹简所证实。说到“法”本义,人们常常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法,即:“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又说,“今省作法”。这种解释无疑是高度凝结了古人世世代代关于“法”这一社会现象传统认识,但尚有进一步斟酌余地。

  • 标签: “法” 《说文解字》 社会现象 公共生活 部落联盟 蚩尤
  • 简介:从用层面,人性善恶可以被解析并整合出6类主观行为和21种客观行为关系.唯小恶制小恶、恶大善制恶大善、小恶制恶大善3种客观行为关系符合民事交易范式.民事交易范式理论要通过其内在机制运作(监督和竞争)、外在诚信建构和完善违反交易范式制度谴责等三个方面加以实现.

  • 标签: 人性假设 民事交易范式 监督和竞争 外部诚信体系
  • 简介:<正>经济分析法学(亦称法律经济学、经济学法学等)于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在西方社会广为传播,已形成为一个重要法理学流派。它在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后,也在法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经济分析法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而西方微观经济学全部理论和方法,都是建立在"经济人"基本

  • 标签: 经济人 经济分析法学 西方主流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法学研究 前提假设
  • 简介:“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本刊结合自身情况,经长期摸索针对不同内容稿件概括出来选稿用稿标准。本刊编辑部许多年来一直按这个标准在选稿用稿,今后会更加明确地坚持这个标准。

  • 标签: 用稿标准 选稿 “古为今用” 结合实际 洋为中用 编辑部
  • 简介:“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本刊结合自身情况,经长期摸索针对不同内容稿件概括出来选稿用稿标准。本刊编辑部许多年来一直按这个标准在选稿用稿,今后会更加明确地坚持这个标准。

  • 标签: 用稿标准 选稿 “古为今用” 编辑部 稿件
  • 简介:'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本刊结合自身情况,经长期摸索针对不同内容稿件概括出来选稿用稿标准。本刊编辑部许多年来一直按这个标准在选稿用稿,今后会更加明确地坚持这个标准。

  • 标签: 字标准 用稿字 选稿用稿
  • 简介:差不同同时在雅典形成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后来成为了未来英关法系和大陆法系精神教父。伊壁鸠鲁学派主张快乐主义并以财富作为达成快乐手段,斯多亚学派张扬道德理想主义并排斥财富作为道德完善手段。边沁继受伊壁鸠鲁哲学将之改造为功利主义,这种主义成为英美法哲学基础,它以区分法律和道德为特征。罗马法继受了斯多亚哲学作为自己灵魂,从罗马法派生大陆法系由此具有斯多亚主义因子,它体现为道德一定程度法律

  • 标签: 伊壁鸠鲁学派 快乐主义 斯多亚学派 道德理想主义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 简介:已故学术前辈瞿同祖在法律史学界享有很高声誉,其代表作首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后被翻译成英文,声誉远播海外。[1]该书无疑是法律史学术成果中一颗璀璨明星,其研究结论"家族主义及阶级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法律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2]被采纳为学界一般通说;[3]有学者以瞿同祖在本书基本观点为依归,秉承其思路继续向前推进。

  • 标签: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学术成果 古代法律 家族主义 史学界 代表作
  • 简介: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进行审查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方法[1]。

  • 标签: 逮捕条件 羁押 逮捕
  • 简介:法定刑升格条件首要分子、多次、作为犯罪行为孳生之物或者报酬违法所得数额,是不需要认识内容;在法定刑升格条件为致人重伤、死亡情形下,只要行为人对重伤、死亡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就可以适用加重法定刑;在法定刑升格条件为严重财产损失(公共危险犯与职务犯罪除外)与其他具体违法事实(具体升格条件情形下,只有当行为人对之有认识时,才能适用加重法定刑,否则只能适用基本犯法定刑;在法定刑升格条件是“情节(特别)严重”情形下,对构成情节(特别)严重事实,应当具体区分为不需要认识、需要有预见可能性和需要有认识三种情形,但行为人对(特别)严重与否评价错误,不影响加重法定刑适用;行为人对同一法条中法定刑升格条件事实认识错误(如误将抢险物资当作军用物资实施抢劫),也不影响加重法定刑适用。

