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地理与文化'、'经济和贸易'、'政治同安全'、'法律及社会'四个不同层面,透视了东亚共同体概念的复杂多样性。文章认为东亚各国某些共同文明基因折射了奠立东亚共同体的最初基石,政治同安全层面则代表东亚地区最难解的一面,而法律及社会层面提示着深层次的合作目标。作者强调,东亚共同体的讨论与建言,不能只有单一层面指向,而应当统筹考虑、多方协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 标签: 东亚 共同体 国际经贸关系 国际安全 世界格局
  • 简介:一引言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诞生于北京召开的一次中国和非洲国家间的部长级会议上。其宗旨是通过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来加强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的代表们讨论了包括如何加强中非经贸合作在内的诸多议题。此后,2003年12月、2006年11月、2009年11月和2012年7月,又分别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

  • 标签: 中非投资 合作法律 投资合作
  • 简介:'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是两个在内涵与外延上既有交叉又不完全重合的概念或学科,所以有时交换使用、通用;有时并列使用.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人们理解上的含混和不一致,给研究、交流和学科建设等带来诸多不便.本文旨在对其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剖析.

  • 标签: 国际政治 国际关系 不一致 重合 概念 实际
  • 简介:神灵观(即上帝观)是宗教哲学的核心要素.神是什么?神的属性、本质、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如何?这是宗教哲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甘地的宗教哲学就是围绕神灵观进行构筑的,是一个庞杂的复合体,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富于很强的包容性.甘地的神灵观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或者说是多样性的统一.

  • 标签: 甘地 神灵观 宗教哲学
  • 简介:族性是族类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是形成族类群体认同的纽带。族性认同是族类群体形成认知和行动一致性的基础,凭借动员的环节,族性及族性认同被带入政治场域,参与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并因循不同的政治行动呈现出族际关系、族类群体与国家关系、族类群体与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和震荡联动,在不同的时空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和影响。当族类群体的政治行动超出有序范围,以暴力、骚乱、恐怖行动、屠杀、清洗、武装冲突和分裂运动等形式出现时,便给相关群体带来恐惧与伤害,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失序与动荡,甚至会危及国家主权和地区、国际的政治关系与秩序。族性安全,是指因族性动员而对人的生命、社会秩序、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等是否产生威胁或损害的状态。族性转化为安全议题需要以认同为基础、以动员为条件、以信念为支持,并在一定的族际结构中发生,因而需要族性认同、政治动员、民族主义、离散政治等理论的诠释。族性安全的研究范式可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

  • 标签: 族性 非传统安全 人的安全 国家安全
  • 简介:南极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明确主权的大陆。领土主权问题始终贯穿着南极地缘政治发展与国际治理的构建进程。历史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挪威、阿根廷、智利等7个国家都曾对南极地区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1959年签订的《南极条约》暂时冻结了南极的领土主权问题,避免了南极领土被瓜分殆尽的悲剧。南极的领土主权问题虽得以搁置,但因条约未完全明确南极的法律定位,南极究竟是一个无主地还是一个公有地,国际社会存在不同的解读。

  • 标签: 南极地区 国际治理 法律定位 《南极条约》 领土主权 主权问题
  • 简介: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稳步推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在不断扩大和增强,涉及海洋空间利用的国际海洋法、国内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安全等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为加强这一新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2016年12月3日至4日,第四届南海法律高端论坛暨海洋空间利用法律问题研讨会在海南博鳌召开。

  • 标签: 海洋空间利用 高端论坛 国际海洋法 会议综述 海上丝绸之路 海洋强国
  • 简介:前言东盟经济共同体设想是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在2002年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上提出的.这是一个广域的经济共同体设想,但东盟各加盟国能否接受,还要看地区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时,各国如何判断该共同体所带来的利益和成本、收益和痛苦的程度.该设想的要点是加强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从这种意义上看,应该说处于根据1992年的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这一历史性决定而着手的东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延长线上.但是,要在2020年之前实现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这一设想,就必须详细地描绘全面的经济蓝图.作为其最终目的的经济共同体必定会成为超越通过AFTA和东盟投资区(AIA)设想所实现的扫除贸易和投资障碍这种程度的、远比其广泛的、高度的统一体.而且必须明确地表明其最终目的,明确地描绘用以实现该目的的路线.因此,也许东盟必须摒弃以往所采取的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的方法.

