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进入2008年,国际上——主要是西方——针对中国的战略姿态,开始显现出一些微妙但引人注目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尚未对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构成颠覆性影响,负面效应却显而易见。

  • 标签: 软力量 环境构成 地缘战略 负面效应 颠覆性 中国
  • 简介:在南海争端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越南在2014年4月正式组建新型海上渔监力量,使之与海军、海警、边防部队、海上民兵自卫队组成军民结合的综合性执法体系。这是越南增强和完善海上执法力量的重要步骤,将对中国的南海权益造成一定影响。越南渔监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值得关注。

  • 标签: 执法力量 越南 海上民兵 南海争端 边防部队
  • 简介:2016年澳大利亚颁布了新版的南极战略,其在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强化地缘优势的同时,也重申将继续维护南极条约体系的有效性,并在南极治理问题上扩大国际合作。澳大利亚这种兼顾地缘政治逻辑和全球治理逻辑的南极战略,不仅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也对抑制霸权治理逻辑、促进国际南极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澳大利亚 南极战略 全球治理模式 地缘政治模式 霸权模式
  • 简介:继欧元出台之后,建设一支独立军事力量已成为欧盟一体化的重点之一。根据去年12月赫尔辛基欧盟首脑会议决定,2003年前欧盟将建立一支由6万人组成、可自主采取行动、能在两个月内完成在危机地区的部署、并能够在战区内至少维持一年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为了加强对快反部队的领导,欧盟已按照去年科隆首脑会议的要求,完成了与西欧联盟的合并.并设立了由15个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政治与安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以及军事参谋部。欧盟独立军事力量的建设,是欧洲联合的又一重大举措,对21世纪初欧美关系及欧盟自身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军事力量 首脑会议 欧美关系 欧盟一体化 代表 独立
  • 简介:债务危机暴露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改变了欧盟内部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并推动欧盟内部新的关系模式的出现。在当前经济低迷、社会动荡和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背景下,上述变化让欧洲一体化面临艰难选择,前景更加扑朔迷离。

  • 标签: 欧债危机、成员国、重塑、力量平衡、关系模式
  • 简介:<正>印度尼西亚的确有一支頗为庞大的武装部队,其确实的人数虽然未經正式公布,但有充分的情报說明,常备軍的人数約有25万人,另外还有一支15万人的后备軍,可以在紧急时期应召入伍。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散居于一个由3,000多个島屿組成的群岛上)約有9千7百万人。

  • 标签: 印度 武装部队 军事力量 苏联 情报 武器
  • 简介:朝鲜核、导问题是朝鲜半岛最热点问题之一,直接影响半岛局势,牵动东北亚战略均衡。文在寅政府上台后,开展对话与强军并行路线:一方面提倡继承“阳光政策”,主张加强与朝鲜交流合作,打开南北对话局面;另一方面,强调以国防力量的绝对优势实现朝鲜半岛和平。

  • 标签: 国防力量 作战系统 朝鲜半岛 解析 韩国 “阳光政策”
  • 简介:经过“后毛泽东时代”近四十年的经济发展与科技现代化,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资源已足以构建具有战略影响力的海军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其近域边疆的战略优势不断增强,这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以将其军事预算重心从内陆军事力量转移至海军防御。因此,即使其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仍将具有充足的财力、科技资源以及战略条件来建设一支“大海军”,从而对美国在东亚的海上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即使美国军事技术保持领先势头,这种挑战依然存在。据预测,十年内中国现代化海军规模将超越美国。这种变化将对未来全球海洋秩序产生巨大影响。虽然美国期望维持其全球海洋优势,但中国海军的崛起将会迫使美国将更多的海军力量集中于东亚海域,以制衡中国海军力量。同样,中国也可能会希望拥有全球性海洋军事优势。但随着美国海军对中国海军的日益关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不得不集中力量发展其在东亚区域的海军力量,以维护其海洋安全。因此,由于海军大国维持地区安全的作用已经不复存在,中国海军的崛起将会导致东亚地区的不稳定,甚至还会导致欧亚大陆宽泛区域不稳定性的增强。

  • 标签: 中国海军崛起 全球海洋秩序 海洋强权 东亚区域安全
  • 简介:<正>美国总统克林顿上任后,已就重振美国国内经济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内外经济政策提出了计划和蓝图。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亦曾在国会全面阐述美国在冷战后的外交新战略。因此,克林顿新政府已初步拟定了全球战略调整的总体目标和某些具体内容。但是,美国政府能否顺利实现其战略调整的构想,恢复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维持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全世界推进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民主模式,以及巩固和协调与其盟国的战略关系,依然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困难。

  • 标签: 克林顿 全球战略调整 内在矛盾 美国总统 美国经济 意识形态
  • 简介:2002年4月以来,以"统一俄罗斯"党为代表的中派势力通过一系列议会斗争,严重削弱了俄共力量,在俄政坛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俄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将对俄国内政局、杜马选举和总统选举产生较大影响.

