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今天的公共外交新中国初期“人民外交”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一项全民的事业.如何开展全民公共外交事业?作者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四项建议:制定《全民公共外交条例》;继续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加强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公共外交体系建设;学术理论界,尤其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界要加大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标签: 公共外交 外交事业 新中国初期 非政府组织 国际关系学 优秀传统
  • 简介: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历史、现实和文化上各种矛盾的多元交织,时有龃龉.民间交流对促进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增信释疑十分有益,其中留学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抓住契机,从学者、媒体、语言学习等各个方面推动民间交流,推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 标签: 民间交流 中日关系 相互理解 语言学习 双边关系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众多领土争端,这些争端涉及陆地边界、本土和离岸岛礁。弗拉维尔博士所著的《强边安邦》一书,首次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角度,构建了关于国家在领土争端中决策动因的理论,考察了新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政策,剖析了促使中国在绝大多数争端上采取合作策略、在少数争端中采取对抗策略的动因,并预测了中印边界、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等未决领土争端的走向。该书对领土争端中的冲突与合作研究,以及中国处理未决的领土争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新中国 领土争端 合作与冲突 决策动因
  • 简介:今年的“两会”新一届中央的开局之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年的头一件大事。民族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达,更是文明的昌蛊,文化的繁荣,习近平所言的“国富民富”,人民体面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法治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转。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与国民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切实提升全体国民的幸福指数,无疑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 标签: 国民幸福 公共外交 资源 幸福生活 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 简介:中国公共外交要以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能量强大的宗教为资源,传播中国智慧、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公共外交更加有声有色、深入人心.宗教地缘政治中“貌不惊人”的软实力,宗教发展现状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公共外交时要关注宗教的地缘政治影响.开展宗教公共外交还需要注意宗教的正反两面、扩张、虚实兼顾以及“放大器”与“导火线”作用.

  • 标签: 宗教发展 公共外交 中国智慧 资源 地缘政治 文化历史
  •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中外教育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格局。国际教育交流兼具学术和政治,推进国家文化战略,开展公共外交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应高度重视国际教育交流中所隐含的政治意义,加大投入、制定多种形式的教育交流、调整课程设置等方式,充分挖掘国际教育交流中所蕴含的软实力资源。

  • 标签: 国际教育交流 公共外交 教育国际化 课程设置 文化战略 中所
  • 简介:2016年7月5日,察哈尔学会、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的察哈尔圆桌'世界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在中电建大厦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记者和出版业的朋友们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王义桅教授的著作《世界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本文摘录了部分与会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 标签: 三大文明 对外开放战略 中国视角 中国研究中心 东方文明古国 经济振兴
  • 简介:公共外交虽然主要针对的外国民众,但是当外国民众对中国亲切感提高之后,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普通民众,这种双向互动关系将使普通民众更加深刻理解公共外交的含义,从而积极践行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教育、说服、引导和规范四大功能,将促进成熟国民心态的形成,也有助于增进国内外国民的亲切感.

  • 标签: 公共外交 国民心态 成熟 普通民众 责任 培养
  • 简介:文明具有多样,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融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心灵沟通的纽带;不同文明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文化多样归根“万紫千红总是春”.总而言之,深化不同文明间对话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

  • 标签: 文明对话 文化交流 公共外交 内容 文化多样性 文明进步
  • 简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胜利召开,这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主场外交。本文作者在会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开幕辞以及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后,结合其任职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特点,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几点体会。

  • 标签: 一带中国 中国方法论
  • 简介: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大国外交的风格、特色和气派的最直接的窗口和体现是外交礼宾工作,人们往往通过重大外交活动的礼宾安排关注和感悟外交。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礼宾工作公共外交重要形式,也是中国大国外交的体现。服务首脑外交的礼宾改革礼宾即以礼待宾之意,国家间官方交往的礼仪、礼节、礼遇的总称,

  • 标签: 中国外交 中的礼宾 做好礼宾
  • 简介:日本僧侣小岛康誉,1942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1966年创办宝石公司,经过26年的发展公司成为拥有161个分店的上市公司。1996年小岛康誉从公司社长职位上隐退,1987年削发为僧。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化顾问、日本佛教大学尼雅遗址学术研究机构代表、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他一位日本僧人,为保护中国新疆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国际社会对改革开放后的新疆的了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称为“现代的安倍仲麻吕”。本刊对小岛康誉先生进行了专访。

