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由人与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的生态要素论、人与自然界物质变换的生态经济论、生态问题与本质的制度批判论、协调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的生态价值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论等理论单元构成的思想体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
简介:孔子之"仁"的提出从根本上乃是要为"周礼"的复兴与重建奠定新的基础。由于"周礼"作为一整套的制度规范建构是属于形而下者,那么为之奠基的首先应当是某种形而上者,所以"仁"在孔子那里便首先体现为他的"仁学形上学"的建构。在孔子的"仁学形上学"中,"仁"首先是指天道内在于人的德性,亦是形而上的"本体";其次,此德性之"仁"作为形而上的"性体",一方面它具有一种"至善"的品格,另一方面它还有导人"向善"的意义。然而,从当代的"形而上学奠基"的视域来看,此作为形而上的性体的"仁"及与之相关的"仁学形上学"仍是有待奠基的。在孔子那里,能够为此形上性体之"仁"和"仁学形上学"奠基的观念就是作为本源情感的仁爱,后者乃是人的最源初生活体验,是先行于一切主体性存在者的在场,并使之存在得以可能的前提,也是作为主体性存在者的人的本真存在样式。同时,这种本源的仁爱情感,一方面会显现为一种差等之爱,另一方面又会具体表现为一种"爱而利之"的行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导致了现实的利益冲突问题,后者使得作为制度规范之"礼"的建构具有了必要性及可能性。
简介:一、事实与价值。区分事实与价值。是价值哲学的起点。把事实混同于价值,是当代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在理论上陷于混乱的根本原因。二、是与应当。不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导出“应当”,而且“应当”必须以“是”为根据。“是”什么是实现科学决策作出“应当”如何的必要条件。三、价值与存在。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广义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积极的效应,就是正价值;消极的效应,就是负价值。通常人们所说的价值,指正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主体生存、发展、完善,使主体特别是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使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