  • 标签: 法定刑升格条件 认识 认识错误
  • 简介:不法是客观,罪责是主观,这是大陆法系犯罪论阶层体系构建通行标准。但随着以罗克辛和雅各布斯为代表机能主义犯罪论产生及推演.罪责结构部分要素开始功能、客观.被赋予了刑罚目的、刑事政策等规范评价内容。罪责结构客观要素实质.在于从行为人是否是在具有选择自由情况下作出不当行为决意,转移到行为人有没有按照刑法目的或者刑事政策需要发挥其应该发挥意志自由能力。这也正是危险驾驶罪、缺陷产品罪等新型风险犯罪罪责特征。

  • 标签: 罪责结构 客观化要素 危险驾驶罪
  • 简介:苏力关于"秋菊困惑"是以个人主义视角提出追问:由西方舶来法律究竟能在何种意义上有效进入中国人生活世界?然而,国家主义法律叙事却自有其内在焦虑:当自成一体法律日渐发展出包含"案件制作术"在内各种旨在自我合法"合法性技术",国家如何才能确保法律始终是以符合预期方式在"运作"?也正是因为法律对于国家政治强力无能为力,使得国家越是基于对法律正当性焦虑而实施干预与矫正,它就越是激发了社会"信法不如信访"经验想象。就此而言,国家法律实践深层问题或许早已不是苏力借"秋菊困惑"而加以呈现关于国家法律"再入"焦虑,而更应是其在面对诸如"我不是潘金莲"式社会诉求时,无法"退出"乏力。这就要求国家不仅仅要"建设法制",更要"让社会运转起来"以构建让国家能够"进退自如"社会治理能力。

  • 标签: 依法治国 送法下乡 信法不如信访 社会治理 社会建设
  • 简介:民法基本原则体系构建,应该建立在人性恶论假设这一近现代民法价值前提之上。从对人性尊重角度出发,民法基本原则正面体系应包括主体平等、私权保护和意思自治;从对人性限制角度出发,民法基本原则反面体系应包括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以此为基础,不宜将民法定位为直接追求实体公平之法,当事人之间实体公平,通过主体平等、意思自治、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所保障程序公平,即可基本达致,因此公平不应当成为民法基本原则。

  • 标签: 性恶论 民法基本原则 公平
  • 简介:条件不起诉适用对象狭窄,适用条件模糊,欠缺正当适用程序,且既由检察机关决定,又由检察机关负责监督考察,其决定效力处于待定状态,导致有些检察机关不愿适用。立法应当进一步完善,包括适当扩大其适用对象,将附加条件分为负担和指示两部分,适用程序从仅仅听取意见到举行公开听证,并取得被害人同意,监督考察从检察机关负责转为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同时,应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具有确定法律效力。

  • 标签: 附条件不起诉 犯罪嫌疑人 被害人 适用
  • 简介:一、郭××盗窃案基本案情2007年12月24日19许,犯罪嫌疑人郭××伙同刘××(在逃)在卢龙火车站货场5道停留列车上,采用刀割篷布卸货方法,盗窃车内化肥10袋,价值1350元,2008年1月3日19时郭××伙同刘××、赵××等(均在逃)以同样方法在卢龙站内停留列车上盗窃"军用大米"12袋,价值840元。

  • 标签: 附条件逮捕制度 利弊关系 工作机制研究
  • 简介:<正>我国刑法第七十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如果没有再犯新罪,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如果再犯新罪,撤销缓刑,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决定执行刑罚。"根据这一规定,撤销缓刑条件是缓刑犯在缓刑期间"再犯新罪"。避免短期自由刑弊端,是最初设置缓刑直接缘由;籍以鼓励犯人自新,使缓刑成为改造犯人手段,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

  • 标签: 立法完善 缓刑制度 缓刑犯 缓刑考验 缓刑期间 撤销
  • 简介:单位累犯肯定说与否定说根本分歧在于未能建立统一学术话语平台,与自然人不同内在结构决定了单位累犯具有自身组成要素上复杂性。单位累犯探讨与建构必须以三个前置性条件为出发点.即肯定单位犯罪主体成立、单位主体具有人格特性、单位内在组成整体性。厘清这三个前置性条件,是探讨单位累犯特殊性和重构单位累犯关键所在。

  • 标签: 单位累犯 犯罪 人格 整体性
  • 简介: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要求在适用逮捕措施时应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但是,无论是从立法上来看,还是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逮捕条件离宽严相济精神都相去甚远.为此,需改革我国逮捕适用条件,以体现宽严相济理念.

  • 标签: 宽严相济 证据要件 刑罚要件 必要性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