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宋代判词语言是中国历代判词语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变唐代骈判为散判,为判词语言完全成熟创造了物质条件,使判词司法功能更加凸显。宋朝最具代表性司法实判集绿当属《明公书判清明集》,从法文化视角分析其语言风格特征,对现代司法文书写作和传统法文化现代价值探讨,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 标签: 宋代 判词语言 散判 法文化 《清明集》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追溯《法权学说》构思、遗忘和重新提及历史以及在此书中表达基本框架和精神来阐述康德法哲学基本要义。在传统康德解释中,人们往往把自由看作康德法哲学唯一核心精神,从而把原子式个体观念强加给康德。然而,康德在《法权学说》中所强调法则以及交互影响观念,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种仅只依凭自由来阐释康德法哲学努力是有偏差。我们必须从法则之下自由或自由法则,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交互关系观念来解释康德法哲学。这种在保持个体独立性同时又强调对于他者开放性观念才是康德法哲学基本精神

  • 标签: 法权 自由 法则 法治状态
  • 简介:马锡五审判方式主要特点是: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把握事实真相;依靠群众,审调结合,做好说服工作;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严格依法办事;手续简便,不拘形式,尽量方便群众。这些特点体现马锡五审判方式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公正司法、服务人民。学习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扬党司法工作优良传统,关键是把握马锡五审判方式精神实质,把马锡五审判方式基本精神与当代中国国情特点相结合,探讨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特点审判方式

  • 标签: 马锡五审判方式 精神实质 当代运用
  • 简介:结合基层信访治理困境和国家政治行政运行,分析信访制度运行过程和功能定位。把信访案件分为政策在位型信访、政策缺位型信访和无理型信访,将信访制度功能分为国家意志表达政治功能和国家意志执行行政功能。不同类型信访案件处理过程中,信访功能定位侧重点有差异。政策在位型信访和政策缺位型信访是当前信访案件中主流,无理型信访是信访案件中支流。信访制度法治化改革中主要矛盾在于,如何有效应对政策在位型信访和政策缺位型信访,以此为基础理顺信访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探寻法治化改革路径,适应国家与社会关系新变化。

  • 标签: 信访类型划分 功能定位 主要矛盾 法治化改革
  • 简介:"类型"是各学科都重视研究方法之一,具有横截性思考价值。文章首先对类型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状态予以考察,以此为背景,进而将这一方法纳入到现代刑法学视野之中。传统刑法学极度倚重概念思维,对类型思维关注较为欠缺。事实,类型思维不仅具有明显开放性,从而更容易容纳合目的性考量;而且类型思考有利于问题条分缕析,从而更便于具体、细致地把握生活事实;不仅如此,类型思考还能够配合事实关系实际样态,妥当地掌握所谓中间形态或混合形态;更为重要,类型思维还是一种价值性思考,它能诉诸明白价值判断,并能清晰地显示整个体系意义脉络。类型思维上述特征,充分显示了其作为概念式思考补充方法可能意义,值得认真对待。立足于上述知识背景,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类型思维在刑法贯彻路径。在作者看来,任何刑法规范建构,都是从经验事实中抽象法类型过程,而任何刑法规范阐释与运用,都是法类型还原为生活事实过程,是两者相互靠近乃至形成对接过程。因此,类型思维隐含于刑法规范形成与适用始终,指引着刑事立法与司法内在操作。在此种"规范类型论"线索,类型思维将在具体规范建构、体系化建设、刑法解释、类推、不确定概念与概括条款适用等各个侧面得以展开。

  • 标签: 类型 概念 规范 立法论 解释论
  • 简介:<正>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国家,1840年以后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资产阶级法律文化输入,使封建法律文化逐步渗透到资本主义法律文化之中,更加加深了它毒性。我们党在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领导全国人民同封建法制及其法律意识进行了坚决斗争。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注意了对资产阶级

  • 标签: 封建法律文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律 资产阶级 封建法制
  • 简介:所谓"虚拟财产"外廷宽泛,其准确名称应是"虚拟事物"。用大陆法系民法观点分析,作为一种无体存在客观事物,虚拟事物难以成为物权、债权或知识产权客体,但其存在民法应予保护合法利益。该合法利益可区分为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均具对世性,可类推适用绝对权保护方式。对用于交流沟通信息、表明个人社会存在虚拟事物,其利益部分可以纳入人格权体系,其他可作为人格利益保护。对用于市场交易、开展经济活动虚拟事物,多数情况下可视为金钱等同物。对用于个人休闲娱乐、给人带来精神满足虚拟事物,其可能兼具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将虚拟事物之利益不作为权利而作为合法利益给予民法保护,契合当前民法体系完整性、包容性,也满足进行刑法保护需要。

  • 标签: 虚拟财产 虚拟事物 人格利益 财产利益
  • 简介:虚假诉讼问题涉及第三人撤销之诉、执行异议之诉、再审制度等复杂问题。现有研究没有脱离微观具体概念、制度规定,较少从更为宏观视角进行探究。本文试图引入新研究思路,从虚假诉讼受害人救济方式出发,用时间标准进行梳理,区分"法院是否赋予第三人参与诉讼机会"和"第三人是否实际参加诉讼"来进行类型化研究,探究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对于虚假诉讼受害人救济缺陷,寻求完善策略。

  • 标签: 虚假诉讼 恶意诉讼 第三人撤销之诉
  • 简介:有关中国法律发展讨论无疑离不开类型分析方法;而所谓法律发展类型分析方法,是指将法律发展诸因素之间具有规律性联系加以归纳、概括,探寻这种联系发生原因、发生方式、所产生后果,以及其对法律发展影响.通过对不同发展类型模式研究,我们尝试着把它们以及它们所讨论要素作为不同坐标系,选择当代中国法律发展中一些重要影响因素作为我们自己视角,将其放在这些坐标系中加以考量以及综合性讨论,从而试图把握住当代中国法律发展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我们预测、影响,并进而控制法律发展能力.

