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春节前后,同学聚会总是像赶场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有人心怀忐忑,有人心生'恐聚',有人乐此不疲。毕业多年后再聚首,有故事就有事故。大多数聚会还是欢聚一堂,皆大欢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但也不会比传说中差。高中毕业15周年聚会,组织者提前一个月就策
简介:一、关于周诒春周诒春,号寄梅,安徽休宁人,光绪九年十二月初一(阳历应在1884年1月)生于其父周聿修设于汉口的茶叶商铺。在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后,1895年,父亲毅然将他送到上海圣约翰学院学习。1904年毕业后,周诒春自费赴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学习,1907年再入耶鲁大学学习,1909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回其母校圣约翰学院和中国公学任教。曾应清廷留学生考试,中试后被点为翰林;还曾参与其老师、著名外交家颜惠庆主编的《英汉大辞典》编写工作。辛亥革命后,周诒春曾担任孙中山英文秘书。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独自主持校务的唐国安鉴于周诒春的学历和经历,于1912年4月聘请周诒春为校务长。经过唐的争取,1912年5月,外务部批准撤销游美学务处,10月,外务部批准将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为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1913年初,唐国安心脏病发作,题,但加上一点后(“戌”)好像也不像,所以干脆不加了。他笑着说,身边没有《新华字典》吗?我顿觉羞愧:极简单的事,自己竟如此愚钝。吴先生大手笔,文字既严谨,又流畅,点缀以几个成语,或来几句古典句式,特别典雅。我们学生自然想模仿。先生说,想让文笔漂亮点,来点长短句不是不可以,但对学术论文来说,观点有“新意”、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和表达准确是第一位的。他要我读梁启超和刘大年的文章,后来,我逐句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深感受益。梁启超生活的年代,中国已被人斥为暮气沉沉、老大腐朽,而梁先生则论证中国正是“少年”,生机勃勃,前途无量。读此文,使人血脉贲张,精神振奋!从那以后,我始终牢记以吴先生的教诲为尺子,严格地衡量每篇论文和每部著作的写作。(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责任编辑:鲍家树且日益严重。
简介:由曾庆榴同志撰写,列入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在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建华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最近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本史料丰富、观点新颖,有独到见解的学术专著.作者对黄埔军校师生中的共产党人的工作或学习的情况,他们在军校创办期间的活动和作用,给予较为全面、深刻的阐述;对他们走出军校校门以后的去向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也作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作者对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搜集史料之广、辨认人数之多、提出的观点之新,是过去出版的有关黄埔军校的专著不可比的.这也是该书难能可贵之处.该书具有真实性、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是对人民群众尤其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简介:在广西横县有一所以宋献琼先生命名的"献琼中学"。宋氏何许人也?他是一位74高龄的台胞,17岁即投笔从戎,参加广西学生军,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投考于黄埔军校第十八期深造。1943年1月毕业后又到陆军步兵专门学校第六期再深造。历任连长、营长、师团管区参谋长等职,按宋先生的话说,当个"芝麻官"服务于军公职35年平平而过,但漫长的戎马生涯,紧张的工作、学习和锻炼而确立了坚定的人生方向。1972年52岁时,他审时度势,毅然弃甲转农,在台湾的一个山坡上开荒、种养,从事农牧业,靠勤俭积蓄安排好子女的学习和就业。在台湾的四女一男中,就有四人从事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