  • 标签: 东盟经济共同体 经济一体化 经济关系 贸易体制 双边协定
  • 简介:海洋战略是指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方略。中国的海洋战略不仅包含强调制海权的海权战略,而且包含强调发展海洋经济的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中国海洋战略主要有三大战略目标: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海洋战略的三大战略诉求是:完成国家统一和解决岛礁争端、开发海洋资源、掌控海上战略通道;实现中国海洋战略的综合举措主要包括:优先发展海洋科技、坚持陆海统筹和布局全球海洋战略。其中,布局全球海洋战略主要体现为'近海维权、深海开发、远洋护卫',和'利益分布全球化,力量布局地区化'。

  • 标签: 中国海洋战略 概念内涵 战略设计
  • 简介:本文从语义角度出发将土耳其语中的类动词划分成表示时间概念、动作概念、逻辑关系概念、术语概念的语义场。通过选取其中的一个典型,即表示时间概念的语义场进行聚焦,宏观上将语义场理论与系统功能语法相关知识相统筹;具体层面运用义素分析法、比较法将时间概念语义场划分为表示时间点概念、时间顺序概念、时间发展概念、隐含时间概念四个子语义场。在理清各子语义场特点的同时还注重分析其中各要素地位与相互联系,以期在此基础上对类动词包括其语法、语用范畴在内有一个多维的思考,并对黏着语中类动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土耳其语类动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义场 时间概念
  • 简介:中美贸易、投资法律讨论会于1987年8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中美双方对这次会议都极为重视,参加会议的美方代表约1000人,以司法部长米斯为团长,成员包括驻华大使洛德等官方要员、著名律师、企业界人士和学者,中方代表500人,是同一类型的最大国际学术会议。出席开幕式或闭幕式的我国领导人有两位副总理(万里、乔石)、两位国务委员(张劲夫、陈慕华)、两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荣毅仁),赵总理接见了米斯部长和洛德大使等美代表团领导人。美方称这次会议为'中美经济关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 标签: 资料目录 中美经济关系 洛德 中方代表 张劲夫 驻华大使
  • 简介:本文作者理查德·霍西为缅甸问题研究专家,前国际劳工组织(ILO)驻缅甸联络官,有多年在缅甸工作、生活的经历,熟悉缅文和该国情况。本文是作者在2010年3月31日为和平与预防危机论坛提交的论文,是西方分析家中针对缅甸大选法律进行研究的最早一批成果之一。正如作者文中所说,缅甸军政府此次颁布的大选法律只有缅文版,没有其他语种的译文版,这给外界特别是那些不懂缅文的分析人士研究缅甸大选造成了困惑,

  • 标签: 2010年 缅甸 大选 法律 国际劳工组织 理查德
  • 简介:本文从欧盟的立法体制、表决机制和法律人格三个方面所显示的一体化态势,结合欧盟深化和东扩所引发的法制问题,对欧盟一体化发展的法律障碍进行了深入探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欧盟制宪和一体化发展前景提出一些看法。

  • 标签: 欧盟 法律 欧盟一体化 立法体制 法律人格 宪法
  • 简介:“人的安全”概念的提出促使人们对安全内涵和如何提供安全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但是,人的安全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很多争议,也产生了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人的安全中“免于恐惧的自由”与“免于匮乏的自由”相互对立起来,以至于将前者视为西方的概念而后者为东方的概念。在这种话语中隐含了“免于恐惧的自由才是人的安全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其产生的后果是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贫困、饥饿等严重危害人的尊严的安全问题可能被置于安全考虑范围之外。回顾人的安全概念之争,探讨人的安全的核心理念及其相关概念,比如安全与发展、直接暴力与结构暴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矫正这种误区,并证明人的安全概念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它是以人类最基本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中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和道德说服力的综合性理念。这种综合性界定自然要求安全维护的方式不应停留在被动和短期应对层面而应寻求早期预防、长期建构、能力提升等积极手段以便实现“积极安全”。