  • 标签: 中友好人士 友好人士小岛 外交访
  • 简介:《跨界亚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刘宏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一书以中国模式相关争论为出发点,将海外华人问题放在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和公共外交大视野中,研究海外华人与中国崛起、中国国际关系的演进关系,这对海外华人研究以及中国未来的公共外交而言,都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中国模式 公共外交 华人华侨 实践 亚洲 海外华人研究
  • 简介:《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卢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一书,介绍了美国非营利部门的本质内涵、形成历史、管理组织方式以及非营利机构如何参与公共政策和推动民间外交。该书论及的“民间外交”的内涵和社会组织所承担的公共外交内涵大体相同。该书既可以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外交,又可以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非营利机构 民间外交 美国外交 公共外交 执行主体 力量
  • 简介:德裔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1904—1980)被誉为'国际政治学之父'。他在1948年出版的传世经典《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被誉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奠定了汉斯·摩根索在这一学科的历史地位。该书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在当前看来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摩根索 国际政治 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 传世经典 现实主义理论
  • 简介:国际关系学者具有学术研究与公共外交的双重使命,两者之间存在互为丰富和促进的关系.无论国际关系研究,还是公共外交活动,心灵沟通两者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同时,对如何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实现心灵沟通,袁明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给我们讲述了若干颇具深意的故事.

  • 标签: 国际关系研究 心灵沟通 公共外交 北京大学 教授 袁明
  • 简介:《完美的幻觉:美国政府如何选中人权外交的》(美国大都会出版社,2010年)一书首次披露了美国政府如何转化人权理念,巧妙利用人权武器对外开展公共外交的.该书作者詹姆斯·派克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和美国外交关系学者.他的结论,美国官方所倡导的所谓人权与真正的人权运动理念几乎没有丝毫的联系,美国官方高举人权旗帜,其唯一的目的利用人权推广自己的全球战略.

  • 标签: 美国政府 人权理念 公共外交 人权外交 幻觉 工具
  • 简介:公共外交可分为进攻公共外交与防御公共外交,通过与美国对敌意国家采取攻势手段的进攻公共外交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采取的防御公共外交.在未有体系理论思想前提下,中国公共外交实践先行,化解本国的消极形象.世博会同样产生类似的作用.但是从公共外交成长五阶段即认知、兴趣、理解、支持和行动来看,世博会只实现了前两个阶段,如何把握好政府角色定位,进一步推动中国防御公共外交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

  • 标签: 公共外交 防御性 世博会 中国 思想前提 体系理论
  • 简介:杰马勒·黑塔尼当代埃及著名的小说家,以具有鲜明苏菲主义色彩的小说创作为个人特色.本文以他的作品《金字塔文本》为对象,重点考察文本结构与内容表现的互文叙事特征,厘清“金字塔”这一空间意象在文本形式与内容上的互文运用及其与苏菲主题的配合关系,解读小说复杂表象下真正蕴含的苏菲内涵,进而揭示作者宣扬积极探索的苏菲经验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极强普世价值的创作目的.

  • 标签: 杰马勒·黑塔尼 苏菲主义 互文性 金字塔文本
  • 简介:阿拉伯(语)化不仅是一个旨在提升阿拉伯语社会地位、改善阿拉伯语现代适用以应对强势外语在阿语世界传播的语言规划与政策行为,在深层次上,阿拉伯(语)化反映并回应了阿语世界在现当代世界体系中的“边缘”。这一“边缘”在客观现实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并深刻影响了阿语世界不同语言间的权力关系。在这一权力关系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阿拉伯(语)化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佳。尽管如此,阿拉伯知识界和政界对于阿拉伯(语)化的讨论依然在进行中。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梳理和分析了阿拉伯(语)化政策的历史和阿拉伯语语言学会在讨论该政策时所凸显的两个持久趋势,最后提出阿拉伯(语)化在主观层面对阿语世界“边缘”的象征抗争和象征补偿。

  • 标签: 阿拉伯(语)化 语言规划与政策 边缘性 象征性 阿拉伯语 语言学会