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判断一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要基于粮食安全的清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易被简化为粮食总产量问题。上述概念相关但非同一命题。国际粮食安全认知维度及演进显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从横向看,它包含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营养安全)与稳定性四个维度;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如家庭获取能力)三个层面。一个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也应与这四个维度、三个层面相对应。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监测主要强调国内供给总量安全,属于可供量维度与宏观层面的交集;其他维度则较为单薄,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维度以及粮食利用维度下的营养安全。借鉴巴西跳出“粮食生产大国无粮食安全之虞”的认知窠臼、直面其粮食安全严峻态势、进而推行影响深远的“零饥饿”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中国应加快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粮食安全认知、监测及治理体系,即将粮食安全治理重心从宏观转入宏观、中观、微观并重,构建一套全面的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建立跨部门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 标签: 中国粮食安全 认知维度 监测指标 巴西“零饥饿”计划 治理体系
  • 简介:冷战结束,美国出于提升地缘政治影响力、和平演变越南等方面的考虑,不断强化与越南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越南社会西化程度加深,其依靠美国抗衡中国的信心大增,成为美“重返亚太”的重要支点,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增强。但也应看到,越南的“大国平衡”战略决定了越美合作的有限性,同时,美国内美越关系的不同认知制约了美越关系的深入发展。

  • 标签: 后冷战时期 美国 越南 美越关系
  • 简介: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共和国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全面解体。这不仅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历史的重大变迁,而且牵动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战后自冷战以来的两极体制和对立的东西方关系从此彻底消失,国际关系出现一次全面调整。苏联解体和独联体的成立不仅对欧洲,而且亚洲形势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独联体国家 独立国家联合体 国际关系 东西方关系 外高加索 和平外交政策
  • 简介:2015年11月8日,缅甸举行5年一次的全国大选,根据缅甸选委会公布的最终选举结果,昂山素季领导的最大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民盟)获得压倒性胜利。在人民院,民盟赢得255个席位,占了人民院全部440个议席的半数以上,而军方扶持的时任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巩发党)仅获30个席位。

  • 标签: 缅甸 大选 局势 全国民主联盟 选举结果 昂山素季
  • 简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年5月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晤,双方宣布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发表了中苏会谈的联合公报。至此,中苏两国30年的隔阂和对立得以消除,中苏关系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苏关系正常化,对于进一步稳定国际形势,特别是对于亚太地区政治新格局的形成和亚太各国的合作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亚太新格局的重要触媒剂。亚太地区由于其固有的特点,成为仅次于欧洲的足以左右世界发展走向

  • 标签: 中苏关系 国际形势 大三角 中苏会谈 苏联领导人 三角关系
  • 简介:<正>苏联解体,国际力量对比变得对日本更为有利,但国际社会动荡与新旧矛盾交织,又使日本面临新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外交的主要特点是,从经济、政治、军事到环境,全面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并试图发挥全球性大国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将立足于亚太,谨慎而现实地处理和调整其与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一、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思路与新目标苏联解体,正值以擅长外交的“政策通”著称的宫泽喜一执政,其外交既保持了日本外交的连续性,又力求在新形势下增添新特色,提出新主张,谋求新建树,实现新目标。这无疑将对90年代日本外交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强调“冷战后”应形成“多国协调格局”。

  • 标签: 苏联解体 日本外交 国际新秩序 联合国安理会 新目标 发挥作用
  • 简介:9.11事件,印度立即表示'无条件支持美国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立场,积极加入国际反恐怖主义联盟.由于美国印度的反应采取冷淡的态度,反而把巴基斯坦作为反恐怖主义的前线国家,印度表现出无奈、担扰和愤怒.通过冷静的思索,印度反映出美国许多的奉劝、呼吁和要求,加强多边双边的外交活动.

  • 标签: 9.11事件 印度 思索 反恐怖主义联盟
  • 简介:<正>斯洛伐克今年1月1日独立。2月15日议会选举原执政党“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副主席米哈尔·科瓦奇担任第一任总统,3月3日宣誓就职。金融问题专家米哈尔·科瓦奇是一位颇有经验的金融问题专家,在银行部门工作长达37年之久。1930年8月5日出生。1953年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54年于布拉迪斯拉发高等经济学校毕业,在斯洛伐克地方银行任职。1964年出国任教,在古巴中央银行学校当教师。1967年被派往英国,任捷克斯洛伐克商业银行驻伦敦分行的副行长。1970年因反对

  • 标签: 斯洛伐克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 金融问题 执政党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 简介:大选的日本政局走向马俊威日本大选结束,桥本龙太郎于11月7日再度当选日本首相,维持了4届达3年3个月之久的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被打破,自民党重新单独执政,日本政界进入保守势力主导的新阶段,政治右倾化倾向加强。一、日本政治力量新变化大选后日本政界基本...

  • 标签: 自民党 日本 社民党 中日关系 选举区 行政改革
  • 简介:展望南非大选的形势4月26-28日南非将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多种族民主大选。目前,竞选活动已进入高潮。尽管右翼自由联盟仍未正式登记参加大选,各党派支持者之间为竞选而酿成的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但大选的如期举行已如箭在弦,引弓待发。大选,南非白人少数统治将...

