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智库外交存在三种形式:知识外交、二轨外交和公民外交.中外智库外交在五个维度上存在差异:独立性、知识、对象、战略与机制.中国智库外交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独立性,创造解决问题的知识,锁定专门的服务对象,拥有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创建合适的机制.
简介: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与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创建'中国周边学'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长期占据主导话语权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日益遭遇人们的质疑,从现实层面来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有效解决现实国际问题。创建'中国周边学'不仅要明确其概念内涵和理论范式,而且要形成解决周边外交问题、管控周边外交危机的有效机制。
简介: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在西方国家对外政策中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中国和俄罗斯开始发展其公共外交工具.回顾两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两国的公共外交具有不少共同特征,并且体现出了不同于西方公共外交的“东方路径”.
简介:联邦制的美国在外交领域方面,缺乏宪法授权的城市并不会对国家主权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挑战。日本地方政府国际化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增进外国对日本政治经济的了解,属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的公共外交范畴。无论从法律上的权限划分,还是实践中的政策导向来看,中国地方政府的外事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为中央的总体外交服务,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简介:欧盟和东盟作为两个重要的区域性组织,受政治文化、成员构成和机构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在公共外交的策略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差异.随着数字化外交和网络外交的兴起,以及一些新议题的出现,每个国际组织的公共外交都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这些经验将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简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向经济欠发达、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国家和地区。尽管"一带一路"战略背后的大国博弈、小国平衡外交以及民主化转型等因素都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但通过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项目时的利益分配不均是企业承担政治风险的主要原因。相关企业应当落实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推行分散风险、利益均沾的投资模式,尽快建立自主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简介:中国高层在对外交往中,尤其是在与邻近国家的交往中常常援引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例,以求说明中国与外部世界和平共处与友好交往的传统。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在行为性质、时代背景、出使目的、客观效果和历史影响等方面颇多负面资产,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合作的诉求与目的,援引此事作为中国与他国和平友谊的象征,恐难起到预期的作用。丝绸之路则在长期历史中以正能量为主,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世界眼光、开阔胸怀、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与今天的中国外交诉求有更多契合。因此,在我国对外交往中不妨少提郑和,多谈丝路。
简介:亚历山大·莫里森的《俄国在撒马尔罕的统治,1868~1910》是英美学界近年来最新的关于俄属中亚的历史学研究作品.作者以撒马尔罕地区为例,通过研究突厥斯坦总督区当局在基层宗教管理、土地制度、税收、水利、司法方面的政策目标和实践,认为沙俄在此地的统治是失败的.作者强调,作为沙皇俄国的边疆政府,突厥斯坦当局在财力和人力上难以克服的困难,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当局军政官员与本地穆斯林之间文化上的隔阂和政治上的疑惧.
简介:美国是最早提出公共外交概念并实践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公共外交理论和实际经验,也是军事公共外交实践较早、较为常态化的国家。研究美军对军事公共外交概念的理解,对公共外交领域的介入过程、实践经验与现存不足,对我军军事公共外交的推动和发展有着启示和借鉴作用。
简介:温州公共外交协会分别于2012年5月、2012年8月和2014年5月编辑了三本《中国智慧:温州人走出去的公共外交案例》.本文根据其中的华侨企业案例,把企业公共外交归纳为三大类型(跨国经营行为中的公共外交、社会责任中的公共外交和服务国家或地方战略的公共外交)进行分析研究.
简介:维和警察公共外交的优质性取决于主体的素质、公共外交意识以及与传媒的互动程度.维和警察公共外交的路径选择是实现其公共外交目标的重要依托,其主要功能在于在塑造维和警察正面形象的同时,带动整个公安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提升.
简介: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对未来五年的侨务工作做出了规划和部署,侨务公共外交受到广泛关注.海外华侨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抓手,侨务公共外交有巨大优势.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值得高度重视,加强侨务公共外交研究十分迫切.
简介:学界对佛教公共外交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佛教公共外交历史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也存在着历史研究和对策研究不平衡、地区研究不平衡等不足。随着中国佛教在国际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佛教与公共外交关系研究也得到学界和宗教界的重视,特别是在佛教公共外交历史、佛教公共外交当代实践等方面出现了不少成果。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述评。
简介:一'中国周边学'研究缘起中共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塑造与阐述习近平思想关于国际关系和大国外交的新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周边学'应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将'周边国家'从'第三世界'概念中划出单列后,中国周边外交在整体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十九大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至少在2035年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前)。
简介:近年来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对公共外交研究出现几种新的理论视角,包括新公共外交、游击外交、思想政治以及战略话语性公共外交.这些研究对国际关系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新的国际背景下公共外交的意义.
简介:国外政党信息传播和形象塑造既有相对成熟完善的经验做法,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政治信息传播的鲜明特色,也伴随着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做法和倾向.应立足自身党情国情,深入研究国外政党的经验教训,虚心学习借鉴其有效做法,力避各种不良风气,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传播做法和规律,使中国共产党更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赢得党员和民众支持,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简介:伊斯玛仪派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重要分支之一,至今仍有大量关于其历史、教义、司法等内容的丰富文献流传至今.西方什叶派包括伊斯玛仪派研究起源于启蒙运动时期,受到近代欧洲各国东方学传统的重要影响.本文概述伊斯玛仪派研究在现当代时期取得的主要进展,尤其聚焦于西方学者及穆斯林学者的当代研究.
简介: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公共外交应借助其他成熟学科的理论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借鉴和综合运用软力量研究、国际传播、公共关系、文化研究,有助于准确和深入研究公共外交活动,逐步形成公共外交理论.
简介:'中国周边学'以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为特定研究对象,以跨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以服务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中国周边学'属于地区国别研究,致力于揭示和描述中国周边地区的特有发展规律与个性特征。中国立场与中国视角,是'中国周边学'内在规定性,也是'中国周边学'科学性与客观性的重要保证。'中国周边学'研究领域应聚焦三个层面:国别研究、区域发展以及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简介:“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一带一路”从理念提出到实践过程中,学者们做了不少探索和研究。本文围绕研究概况、主要观点评述、未来展望三个问题,作了深入系统阐述。特别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宏观、整体研究和顶层设计;强化人文领域研究,尤其是注重对当代人文交流现象和内容的研究;重视和拓展“一带一路”对相关国家关系影响研究等。
中外智库外交的五维比较
中日“周边观”的比较、变迁与对接
公共外交的东方路径?-中俄公共外交发展比较
城市的国际角色:联邦制和单一制比较
欧盟与东盟的公共外交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带一路”上的政治风险——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和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的比较研究
中国外交:从历史资源中汲取正能量——对丝绸之路与郑和远航的比较
评亚历山大·莫里森的《俄国在撒马尔罕的统治,1868~1910:与英属印度的比较》
美军军事公共外交研究
温商公共外交案例研究
中国维和警察公共外交研究
加强研究,拓展侨务公共外交
中国佛教公共外交研究述评
开展“中国周边学”研究刻不容缓
西方公共外交研究的几种新视角
国外政党信息传播和形象塑造经验研究
简析现代伊斯玛仪派研究
公共外交研究的四个理论维度
“中国周边学”的学科定位、研究视角与重点领域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现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