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探析现今我国"司法机关"概念的内涵,有必要追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下有关"司法机关"立法概念使用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苏维埃政权时期,基于审检合一的机关设置模式,法院系统曾经使用"司法机关"概念。自《人民政府组织法》及"五四宪法"后,在我国宪法体制架构中,"司法机关"概念被弃用。1978年之后,"司法机关"概念在立法实践中重新出现,但实践运用中却呈现出概念指向模糊等问题。"审判机关"概念使用的选择经过了我国立宪者严肃的讨论与考量,反映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我国审判基础理念——人民审判理念。

  • 标签: 司法机关 审判机关 概念史
  • 简介:我国宪法的有效实施依靠其庞大的监督体系。“监督”被译为“supervise”(及其名词),通过语义学分析可将它的语境规律归纳为行政性、管理性、义务性三点,但若再与我国宪法中的五种监督之语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差异巨大.因而语义并不能够等同。其实“监督”译为“supervise”起初并无不当.正是因为监督本身的无效化和人民化的语境使其语义发生了巨大流变,而差异的弥补最终也只能依赖语境的再转变。

  • 标签: 宪法 语义学 监督 supervise
  • 简介:词语所承载的意义不仅包含它的概念意义,还包含它的社会文化色彩和情感内涵.国俗语义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语的国俗语义相同性很小.英汉颜色词语在社会属性、情感和心理方面存在差异,英汉颜色词语国俗语义缺项.

  • 标签: 颜色词 国俗语义 文化限定词 文化教学
  • 简介:中国历史上的"治外法权"一词最初同时表达"管辖外国人的法权"之属地主义和"治域之外的法权"之属人主义两层意思。就属人主义的性质而言,1864年丁译《万国公法》所谓"法行于疆外者"的表述就表明领事裁判权是治外法权的一种,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将"治外法权"与"extra-territorialrights"相对应,就是这种观念的延续。而1905年后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国际法学在引入"领事裁判权"概念的同时,却将"治外法权"概念硬性与"exterritoriality"相匹配,使得"治外法权"变成了与"领事裁判权"完全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从而在中文语境里造成了混用和混乱。在1903年中外条约中已经出现外交"特权与豁免"语词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治外法权"来表述近代语境下的外国在华司法管辖权问题,也许更为恰当。

  • 标签: 《万国公法》 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