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冷战时期,东盟将美苏角力、分离主义等视为威胁东南亚各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孱弱的东南亚各国为了化解威胁,一方面积极推进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步伐,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东盟安全机制的构建。1967年东盟正式成立后,东盟先后签署和发布了《曼谷宣言》、《吉隆坡宣言》、《巴厘协议》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协议和宣言就东盟安全机制的决策机构、运行原则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界定,东盟安全机制初露端倪。在其四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东盟安全机制框架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多元安全决策主体体制的确立、安全运行原则的恪守以及争端处置程序的设定等方面。尽管此机制框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在化解东南亚国家安全问题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需要警醒的是,东盟安全机制所彰显出的大国平衡性、制约中国的针对性和多边主义转型的时代性,对中国周边特别是南海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须及时做出战略性应对。
简介:<正>叶利饮上台以来,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有了突破性发展,其明显标志是叶利钦于今年6月对奖国进行了“首次正式国事访问”。这是他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二次美国之行(第一次是出席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时顺访美国),双方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和“决定美俄关系性质”(俄通社—塔斯社1992年6月14日语)的《美俄伙伴和友好关系宪章》、美俄关于削减战略核武器的《联合谅解协议》,以及有关双边合作的一系列文件、协定和多项联合声明。对此双方都宣传叶的这次访问“标志着两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根本变化”(叶利钦语),也“标志着(两国)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布什语)。但在当前甚至今后较长时期内,美俄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美强俄弱、力量对比不均衡的基础上,特别是由于它们所追求的各自具体“国家利益”和目标不尽相同,这将使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难测性。
简介:当前中日关系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中日两国失去共同战略目标,日正常国家化战略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发生碰撞。冷战后国际格局和中日国际及地区角色的变化使中日战略利益难以调和,致使两国间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是两国从冷战时的战略“伙伴”转为冷战后的战略对手。1972年中日建交直至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处于两极对峙态势,中日在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战略目标下,共同利益超过国家间矛盾,日本在靖国神社及钓鱼岛等诸多问题上表现克制,在对华经济援助上比较慷慨,中日友好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冷战后,苏联威胁消失,中国作为东亚政治大国,经济迅速发展;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因经济下滑略显颓势,政治大国化进程尤其受阻。两国都在向对方优势领域发展,担心对方的发展影响到自身利益,在争夺地区主导权方面甚至出现“两虎相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