  • 标签: 种族隔离制度 新政府 非国大 民族团结 国民党 南部非洲
  • 简介:奥巴马政府的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经历了两次调整,总的基调是增大巴援助的同时向巴方施加更大的压力。美国巴政策转趋强硬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双方在反恐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并引发了两国国内的不满情绪。尽管美巴关系目前陷入低谷,但由于双方的利益需要,两国的合作仍将继续。

  • 标签: “后拉登时代” 美国 巴基斯坦 外交政策
  • 简介:美西战争,美国内部菲律宾领土范围的确定曾产生意见分歧,1898年巴黎和约最终确立了美国菲律宾的领土政策,即将整个菲律宾群岛纳入美国统治体系。1930年形成的菲律宾条约界限正式确立了美属菲律宾的领土范围。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领土政策上的实践表明,美国不仅致力于依据条约规定适时调整圈定菲律宾领土范围的巴黎和约线,而且严格遵守有关和约中关于领土界限的规定。美方的这一行动最终奠定了菲律宾独立之后国家的领土界限。

  • 标签: 美国 菲律宾 领土政策
  • 简介:3月11日,西班牙马德里发生连环爆炸案,造成了200多人遇难、千余人受伤的惨剧,被称作是欧洲的"9·11".这一事件使整个欧洲为之震撼,激起了欧洲各界恐怖主义威胁的重新评估,加速了欧盟内部的反恐合作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引发了欧美关系的微妙变化.

  • 标签: 欧洲 反恐斗争 “3·11”事件 反恐合作 恐怖主义 伊拉克问题
  • 简介:"9.11"事件,美国借反恐之机,大举进军中亚,从而使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并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但美俄战略争夺加剧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中亚形势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 标签: “9.11”事件 中亚 地缘政治 外交政策 安全机制
  • 简介:印尼前任总统苏哈托时期(1966—1998年)所提倡的双重职能(dwifungsi)军政一体化教条随着印尼民主化进程而结束,军人参政失去了合法性来源。改革派政治领袖如前任总统瓦希德执政时期(1999—2001年)和梅加瓦蒂时期(2001—2004年)积极建立以文人统治为主的政府。军人参政在印尼民主化时代似乎不会再出现。然而,在苏哈托专政时期享有崇高政治地位的印尼军人未能完全接受民主化时代的文人统治模式。许多具有军人背景的政治人物开始以不同身份和方式试图重返政治舞台,充分利用民主化时代的机制来宣扬自己的理念和政治纲领,寻求民众他们的支持。本文探讨印尼军人在后苏哈托时代,如何利用民主选举方式寻求合法性,以及将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印尼 军人政治 双重职能 合法性
  • 简介:德国大选的政策走向苏惠民1994年10月16日的联邦大选,是德国历届大选中最捉摸不定的一次。科尔总理虽以微弱的多数险胜反对党领袖沙尔平,但是,这种有惊无险的结果使科尔政府的地位大大削弱。大选结果会不会影响到科尔新政府的行动能力,已成为德国国内外关注...

  • 标签: 大选政策 德国大选 政策走向
  • 简介: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东亚安全战略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与调整,已初步形成和正在努力打造冷战时期的安全网络模式,即:以保持前沿军事存在和海外基地为基石,以双边军事同盟与准同盟为轴心,以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为辅助模式,以与区域内非同盟、准同盟国家和区域组织进行高层对话为补充形式,在美国的主导下交叉运用。

  • 标签: 美国东亚安全战略 前沿军事存在 军事同盟与准同盟 多边安全合作机制 高层对话机制
  • 简介:独立初期,印度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农业形势。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根据国家农业委员会的报告,从英国人那里继承来的封建土地关系结构是使独立前印度农业陷入慢性危机的主要原因①。根据该报告,这一封建性的土地关系结构主要...

  • 标签: 印度 土地关系 新发展
  • 简介:近两年来,在美俄各自主导的反恐力量、叙利亚和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人武装多方力量的打击下,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军事实力、领土面积和财政收入损失惨重。2017年7月,"伊斯兰国"占领的伊拉克摩苏尔地区丢失,这标志着该组织在遭受沉重打击后进入衰败阶段。但目前该组织并未消亡,而是在组织结构、战术策略和恐怖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转变的"伊斯兰国"将继续利用网络技术和社交工具传播极端思想、制造恐怖活动、获得资金支持。此外,"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的扩散、跨国"圣战者"的回流及其庞大的分支网络和众多的效忠团体将继续中东和世界的安全形势构成威胁。为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将"伊斯兰国"残存势力清除出叙伊境内,建立以大国协调为基础的国际反"伊斯兰国"合作机制,消除其重新崛起的威胁。

  • 标签: “伊斯兰国” 组织转型 新威胁 应对策略
  • 简介:本文以“九九”回归为背景,分析了澳门金融业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结构单一、金融业对外依赖性强、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存在金融泡沫及资金利用不充分等等,并影响到澳门金融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回归澳门金融业如何进一步发展,逐步完善其结构,发挥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作了对策性探讨。

  • 标签: 澳门回归 澳门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