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整体规划,又要有实施步骤,并且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共同形成合力?重要的一点是敢于和善于在政府决策与群众意愿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把二者统一起来,进而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集中统一、形成政府决策。如果不这样做,甚至倒过来,那就会发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即使动机再好,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有的地方这样做了,首先从调查群众意愿入手,了解他们最关心、最迫切、最普遍的需求,然后定下目标,拿出措施,规范政策,付诸实行。这样,得到群众拥护、支持,大家都满意。相反,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往往脱离实际,难以成功。不妨试举一二例证:有的地方草率行事,把建设新农村简单化为建设“新村”,不经酝酿,径直迁并,导致对立。有的地方慎重其事,首先摸清情况,群众认为当前最迫切的事是解决看病难、读书难,管事者照着办了,皆大欢喜。这就表明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困难不同,只有抓住要害,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才能把事情办好。还要看到,不仅在一个建制村内,各个自然村情况不同、问题各异,就是在...
简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其自身的进城意愿。在对安徽省五个城市共1230位农业转移人员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女性、未婚、35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较其他人群有更强的市民化意愿。除家庭承包土地数、城镇公共设施、城市生活便利程度、其他社会资本赞同、对身份地位的关注度、政策掌控能力判断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影响并不显著外,其他影响因素俱符合假设。在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推进中应将具有更强市民化意愿的群体作为重点服务人群,从合理的城镇产业安排、完善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精准到位的职业培训以及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方面着力,激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简介:本文先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出公众参与政务微博意愿的影响因素理论框架,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该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从而构建出公众参与政务微博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影响公众参与政务微博意愿的核心因素有四个,分别为外部环境因素、公众因素、政府因素和媒介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公众因素对公众参与政务微博的意愿具有直接正向作用,但是两者间却呈负向关系,而政府因素和媒介因素通过作用于公众因素间接影响公众参与的意愿。因此,政务微博的运营应该以公众为核心,以内容服务为关键,采用"双向对话"的互动信息模式,选用复合型专业人才进行运营管理,注重多元传播策略的使用并积极加强内容产品的建设。
简介:在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新生代全职主妇和老一辈全职主妇的工作意愿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女性主义意识对全职主妇的工作意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老一辈全职主妇的工作意愿受现代意识影响显著,新生代全职主妇的工作意愿受个体意识影响显著。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并未能对全职主妇的工作意愿进行较好的解释,但社会脱离理论对于全职主妇工作意愿的流失给出了较好的解答,即时间可以消磨全职主妇的工作意愿。家庭—工作冲突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全职主妇的工作意愿,但积极溢出理论很好地阐释了新生代全职主妇的家庭幸福感可以显著促进其工作意愿。另外,非正式系统的经济支持对新生代全职主妇的工作意愿有着重要的消解作用,而正式系统的经济支持强化了老一辈全职主妇的工作愿望。
简介:土地问题不仅影响着农业、农村及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国家、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新一轮农地流转制度变革,要求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湖北五县(市)、区1267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地权归属认识模糊,对土地调整分歧大,担心土地权益受损,"厌农弃农"心理普遍,不满土地零碎和分配不均,选择性支持土地流转,希望"以房换房"进社区,对土地流转存有顾虑,对新政策了解不全面。这深刻体现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民的土地价值观、经营观、发展观、权利观和保障观的逻辑演变过程。为保障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推动土地顺利流转,应当在赋予并保障农民长期的土地财产权的基础上,配合以引导和激励性政策,推动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
简介:论文基于2010年在鲁、冀、皖、黔四省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民愿意参与新农保,参保意愿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与参保行为的契合度较低,现行的新农保制度与农民理想的农保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农民的参保意愿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制度认知、未来预期的综合影响,收入主要源于务农、劳动能力低、子女定期给钱用、子女未读过大学、认知程度较高、未来预期乐观的农民参保意愿更强。最后笔者从关注低收入群体、加强新农保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