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纪,袁凌依然觉得,在命运这副巨大的“筛篮”面前,自己只是侥幸躲过了“筛眼”,暂时留在“筛子”里的人。他指给《方圆》记者看自己身上留下的那些曾经与“筛齿”交锋的伤痕,其中左臂臂弯处的“汤火关”(“汤火关”,俗语,指小孩子容易遭遇烫伤和烧伤,以“关”形容其凶险和不易避免)伤疤,尤其令人惊心。在成为一名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之前,袁凌曾在《财经》、《凤凰周刊》、《新京报》等媒体任职,如今是杂志《博客天下》的主笔。作为一名作家兼资深的记者,袁凌目睹了太多人从命运的“筛眼”漏下。他见识的死亡多于常人,有大人物,也有叫花子;有思想家,也有脑瘫的儿童……有的人或许有机会留下遗嘱,而有的人却没有人听他讲话,或已经失去说话的能力。
简介:"今天你博客了吗?"已成了博客时代的流行语,这是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速度之迅猛恐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2002年国内写博客的网民还能计算,但仅仅两年时间之后,博客人数已不可胜数。2004年正义网开通的"法律博客"网络了一大批法律学人,贺卫方、季卫东、林来梵、邓正来、章剑生、周永坤、徐昕等一大批学界名流的加入,使其成为了法律共同体,但也不仅仅是法律共同体的一个精神家园。在这里,无论是"大腕儿"教授,还是法学院的新鲜人,抑或法律的门外汉都可以畅所欲言,评点时事、商谈读书、切磋技艺、报道讯息,其间不乏针砭时弊的战斗檄文,也不乏你来我往的持久论战。博客正在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法律学术和法学交流。大洋彼岸飘荡着星条旗的国度,比我们略早,但也基本上是同步出现了法律人写博客的热潮,其中不乏波斯纳、阿克曼这样的大手笔。在这方面,我们并不存在较大的差距,大洋两岸面临的问题有几多相同。法律博客的撰写,以及对法律讨论和法学教育带来的影响,还有未来的走势等等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耶鲁大学宪法学教授杰克·M.鲍克因(JackM.Balkin)因其创办的法律博客"鲍克因之家"而出名。前段时间在接受《耶鲁大学法律报告》的专访时,他详细介绍了美国法学界写博客的现状和面临的一些问题。原文发表于《耶鲁大学法律报告》2007年冬季号。现征其本人同意和《耶鲁大学法律报告》的授权,将其全文译出,以使我们对美国法律人写博客的现状有所了解,也引起我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