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构成了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形象基础,也明确了一个久被忽视的重要原则-与西方大国相比,中国的国家形象必须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塑造中国形象,如果只是以西方受众为主要目标,如果只是对西方既有形象的求同甚至模仿,那么,我们注定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 标签: 国家形象 当代中国 负责任大国 社会主义 中国形象 鲜明特色
  • 简介: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博鳌对话: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分论坛于4月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几位重量级嘉宾就经济和人文在促进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互信上起到的作用以及国家形象进行了讨论.本文整理了嘉宾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 标签: 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博鳌亚洲论坛 国际会议中心 重量级 嘉宾
  • 简介:开展公共外交是人民政协的一项优良传统和经常性工作.广东省政协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新渠道、新途径.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广东省要继续发扬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精神,切实发挥好广东政协的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拓展人民政协公共外交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性地做好新时期政协侨务工作,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发挥政协委员在公共外交中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 标签: 广东省 人民政协 形象 公共外交 经常性工作 地缘优势
  • 简介:一个普通中国人怎样才能更好地通过公共外交为国家声誉做贡献呢?他们只需在对外交往中用恰当的言行讲述自己和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源于日常生活,真实、丰满、自然、生动、鲜活、易懂,不需要豪言壮语和华丽的辞藻,但能打动人,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自在其中.

  • 标签: 故事 国家形象 中国人 国家声誉 公共外交 日常生活
  • 简介:英国通过公共外交提高国际影响力的经验可资借鉴.利用公共外交,中国可以塑造一个非常积极的形象,而且帮助世界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个国家.为此,中国可以运用“国家声望管理”理论,学习拥有全球最高效、最令人羡慕的公共外交机构的英国,开展有效的公共外交.

  • 标签: 中国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国际影响力 外交机构 英国
  • 简介:中国古人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意思是说通过推动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对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外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外交的政策、观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国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公共外交这一新型外交形式,已成为中国全方位外交的重要方面.中国国家安全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改善和正确传播我国家安全形象是我国推动公共外交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当前外界对中国国家安全形象的误解和扭曲;二是正确理解中国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的防御性;三是客观评估中国国家的安全实力.

  • 标签: 中国国家安全 国家形象 传播 外交工作 公共外交 全方位外交
  • 简介:鲜活丰满的国家形象有赖于一个个真实、具体且各具特色的地方形象,在国家的公共外交整体中,地区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地区通过国际友好城市、地方特色国际性文化节、交易会和国际论坛等渠道开展公共外交,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形象.在地区对外传播中,应该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充分依靠本地的社会发展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地区特色.

  • 标签: 国家形象 整体形象 地区特色 突发公共事件 历史文化资源 公共外交
  • 简介:“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是第一份由中国研究机构发布的涉及到多国公众的大型国家形象调研报告。“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选取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和南非6个国家的数千名受众为调查样本。调查报告有以下主要发现:70%的海外民众对中国有所了解,电视、互联网和报纸杂志是最主要的媒介;在海外民众眼中,中国是神秘而有魅力的,发展中国家民众更认可中国“和平”“中立”的外交立场;“幸福”“温顺”“理性”“神秘”是中国国民的主要特征,海外民众对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最感兴趣;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有效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的形象,但受访者多表示对形象片人物相当陌生;联想、海尔等中国品牌在海外已经建立起一定知名度,但物美价廉依然是中国产品的主要优势。

  • 标签: 发展中国家 形象调查 国家形象 普通民众 形象宣传片 研究机构
  • 简介:冷战后,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成功地从“威胁者”转变为“合作者”,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益鲜明突出,但也有被国际舆论再次塑造为“挑战者”甚至“威胁者”的可能.在国际尤其是东南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中国实力迅速提升的新形势下,中国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在东南亚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形象建设.

  • 标签: 国家形象 东南亚 中国 大国形象 国际舆论 南亚形势
  • 简介:国外政党信息传播和形象塑造既有相对成熟完善的经验做法,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政治信息传播的鲜明特色,也伴随着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做法和倾向.应立足自身党情国情,深入研究国外政党的经验教训,虚心学习借鉴其有效做法,力避各种不良风气,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传播做法和规律,使中国共产党更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赢得党员和民众支持,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 标签: 政治信息传播 国外政党 形象塑造 经验 中国共产党 鲜明特色
  • 简介: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启动“在沪外籍人士眼中的上海形象”调查,了解他们对上海的印象、评价和意见.报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十分有价值的第-手资料.并针对上海综合能力建设、公共政策制定、城市对外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标签: 上海市政府 外籍人士 形象 公共政策制定 调查数据 国际问题
  • 简介: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合作,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和休斯敦市实施“城市形象片交换播放”活动,上海城市形象走进了美国两大城市民众生活,同时两个城市的形象也为上海民众所熟悉。这是上海外宣和公共外交“走出去、请进来”的一次成功尝试,是将政府的形象片资源和渠道资源以及公共外交协会的海外友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结果。

  • 标签: 上海市政府 城市形象 休斯敦市 芝加哥 播放 公共外交
  • 简介:近年来,国家间日益频繁的经贸活动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走出去”的重要舞台.但是,诸如产品质量问题、部分企业未诚信守法经营问题、部分员工不能融入当地生活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管理.

  • 标签: 中国国家形象 国家经贸 产品质量问题 阿拉伯国家 “走出去” 合作水平
  • 简介:在后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功能和规模持续扩展,为中国提高参与深度和广度提供了难得机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考验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就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笔者

  • 标签: 中国国家 国家形象 形象建设
  • 简介: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一次“经济奥运会”.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全球关注度常态化,视角多元化并重点突出经济和文化,重大突发事件和著名人士推高国际关注度,辐射范围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境外记者对上海世博会的“平常心”期待.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不仅会推高对上海的关注程度,也有助于上海城市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 标签: 2010年上海世博会 城市形象 媒体 中国国家形象 重大突发事件 著名人士
  • 简介:近年来,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和贡献越来越大,但在当前西方掌控的国际舆论中,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如何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有新的思路和办法,发展公共外交就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急需整合资源、统筹新的举措.发展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要重视做好“公共内交”,还要多管齐下、着眼长远、系统推进.

  • 标签: 中国国家形象 公共外交 负面评价 国际社会 国际舆论 国际环境
  • 简介:美国政府是好莱坞电影走向世界、称霸世界的强大后盾,好莱坞电影也成为美国最佳的形象大使和文化大使.好莱坞与华盛顿一拍即合,为美国的公共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好莱坞电影的公共外交成效有限,其根源就是贬低和丑化其他文化.

  • 标签: 好莱坞电影 形象大使 美国政府 文化 公共外交 华盛顿
  • 简介:'熊猫外交''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多次使用的特色外交方式之一,为我国对外交往开拓了局面。改革开放后,'熊猫外交'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受关注度依然不减。在新时期应继续积极运用'熊猫外交',将对我国和平形象乃至综合软实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熊猫外交'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更有利于中国树立和平的国际形象;可以结合全世界范围内的熊猫相关衍生品开展多渠道传播;可以带动中国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同西方在动物保护等议题上进行话语对接。

  • 标签: 熊猫外交 动物保护 受关注度 尼克松总统 西方价值观 濒危动物
  • 简介: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和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大陆中国人形象,应该还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中国人,甚至包括在海外华人社会的华族华裔,他们的形象是中国人国际新形象的延伸,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社会展示出一个构成中国人国际新形象的完整画面.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人国际形象塑造的困难与挑战,在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我们仍然属于弱势族群.

  • 标签: 中国人形象 形象塑造 国际形象 海外华人社会 港澳台地区 弱势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