  • 标签: “统一俄罗斯”党 俄共 国内政治 政治力量 总统选举 代表
  • 简介:金融危机以来,大国综合国力竞争正在新能源革命、新工业革命、新军事革命等战略高地全面展开。美国引领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俄罗斯与其军事实力差距日益拉大,双方战略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力量对比失衡与战略目标差异导致俄美在战略安全上互不信任,加之历史发展观和国际战略观的巨大差异,双方关系“重启”难以持续。与此同时,双方围绕俄国内政治、人权等问题矛盾尖锐,在“后苏联空间”和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角逐加剧。但由于全球议事日程日益复杂和双方各有所需.俄姜关系未来可塑维持“冷和平”加“黔合作”的奋蚌特杰

  • 标签: 俄罗斯 美国 俄美关系 战略平衡 地缘政治
  • 简介:原苏联东欧地区左翼力量现状及前景斯人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原苏东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民主派”或反对派力量上台执政,右翼力量一度占居上风。但1992年以来,该地区政治力量对比又开始发生变化,左翼力量在政坛上逐步取得优势。在全部27个...

  • 标签: 左翼政党 东欧地区 共产党 原苏联 民主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冷战结束后,印度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冷战期间相比发生了重要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印度开始调整其地缘政治目标与战略,并开始大力发展核武装.地缘政治领域海权优先的思想和海上力量的发展以及对提高核武器战场生存能力的考虑使印度开始发展海基核力量.海基核力量的发展将会使印度在提高核威慑与核实战能力的同时,面临着与美国、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的较大变化,并会对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的海权战略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 标签: 后冷战时代 海权 海军外交 中国海军
  • 简介:近年来,在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欧盟内部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德国“再次崛起”,成为欧盟内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欧盟力量重心加快向北方国家倾斜,南方国家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下降;欧元区相对于非欧元区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趋于上升。欧盟力量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实际上是成员国之间关系以及欧盟超国家机构与成员国之间关系的重塑,将不可避免地给欧洲一体化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 标签: 欧盟 债务危机 力量格局 欧洲一体化
  • 简介:吉米·卡特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在执政期间真正有意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的总统之一。他为抑制美苏军备竞赛,裁减军备和缓和当时的国际紧张局势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这些努力是他后来荣膺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之一。然而,由于卡特的这种外交方针触犯了当时美国国内某些极端保守势力的利益,在国际上又遭到苏联霸权主义的扩张带来的冲击,使他在执政期间屡屡遭受外交政策上的挫折。分析美国外交政策史上的这一特定时期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今天更深入地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在动因具有极为重要的参照意义。

  • 标签: 吉米·卡特 美国外交政策 裁军 美国全球战略
  • 简介:近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解放日报》社国际部联合举办了“世界各大力量的战略调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研讨会。京、沪两地学者潘光、黄仁伟、伍贻康、周敦仁、王少普、吴寄南、赵华胜、沈丁立、李秀石、张祖谦、崔志鹰、刘鸣、金应忠、侯若石等参加了研讨。现将会议讨论要点概括如下:

  • 标签: 中国 外交关系 美国 学术会议 欧盟 日本
  • 简介:90年代亚太地区政治力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大国集中;二是中小国家联合。世界上最有影响的7个大国中,有4个在亚太地区,它们是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这4个大国加上东盟构成当今亚太地区5大政治力量。它们的对外战略和政策及其相互关系都深刻地影响着未来亚太地区局势的发展和新格局的形成

  • 标签: 90年代 亚太地区 力量对比 大国集中 小国联合 三角关系
  • 简介:<正>陸軍:軍隊人敷已增至40万人,同时还拥有各种各样的外国軍械。空军:配備有苏联的米格21式,米格19式、米格17式及米格15式等喷射机,新式战斗机的总敷约100架左右。在轟炸机中隊里还有美国制的B25型、26型轟炸机;此外,有25架的苏制杜枕里夫16式机及20架伊柳辛28式机。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军事力量 战斗机 喷射机 美国制 苏联
  • 简介:古代东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同历史悠久的朝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效揭示古代东亚秩序的内在逻辑,应当.j比判地借鉴以历史主义见长的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探讨朝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在古代,中国与朝鲜长时段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中国主导并以其特有文化为基础、周边诸政权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特殊国际制度。就中国而言,完全独立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等级制的世界观,使其对外部的需求仅限于其他政权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及其对相关制度安排的服从。而对周边诸政权来说,只有与实力超强的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它们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保障,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机会,从而实现生存与发展两大目标。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缺乏文化共识的前提下,由地区强国主导,可以促成某种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使地区秩序得以维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反向促成文化认同。这一结论修正了英国学派关于共有文化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的观点。

  • 标签: 东亚秩序 朝贡体系 英国学派 共有文化 国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