  • 标签: 人的安全 人的尊严 免于恐惧与匮乏 结构暴力 积极安全
  • 简介:菲律宾无视它与中国之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存在与有效性,以变相的岛礁主权争端和海洋划界争端的方式,单方面提起南海争端强制仲裁。虽然此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菲律宾启动该程序具有非法性。即使中国不接受该仲裁和不参与仲裁程序,也不影响中菲仲裁庭的合法成立及其程序的合法性与对中国不利裁决的有效性。因此,对待仲裁庭的后续书面程序和口诉程序,中国是维持现行政策还是重新参与,是值得重新评估的一个问题。重新参与后续程序应该是中国的一个适当政策选择。因为参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可以通过反驳《公约》对之不适用从而避免澄清其地位的棘手问题。更重要的是,依据“南方蓝鳍金枪鱼案”仲裁庭的推理与裁决和中国2006年声明以及国际海洋划界与外大陆架划界案例,《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属于《公约》第281条第1款中排除附件7强制仲裁的“协议”,菲律宾的大部分实体请求属于不可裁决事项,因而仲裁庭应该裁定对本争端无管辖权或不可受理。即使中国继续奉行不参与政策,也不应该无所作为。中国可以采取“间接参与”的方式,在仲裁庭开始书面程序后,公开发表一份正式书面文件,以全面反对菲律宾提起仲裁和反对仲裁庭对争端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

  • 标签: 中菲仲裁庭 南海争端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参与后续仲裁程序
  • 简介:《俄罗斯联邦森林法典》颁布十年来,森林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但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正效果,负效果却频繁涌现。原因是《俄罗斯联邦森林法典》的法律定位不当,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缺失,社会未形成普遍的遵法守法机制,官僚寻租与腐败严重,未建构起公民普遍参与的森林治理体系,最终导致违法采伐持续不断、森林火灾频繁发生。俄罗斯虽在政策和行政上采取了补救措施,但若没有森林资源保护法制的根本性修改,依然难以取得最佳效果。中国作为转型国家,在森林资源保护法制建设上,也遭遇了与俄罗斯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在当下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应当及时调整法制结构,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

  • 标签: 俄罗斯 森林资源 法律
  • 简介:20世纪末,人权经常被冠之以人类的"共同遗产"或"共同语言".在人权国际化的大潮下,联合国体系和地区组织通过的人权文书数目繁多,人权教育面临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组织出版了一系列关于人权的书籍来满足不同需要,2000年出版的《人权:概念与标准(HumanRights:ConceptandStandards)》是该组织出版的一本力作.

  • 标签: 人权国际化 人权教育 遗产 国体 联合国 概念
  • 简介:当前虽然南海形势总体趋于稳定,但引起南海局势再度升温的消极因素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因此仍然需要不断加强周边各国在低敏感领域的合作,以增强各国间的信任。南海争议海域中存在争议方单方面进行海洋科研、共同海洋科研和第三方在争议海域进行海洋科研的情况,三者均有其存在的法律基础。通过对各种方式进行海洋科研的法律基础以及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发现,海洋科研合作是在争议海域内进行海洋科研最理想的方式,但是其在实践中的法律基础还比较薄弱。针对以合作方式进行海洋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构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南海争议海域区域性海洋科研合作协定的方式加以解决。

  • 标签: 南海 争议海域 海洋科学研究 法律基础 制度构建
  • 简介:中国经济社会的内涵式发展,国际社会组织性、“连带性”的加强,使中国的发展不可能走上传统武力崛起的道路。相反,中国对国际法(机)制的深度参与以及作为大国的“既富裕(总量意义)又贫穷(人均而言)”的混合身份使其能够成为国际制度的独特维护者和建设者。中国崛起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其崛起路径已经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法律、世界发展事业以至国际合作与其他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的法律影响。在全球化、法制化、人性化的时代,中国和平发展与普遍国际法的交互影响还表现出了重视人权、促进民主法治和全人类共同利益形成的共进趋势。

  • 标签: 和平发展 国际法 价值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