  • 标签: 法律发展 类型模式 法制现代化
  • 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数学角度研究法律文化专著。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观点,认为数学理性是西方理性精神核心,对西方文化具有文化解释功能。西方法律观念、法律价值、法律思维方式等深受数学理性影响,研究西方法律文化绝不能忽视数学理性。作者从数学理性角度对西方许多法律文化现象作了令人耳目一新阐释,对研究西方法律文化历史发展、法律价值观念形成以及法律方法、法律思维等都具有极高参考价值。

  • 标签: 西方法律文化 数学精神 数学理性 西方文化 理性精神 文化解释
  • 简介:法条竞合问题是刑法理论中一个热门话题,自从德国学者宾丁提出法条之间竞合现象之后,许多学者前赴后继投入到对法条竞合问题研究中去,使得这一方面的研究呈现出了繁荣之景。然而,在这看似繁荣景象背后却是触目惊心混乱。"在我国刑法学中,犯罪竞合论很多问题并未得到充分展开,现有的研究也充斥着混乱。"~①"迄今为

  • 标签: 法条竞合 重法优于轻法 想象竞合 宾丁 故意杀人罪 法益
  • 简介:在古今职业区分和社会阶层分等中,士人或知识分子始终是对社会治理方式不懈探寻和期望改良的人群。他们有时出而为仕,有时退隐山林,处世态度随中国社会形态改变亦多有变化,而其中卓越者必定操持独立,敢为人言,在中国社会治理方式演进中每步都闪耀着他们智慧与勇气。士人精神生存空间,也是检验社会治理是否良善及法治情况一个重要参考。

  • 标签: 士人精神 知识分子 社会治理方式 法治
  • 简介:目的探析书写节奏在笔迹特征表现及实践应用价值,为笔迹鉴定实践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通过分析书写节奏形成原理、书写节奏表现形式,来发现并识别书写节奏特点及应用价值。结果在正常书写笔迹同一性检验鉴定,摹仿笔迹检验鉴定及篡改文件检验鉴定中,正确运用书写节奏特征,为我们更准确评价笔迹特征价值提供了支撑。结论正确认识和运用书写节奏特征,可有助于提高我们在文书司法鉴定工作中效率和质量。

  • 标签: 书写节奏 表现形式 排他性 实践应用价值
  • 简介:邪教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影响我国当前社会治安重要因素之一。邪教具有一般宗教形式,却从事着戕害人命、非法敛财、侮辱女教众等罪恶勾当,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邪教问题解决途径应以邪教反人类本质为客观依据,以其行为违法性为切入点,依法综合治理。

  • 标签: 邪教 特征 立法 应对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文化与法律可预期性之间关系,以及尊重先例之于法律统一和发展、制度强化、平等促进、经济理性、对法律尊重、个人责任增长重要性。

  • 标签: 先例 遵循先例 文化与法律 法律的可预期性
  • 简介:从法律制度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世界曾有过众多类型,代表着不同传统和文化.有的随着社会发展消失了,有的不仅源远流长发展到现代,并且向其发源地之外其他地方扩展.以英国、美国法律为代表普通法法系就是这样.本文旨在阐释普通法概念及其历史沿革,并对其主要特征与大陆法系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对两大法系理解和把握.

  • 标签: 普通法 法系 特征 比较
  • 简介:法院调解属于司法ADR,其准司法性属性内在地要求法院保障当事人正当程序权。然而,基于对政绩追求,法院系统过分痴迷于调解结案率,在法院调解实务中就不免存在着试图引导、规劝甚至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语言。在对法院据此推进调解用语进行类型化分析基础,探求不同类型法院调解用语所具有的不同正当性与适度性,并从基本原则确立及具体规则构建两个层面检讨其法律规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法院调解用语 类型化分析 法律规范
  • 简介:在《类推与"事物本质"》等学术著作中,考夫曼提出了类型学说。这一学说贡献在于提出了类型思维这一新法律适用思路。然而,类型学说也存在理论误区,这主要表现在:它忽视了立法过程中规范类型建构主体性与司法过程中规范类型确认语言习惯性。这一理论误区导致考夫曼所提出类型思维由于无视立法意图与语言习惯约束而无法成为妥当法律适用思路。类型学说之所以会陷入这一理论误区,根源于对哲学诠释学误用。考夫曼从哲学诠释学视角谈论法律现实化过程立法与司法在结构一致性,而事实,哲学诠释学并不能为这一观点背书。类型学说失败给我们启示是:类型思维如果要成为一种真正有用法律适用思路,必须做到:(1)摆脱哲学诠释学泥潭;(2)重视语言惯例与立法意图约束。

  • 标签: 法律现实化 类型思维 哲学诠释学 类型学说
  • 简介:<正>一、"类型"作为独立讨论客体在今日科学研究中,类型方法得到了相当重视。从最初生物学与医学(特别是精神病学),到当今之心理学(特别是人格心理学)与模型论,"类型"几乎在所有自然科学领域,都获得了渗透式发展。不仅如此,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也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类型思维极度倚重。这其中,最可注意者,乃是MaxWeber首倡"理想类型"之方法。

  • 标签: 吴从周 法学方法 模型论 行为论 人格心理学 生活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