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等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中大声疾呼;“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由于小说对读者有“熏”、“浸”、“刺”、“提”的作用,“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所以说,“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他郑重的提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著名作家吴趼人曾这样描绘梁启超发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后,当时小说界的群

  • 标签: “小说界革命” 吴趼人 科幻小说 历史小说 新小说 小说理论
  • 简介:20世纪下半叶,当欧洲逐渐成为"后基督教地区"时,美国教会却在世俗化浪潮冲击下保持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其原因与1950年代和1970年代新福音派发起的基督教复兴运动有关。本文指出,复兴运动导致了新教伦理在美国的不断重建,成为其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保证;有助于美国福利事业的民间化;对美国政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 标签: 福音派 美国 基督教 复兴
  • 简介:从功能上看,心理描写不只具有技巧方面的意义,而且直接体现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本质内涵。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中,心理描写在不同时期由于受到具体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风貌;仔细探究这种差异及其变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性有着特殊的启发意义。

  • 标签: 中国现代小说 心理描写
  • 简介: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虽然集中表现为晚清修律,但其发端却是始于洋务运动。没有洋务提出的“中体西用”论,就没有“稍变成法”引进西法,就没有开法制改革风气之先,也不可能有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尽管洋务派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有限的,并且是立足中学,解析西学,但是,这并不妨碍洋务运动改革法制所带给我们的不能故步自封,不能为成法所拘用的历史启迪。

  • 标签: 洋务派 中体西用 稍变成法 法律近代化
  • 简介:中国侦探小说以担负侦破任务的侦探为主角,作家设计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供侦探施展才华,剥茧抽丝,抓获案犯。围绕作案、破案大舞台多角度展示侦探与罪犯、罪犯与被害人、被害人与侦探等相互对立的多极人物世界,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形象画廊。

  • 标签: 中国 侦探小说 人物形象 文学形象 文学研究
  • 简介:一、问题缘起:为何警抗战期间,五大高校内迁成都华西坝,据民国相关报纸可知,“一时间坝上师生骤增至5000多名……以往寂寞荒漠的华西坝,自从来了这四个大学立刻增加了活力,而且一天天走向更为繁荣之路,这应该感谢生活在这儿的两三千男女青年们”。[1]无数学者及学生的聚集,使华大变得空前热闹。[2]战争烽火岁月的艰苦挡不住陈寅恪、钱穆、梁漱溟、朱光潜等大师聚集于此地,此时华大的文、理、医牙等各学科得到空前发展。在档案馆查找当时华大繁荣的相关资料时,却无意间发现思想空前繁荣的华大校园内刑事治安案件竟频发。下表所列档案,即为抗战爆发后,当时四川省会警察局所存部分发生在华大校园内的刑事案件有关的训令、通令、指令、公函、呈文、审讯单、法院回复单、卷宗等文件。

  • 标签: 治安案件 社会互动 制度 国家 抗战期间 刑事案件
  • 简介:在现今裁判方法的研究中,传统方法论鲜受重视。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天道》所含原省模型乃传统裁判理论的核心,呈现了道墨两判案逻辑的不同,及道家批评墨家的原因,揭示了道家反对机械的逻辑实证手段,以求索“法意所随”达到个案公平的合理性。展示了道家以司法调制取得客观认识的基本模型。

  • 标签: 裁判方法 司法 天道 先秦 调制 庄子
  • 简介:长篇小说比之中、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尤其重要,从"人物形象"角度而言,两者又有不同。长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交织性"乃是其一大特点。俄罗斯文学的"多余人",是俄罗斯深受西方文学影响而产生的文学形象。"多余人"的出现,昭示着俄罗斯文化中弥漫的虚无气息,同时也激发了俄罗斯从自身寻找积极要素的急切愿望,索菲亚崇拜即是从俄罗斯文化自身涌出的一个文学形象。"多余人"与索菲亚形象交织在一起,以"缺位"、"平行"与"合一"三种关系而呈现为三种形态。与欧洲"新人"相比,"多余人-索菲亚"交织性人物形象在对待女性的态度和与神的关系上大异其趣。

  • 标签: 交织性形象诗学 多余人 索菲亚崇拜 “多余人-索菲亚”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